中國極缺翻譯專業人才

  導語: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成另一種語言資訊的活動。這個過程從邏輯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必須從源語言中譯碼含義,然後把資訊重新編碼成目標語言。所有的這兩步都要求對語言語義學的知識以及對語言使用者文化的瞭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個好的翻譯,對於目標語言的使用者來說,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說或寫得那般流暢,並要符合譯入語的習慣。翻譯分為口譯和筆譯。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近日在《環球時報》撰文說,他下決心改行離開科學界、投身新聞界,始於他在1982年夏天一次尷尬的翻譯體驗。他沒能翻譯好印度駐華大使給錢三強教授的致辭。

  殊不知,他做不好翻譯是正常的,因為翻譯是個專業活兒,並非是懂外語的就會翻譯。而這是很多中國人的誤解。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高階翻譯學院院長柴明熲說,翻譯專業和外語專業不能劃等號,是兩個既相關但又不同的專業,同時,專業翻譯工作者就像醫生一樣,提供的是專業服務,有專業操守,也需要專業付費。

  懂外語不等於會翻譯

  外語學習是以聽說讀寫為主,學習的是語言表述能力,表達的是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而翻譯不是這樣。這裡提及的翻譯,主要指的是非文學翻譯,比如外交、外事、科技、商務、投資、法律等專業翻譯。這些翻譯有一定的行業規律,有使用的特定場合,以及一定的文字格式。柴院長介紹說,專業翻譯的這些能力必須建立在完善外語能力的基礎上,都是可培養的。外語專業不等於翻譯專業。前者要學會聽懂看懂,後者則是在看懂聽懂的基礎上,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來,而表述的是原文字或原語言的內容,不是自己的思想。外語專業和翻譯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方法不同、師資也不同。

  據柴院長介紹,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翻譯教育和翻譯服務還剛剛起步,需要教育內部人士的共識,也就是說,不要再把外語和翻譯混同看待,它倆有關,但不是合為一體的專業。中國長期以來進行的主要是外語教育,而專業翻譯的要求更高,需要做到翻譯者不能自說自話,不能進行再創造。中國一些翻譯者經常會出的問題就是,認為自己有更好的譯法,而不願意遵循服務物件的行規和行業用語。究其原因,始於我們在外語翻譯課上長期使用的是文學翻譯。這方面,就曾出現我們翻譯的專業文字被國際組織打回的案例。舉個例子,國際糧農組織闡述食品安全的檔案,在翻譯時,需要用到的一些詞是有固定專業術語的,需要表達清楚行業行話。而國際組織在收到翻譯文稿後,很快就能做出這份文稿是否在講行話的判斷。如果講的是外行話,語言沒錯,也是不能被採用的。

  請翻譯不是買白菜

  在中國,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請翻譯就跟買白菜一樣,貨比三家,然後挑價廉者下手。對此,柴院長說,如今的中國社會還沒有把翻譯看成是一項專業服務。而專業翻譯就像醫生一樣,是專業服務,來不得半點摻假。懂點外語就做翻譯,很可能就會出差錯,使翻譯成本增加。修補劣質譯文意味著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還可能損及形象和聲譽。

  中國翻譯協會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專門對翻譯服務的購買標準進行了簡單說明:一是原稿是一份合同、使用手冊、服藥說明、銷售宣傳單、一組網頁,還是一份財務報告?二是譯者所需的專業知識。諳熟醫學技術的譯者未必精通財務、可持續發展或等離子熔合等方面資料的翻譯。三是目標讀者是少年網遊愛好者、遺傳學研究人員,還是專利代理人?四是翻譯的目的是想了解這份檔案的大概內容,還是需要對翻譯進行精雕細琢。五是目標語言的地區差異。比如你的讀者是在美國西部蒙特雷地區的墨西哥人,還是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地區的西班牙人?雖然他們都講西班牙語,但用的是不一樣的西班牙語。

  同時,專業服務也意味著專業定價、專業費用,並需要給予充足的時間。中國常出現交給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讓在多少時間內趕工完成的現象,這在國際組織中很少出現。柴院長介紹,比如聯合國的翻譯有著標準的工作量,一名筆譯一天工作量是5頁A4紙文稿,總字數約為1600-1700英文單詞。然後,按照這個工作量給予翻譯人員相應的時間。

  在中國,讓人尷尬的情況還有,在翻譯結束後,某位相關人員突然想起要改幾個字,然後要求半天或一天後交稿。但事實上,翻譯人員所要完成的並非是修改相應的幾個字,而需要重新通讀文章或書籍,把涉及到的不合理的地方都改掉。

  柴院長說,中國越來越變得國際化,翻譯肯定少不了。如果真的想走出去,中國人就得用專業化的目光來看待翻譯。這一點,用國際上的話講,就是為了保證你所講的話和你寫的東西,使你的講話物件明白,你就要用專業翻譯,並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做這件事。

  人才缺失導致資訊流失

  翻譯教育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並不長,從1979年聯合國翻譯培訓部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創辦以來,迄今不過30多年。國家設定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2007年才開始招生,第一批招生院校僅有15所。到現在,從翻譯專業畢業的專業人才,只有千人左右。同時,由於以前沒有翻譯專業,師資嚴重匱乏,還存在老師自身經歷、經驗不足等情況,所以一些成功開展專業翻譯教學的院校每年都在進行師資培訓。根據中國翻譯協會2009年的資料,全國翻譯職業從業人員超過50萬,專業翻譯公司有3000多家,但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翻譯人員很少,高水平的翻譯人才大約只佔總數的5%,甚至更少。我國翻譯人才缺口高達60%,翻譯人才匱乏且參差不齊,無法準確、及時消化國際間包括經濟和科技資訊在內的巨大資訊流,將導致中國失去大量有價值的資訊。

  另一方面,中國在迅速向前發展,國際交往的加強對翻譯工作提出更多、更嚴格的要求。日前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在中國舉行的年度論壇上,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祕書長馬丁·弗斯奈指出,翻譯服務與經濟活動的強度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的崛起,作為製造品出口大國,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會更加緊密。而作為能源進口大國,中國對中東、中亞、非洲和南美等地區的能源和礦產更加依賴,因此,中國大學需要更多的語言翻譯專業。弗斯奈教授還提出一個概念———“翻譯地理學”。他認為,英語之外的語言的翻譯吸引力和潛力,取決於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經濟實力。這句話對中國的意義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