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立志的小故事
名人們的勵志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反思和積極生活的動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面對瑕疵的態度
他的父親只是一名貧窮的油漆工,僅僅靠著微薄的打工收入供他念完高中。這一年,他有幸被美國著名學府———耶魯大學錄取,但是,他卻因為繳納不起大學昂貴的學費,而面臨著輟學的危險。於是,他決定利用假期,像父親一樣外出做油漆工,以期掙夠學費。他到處攬活,終於讓他接到了一棟大房子的油漆任務。儘管主人是個很挑剔的人,不過他給的價錢不低,不但能夠繳清這一學期的學費,甚至連生活費也都有了著落。
這天,眼看著即將完工了。他將拆下來的櫥門板,最後再刷一遍油漆。櫥門板刷好後,再支起來晾乾即可。但就在這時,門鈴突然響了,他趕忙去開門,不想卻被一把掃帚給絆倒了,絆倒了的掃帚又碰倒了一塊櫥門板,而這塊櫥門板又正好倒在了昨天剛剛粉刷好的一面雪白的牆壁上,牆上立即有了一道清晰可見的漆印。他立即動手把這條漆印用切刀切掉,又調了些塗料補上。等一切被風吹乾後,他左看右看,總覺得新補上的塗料色調和原來的牆壁不一樣。想到那個挑剔的主人,為了那即將得到的酬勞,他覺得應該將這面牆再重新粉刷一遍。
終於,他累死累活地幹完了,可第二天一進門,他又發現昨天新刷的牆壁與相鄰的牆壁之間的顏色出現了一些色差,而且越是細看越明顯。最後,他決定將所有的牆壁再次重刷……
最後,就連那個挑剔的主人也對他的工作很滿意,付足了他的酬勞。但是這些錢對他來說,除去塗料費用,就已經所剩無幾了,根本不夠交學費的。
屋主的女兒不知怎麼的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將事情告訴了她的父親。她父親知道後很是感動,在女兒的要求下,同意贊助他上完大學。大學畢業後,這個年輕人不但娶了這個屋主的女兒為妻,而且還走進了這個人所擁有的公司。十多年以後,他成為了這家公司的董事長。他就是如今擁有世界500多家沃爾瑪零售超市的富商———薩姆·沃爾頓。
一點點失誤可以產生一個瑕疵,一個瑕疵可以損壞一面牆壁的完美,一面牆壁又可以損壞所有牆壁,而所有牆壁卻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瑕疵造就的結果不在於瑕疵本身,而恰恰在於我們面對瑕疵的態度。
2:發明肝臟透析機的故事
德國施特凡·阿爾丁格從小性格倔強。高中畢業時他一心想考化工學院,而母親堅持讓他考文學系將來當個作家。爭執不下,他一生氣便離家出走。在外流浪兩天,口袋中的馬克花光。第三天他餓得兩眼冒金星。無奈站在賣“熱狗”的攤前目不轉睛地盯著新出爐的“熱狗”,垂涎欲滴。賣“熱狗”的大娘看透他的心思:“想吃熱狗吧?給你兩個……”
他接過“熱狗”,變成狼吞虎嚥的老饕餮。大娘從家裡端來一杯飲料遞給正在打嗝的阿爾丁格:“小夥子,喝杯飲料,我就住在攤後面的旦丁街18號。是離家出走吧?”阿爾丁格點點頭,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我和母親吵架,我想學化學,她非叫我學文學不可,一賭氣我就……”
大娘語重心長地說:“我給你兩個熱狗、一杯飲料,你就感動得淚流滿面;你母親給你十***的物質和情感的關愛,你不但無動於衷,反而卻狠心地離開她!她會十分傷心的。”
阿爾丁格回到家中,投入母親懷抱痛哭一場。他萬萬沒想到:母親同意了他報考化工學院。
他大學畢業時,母親患了肝硬化腹水。他查資料到處求醫。醫生說,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60萬人患有肝臟疾病。對於你母親這種嚴重肝病患者,生存的唯一可能就是採用器官移植。但這很困難,一則是很難找到捐獻的、與患者有親和力的器官;二則費用也過於昂貴。阿爾丁格跪求醫生:“我給母親移半個肝吧!求求您!”
“傻話!你母親需要換整個肝臟,一命換一命有何價值?” 故事大全-GuShi.1or9
不久,母親去世了。臨終前握住兒子的手說:“我從醫生那裡得知,你和你父親都懇求用你們的肝臟移植給我!我死而無怨!孩子,你能不能發明一種肝臟透析機,像腎臟做透析那樣,濾出肝臟中的病毒。”阿爾丁格跪在母親床下,揮淚發誓:“兒子一定完成您的重託!您放心吧!” 故事大全-GuShi.1or9
阿爾丁格為實現母親的遺願,考入羅斯托克市醫療裝置研究所,刻苦鑽研用化學與物理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肝臟透析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31歲時與物理學家瓦爾特·格里克同羅斯托克市的醫學家合作研製成功“Mars”***瑪斯***分子吸附迴圈系統——肝臟透析機。
阿爾丁格從《羅斯托克報》看到一則驚人的《徵肝啟事》:薩比娜老人患嚴重肝病,有獻肝臟者及掌握相關資訊者請與旦丁街18號聯絡。後面還有電話號碼。
阿爾丁格立即想起12年前討熱狗的往事,驅車前往薩比娜老人的家中。只見老人面色蠟黃,靜靜地躺在床上,她的女兒叫醒她:“有人看您來了!”阿爾丁格走過去:“老媽媽,您還認識我嗎?我叫阿爾丁格,在我最困難時您老幫助過我!我可以給您獻出半個肝臟!”老人坐起來:“謝謝!千萬使不得!聽女兒說有人發明了什麼透析機,可以不換肝臟,你能找到這位先生嗎?”“我就是發明透析機者之一,我已為您請好醫生住院治療!”老人又驚又喜:“你真是位有心人!天下的大好人!”
3:目標遙遠,學會輕鬆地走路
美國專欄作家威廉·科貝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數十年之後,我們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觸控到數十年後的那個目標,其間的距離,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快樂的心態去完成呢?
年輕時,威廉·科貝特辭掉了報社的工作,一頭扎進創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鴻篇鉅製”卻一直寫不出來,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絕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苦惱。朋友聽了後,對他說:“咱們走路去我家好嗎?”“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幾個小時。”朋友見他退縮,便改口說:“咱們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帶他到射擊遊藝場觀看射擊,到動物園觀看猴子。他們走走停停,不知不覺,竟走到了朋友的家裡。幾個小時走下來,他們都沒有感到一點累。在朋友家裡,威廉·科貝特聽到了讓他終身難忘的一席話:“今天走的路,你要記在心裡,無論你與目標之間有多遠,也要學會輕鬆地走路。只有這樣,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中,才不會感到煩悶,才不會被遙遠的未來嚇倒。”
就是這番話,改變了威廉·科貝特的創作態度。他不再把創作看作一件苦差,而是在輕鬆的創作過程中,盡情地享受創作的快樂。不知不覺間,他寫出了《莫德》、《交際》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為美國一位著名的專欄作家。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