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論文範文
語文學科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成為學生主體意識和智力發展的動力。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摘 要:語文課如何展開審美教學的問題,論述審美教學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感知作品語言美、感受作品人物形象美、鑑賞作品意境美、寫美文,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審美能力,鑑賞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教學;內容;方法
審美教育是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和對美的創造能力的教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美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與德、智、體育並列為“四育”。美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引導學生走向美好的明燈,它不僅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出現,還貫穿在其他專門課程教學之中,而語文課的教學又是對青少年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和重要陣地,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語文美育不同於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的美育,它是憑藉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來實施的,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特點,那麼,如何在語文課文中進行審美教學呢?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一、指導學生感知作品語言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
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得美感的主要途徑。讀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於眼、出於口、聞於耳、記在心、悅於情,文章的人、物、情、景躍上紙面,學生形成立體思維,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到學習物件的美。一般的朗讀,只要讀得準確、明白、清晰就算是美讀了,帶著感情色彩朗誦,就是讀得藝術化、美化,那就是美讀。課堂教學中,對文中言情狀物的優美語段多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注意停頓、語調的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進行繪聲繪色的描摹渲染,使之悅目,以作者的感情點燃學生的感情之火,使之動情。特別是詩歌的教學,指導學生美讀時要注意把握吟誦技巧,正確處理停頓、語調的輕重緩急。
多讀佳作,訓練語感,豐富美的感受。感受語感和美感的能力愈強,閱讀速度愈快,寫作時就愈能有充實豐富的感情。因此,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和朗誦,充分發揮讀和誦的作用,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
二、指導學生感受作品人物形象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理解美是人對審美物件的本質理性地把握的審美能力,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是感性和理性相互之間的審美心理活動。作者的文字中潛藏著作者的各種情感。像葉聖陶說的那樣,讓學生到課文中去發現寶石,增添賞美的興趣,擴大眼界,充實經驗,使思想、感情、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發展。一篇篇文質兼優的佳作宣洩奔騰著感情的激流,描繪塑造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給人以動感和藝術魅力的美感意蘊。教師應該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過自身的感知、聯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讓學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濃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愛作者之所愛的同化境界。這樣學生才能把情感移進人物的內心去,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引導學生去鑑賞文章的形象,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領會人物的思想美、心靈美,人格美,就能啟迪學生的美好心靈,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引導學生鑑賞作品意境美,培養學生鑑賞美的能力
審美鑑賞是人對審美物件的鑑賞、欣賞和評價。葉聖陶說:“要鑑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審美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引導想象,再現形象。在訓練語感、感知表象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把作者描繪的物件復活為自己心中的影象,再加以組合創造從而顯現出一個完整統一、有血有肉的形象。這是鑑賞的關鍵,人的想象力神通廣大,它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遵循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的藝術形象、景物等,使他們看得見、摸得著,受其感染薰陶。
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變“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使之通過親身情感體驗,產生對客觀事物的審美態度和評價,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淨化。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通過對畫面的剖析,引導學生“入境”就能使學生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還能領悟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學杜甫的《旅夜書懷》時,要引導學生領悟詩人的情感。這首詩是詩人的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前兩聯***寫景,詩眼在“獨夜舟”三字,舟泊於岸,首句寫岸,次句寫舟,“獨舟”,表明僅此一舟,“夜”,用於點明泊舟時間。首聯的六種景物:草、風、岸、牆、夜、舟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微風吹拂著岸上的小草,夜晚,河邊孤零零地泊著一隻小舟,桅杆高聳,岸上只見小草,不見人家,非常的冷寂,渲染一片淒涼的景象,怎一個愁字了得!三、四句寫詩人從船上放眼望去所見之景:星空低垂,原野遼闊無邊;近處,明朗的月光之下,江水洶湧澎湃、奔流不息。在這樣的境遇中,一葉小舟顯得何等孤單、渺小,它的命運簡直可以聽憑大自然的擺佈,這小舟的命運正是詩人命運的寫照。詩人這時已是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等在近幾年裡相繼去世,而自己年老多病,陪伴自己的只有一隻孤獨的小舟,詩人的孤寂、流離、失意、老病之愁苦躍然紙上。教師若能將“此情此景”變為學生的“我情我景”,就能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產生一種實在而不是落寂的美感。
四、引導學生寫美文,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閱讀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主要在寫作課。因為表達可以使思想定型,使感情深化。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時,其本身也隨著提高了。通過美說美寫,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學生的思想感情就能向審美高度不斷昇華。
培養創造美的能力,要從模仿入手,組織學生在多次模仿入手,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模仿是創造第一步,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學生在多次模仿中漸漸掌握創造美的規律和形式。包括立意、選材、謀篇、佈局和各種表達技巧。如:學習《荔枝蜜》散文抑揚先抑的寫法;讓學生學習模仿這種寫法時,可從仿到創,反覆實踐,就能駕馭寫法和語言表達的規律,更好地表現美和創造美。因此,教師在指導評改過程中投入情感,激發學生愛說愛寫的興作為例,誘發學生創造美的情感。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師》一文的材料安排:“難忘――依戀――思戀”,首尾呼應,提示中心,抒發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展現出老師的美好心靈。全文佈局嚴謹,結構完整,給人以統一和諧的美感。又如,學習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詩,作者用魯迅和反動剝削階級作對比:在對人民的態度上,前者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對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著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奮鬥,後者是利己主義;在最終結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後者是遺臭萬年。通過多層次的正反對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揚褒貶的感情色彩的修飾成了“魯迅先生崇高偉大精神的大廈”,這就顯示了其建築形式的美。諸如此類所講的文學形式的建築美,能給人以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統一。學生學了之後,讓學生學習模仿這種寫法,創造出自己的美文。
讀美文,學美文,賞美文,寫美文構成語文審美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整體,貫穿審美教學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