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勵志正能量故事

  有空的話,多看一些總會有所收穫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姐姐張愛玲

  作者:張子靜

  她的脾氣就是喜歡特別:隨便什麼事情總愛跟別人兩樣一點。就拿衣裳來說罷,她頂喜歡穿古怪樣子的。記得三年前她從香港回來,我去看她,她穿著一件矮領子的布旗袍,大紅顏色的底子,上面印著一朵一朵藍的白的大花,兩邊都沒有鈕釦,是跟外國衣裳一樣鑽進去穿的,領子真矮,可以說沒有,在領幹下面打著一個結子,袖子短到肩膀,長度只到膝蓋。我從沒有看見過這樣的旗袍,少不得要問問她這是不是最新式的樣子,她淡漠地笑道:“你真是少見多怪,在香港這件衣裳太普通了,我正嫌這樣不夠特別呢!”嚇得我也不敢再往下問了。

  還有一回我們許多人到杭州去玩,剛到的第二天,她看報上登著上海電影院的廣告——談瑛做的《風》,就非要當天回上海來看不可,大傢伙怎樣挽留也沒有用,結果只好由我陪她回來。一下火車就到電影院,連趕了兩場,回來我的頭痛得要命,而她卻說:“幸虧今天趕回來看,要不然我心裡不知道多麼難過呢!”

  她不大認識路,在從前她每次出門總是坐汽車時多,她告訴車伕到哪裡去,車伕把車子開到目的地,她下車進去,根本不去注意路牌子。現在她當然不坐汽車,路名應該熟得多了,可是有一次講起看書事情,她勸我到工部局圖書館去借,我問她怎麼走法,在什麼路上,她說路名我不知道,你坐電車到怎麼樣一所房子門口下來,向左走沒有幾步路就是。你不要覺得奇怪,我們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也是不認識路的,大概有天才的人,總跟別人兩樣點吧。

  她能畫很好的鉛筆畫,也能彈彈鋼琴,可她對這兩樣並不十分感興趣,她比較還是喜歡看小說,《紅樓夢》跟毛姆寫的東西她頂愛看,李涵秋的《廣陵潮》,無虛我生的《淚珠緣》,她從前也很喜歡看,還有老舍的《二馬》《離婚》《牛天賜傳》,穆時英的《南北極》,曹禺的《日出》《雷雨》也都是她喜歡看的。她現在寫的小說一般人說受《紅樓夢》跟毛姆的影響很多,但我卻認為上述各作家給她的影響也多少都有點。

  她的英文比中文好,我姑姑有一回跟我說:“你姐姐真有本事,隨便什麼英文書,她能拿起來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學。”她是看裡面的英文寫法,至於內容,她不去注意,這也是她英文進步的一個大原因。她的英文寫得流利、自然、生動、活潑,即使我再寫十年,也未必能趕上她一半。

  她曾經跟我說:“一個人假使沒有什麼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我認為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過一輩子清閒生活,終其身默默無聞,不如做一個特別的人做點特別的事,大家都曉得有這麼一個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壞,但名氣總歸有了。”這也許就是她做人的哲學。

  :新聞聯播男主播是怎麼煉成的?

  作者:康輝

  被並不屬於自己的光環籠罩時

  我的成長沒有太多曲折,1993年大學畢業,1994年到中央電視臺工作,到基層電視臺做了半年多的實習和鍛鍊。實習的時候,新聞沒有那麼多,而且沒有直播,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錄播,每天工作的節奏都差不多。但是在我正式開始工作兩個月時,中國電視新聞開始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我工作的環境、內容和要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我影響最多的是,開始有直播。

  還記得第一次新聞聯播時的狀態,我最緊張的時候真的聽到了自己心跳的聲音。當時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幹什麼,僅僅是非常機械地坐在那裡。經歷了狼狽的第一次,從最初緊張得手足無措,到慢慢地知道從哪一步開始,其實這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成長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通過認識自己才能不斷去認識這個世界,這一點對於我們播音員、主持人可能表現得特別突出。這個職業經常會被一些其實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圍繞著,也會被並不屬於自己的光環籠罩著,越是這樣就越需要認識自己,時刻提醒自己:我是誰?周圍人都說你好的時候,就要問自己,我真的是大家所說的那樣好嗎?但是,當大家都否認你的時候,你就要想想,我真是這麼不堪嗎?能否對自己做正確的判斷,在於你內心的認知和力量到底有多大。

  如果你想做這個工作就要有心理準備,你可以接觸到很多的讚美,也可以接觸到很榮耀的東西,但也會接觸到很多攻擊你的負面東西。我最開始工作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今天播了一個新聞,結束之後會有前輩很關切地說:你今天表現不好,怎麼可以在新聞裡笑呢?我聽了之後心想明天不能這樣。明天播了之後,又會有人說:怎麼能在節目裡板著臉,要學會和觀眾溝通。好了,明天我又要很盲目地換一個樣子。到底什麼才是自己呢?要以一個什麼樣子去跟別人溝通?在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內心會變得慢慢平衡,慢慢知道我應該是一個什麼樣。

  放大你個性中有利工作的部分

  我做這個行業是非常偶然的事情,我也一直認為我個性中的很多東西不太適合做這個行業。我始終覺得,擁有這樣一些個性和能力的人更適合作為一個記者或新聞從業人員:他性格特別熱烈,特別善於和別人做很良好的溝通,而且他也喜歡發表意見,同時善於讓自己的意見成為大家的意見當中一個主導的聲音。

  但我恰恰不是,我從上學到現在一直是一個比較悶的人,也不是可以迅速跟人有很好溝通的人,如果沒有工作,我一天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很難過。從我的性格來講,這些是我從事新聞工作的弱點。那麼怎麼來克服這些弱點,怎麼讓我的個性優勢在我從事的工作中發揮出來呢?

  雖然我不善於與人迅速溝通,但我性格中有個好處,我會讓和我接觸的人瞭解到我是一個比較誠懇、比較真實的人。這是可以和其他人拉近距離進行良好溝通的一個基礎,那我就把這方面放大,我可能沒有什麼技巧和你迅速聯絡,但我可以把我的態度明確地表示出來,有個良好溝通的基礎,進而獲取對我工作中有幫助的資訊。放大你的職業優勢,削弱你的職業弱點,才能在職場中不斷成長。

  :不是為活著以外的東西活著

  李健1998年大學畢業,幾年後,大學同班的一些同學已經有房有車,但李健還是一無所有,有時候他也會在內心做一番比較,可一想到自己還有兩張專輯,有很多首歌,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如影隨形。那時候他兜裡連一萬塊錢都沒有,沒有人會想到這些歌以後會給他帶來如此大的名氣。

  音樂成為一部分人的信仰

  201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王菲翻唱了李健的《傳奇》,這件事可以看作李健歌唱事業的分水嶺。

  那時候,李健已經出了四張唱片,他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傳奇》的走紅讓很多人認識了李健,很多把他當作新人的人突然發現,他已經出道9年,有好幾張原創唱片,算是個老歌手了。李健覺得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契機,就像每一個歌手都需要一首歌。“每一個人生命中都會有類似《傳奇》這樣一首歌,有類似王菲這樣一個人,也算是伯樂。”李健說。

  《傳奇》其實是一首2002年的作品,那一年夏天,李健離開了水木年華,冬天,他寫了《傳奇》。“在沒有信仰的年代裡面,音樂變成了一部分人的信仰,至少對於我來講是這樣的。因為你在音樂中能找到真善美,能找到解脫和釋然,能發現一些並不確定的隱約的希望。”李健說。在這樣一個時代裡,音樂說得更書面一點,似乎成為一些人的救贖,“我認識一些原創歌手,他們生活中可能會很物質,很市儈,但創作的時候他們又會變得很純粹。我想這就是音樂本身的力量,它取代了宗教,或者說,它本身也是一種宗教”。

  對李健來說,音樂是他的庇護所,從精神上和物質上都是這樣。“當你面對這個行業,有時候會找不到希望,在成功之前,我覺得夢想遙不可及,路漫漫其修遠兮,但當我創作一首樂曲,沉浸在音樂的美好中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其實還會戰勝很多困難挫折。”

  慶幸自己30多歲才成名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李健卻很慶幸自己沒有在20多歲的時候一夜走紅,擁有財富。“我現在已經可以駕馭了,它***名氣和財富***只會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只會讓我創造出更好的音樂。”他覺得好的藝術家不應該被金錢所腐蝕,“被金錢腐蝕是屬於符合人性的,但有智慧的人會戰勝自我,自行調整自己。最大的例子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蘭寫的小說,我小時候看過電視劇,講的是一個音樂家的成長過程。年輕的時候人都會做很多荒唐的事情,尤其是面對財富的時候,但是能及時修正自己,這樣就好。”

  如今,音樂變成李健和外界溝通的一個手段,或者說代表了他的社會身份。他變成了一個歌手,不再是清華畢業生。在微博上,李健看到一些人發表對於他的音樂的感想,有時候會覺得受寵若驚。他覺得自己的音樂沒有人們說的那麼好,但恰恰是這些作品在那些特定的時間安慰了他們,給了他們力量,這又讓李健覺得自己挺了不起的。有一次去理髮,理髮師是個佛教徒,他跟李健說做音樂是做一種善事,因為會把正能量傳遞給別人。

  從容不迫地活著

  當年參加清華大學藝術特長生考試時,李健希望能加20分,那他考清華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剛開始來到“水木年華”的時候,李健的夢想是以音樂為生。後來他又覺得自己必須離開這個組合,既然不知道市場到底需要什麼,他的夢想就是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如今李健的夢想是可以更從容不迫地做音樂,他還有一個大一點的夢想,讓幕後的人可以靠音樂生活,從容地生存。李健認識的一些幕後的作詞、作曲家,為了生存,被迫走向幕前,很靦腆的人都去參加選秀,很尷尬。李健覺得這事兒太荒誕了。

  對李健來說,音樂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地活著最重要。活著,不痛不癢,舒服地活著。“就像餘華說的,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不是為活著以外的東西活著。”李健突然說了這麼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