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師職稱論文

  教師教會學生張開羽翼在陽光下,向著理想的明天飛翔。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政治教師的定位思考

  摘 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引發了我們對教師角色定位的思考。一、我是誰?二、怎麼辦?三、為人師!1、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者。2、學生學習方法獲得的引導者。3、學生學習內容突破的點撥者。4、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5、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激發者。

  關鍵詞:促進者;引導者;點撥者;組織者;激發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219-01

  政治教師的定位思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10條指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引發了我們對教師角色定位的思考。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中學政治教師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我認為,明確的角色意識和正確的角色定位,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是實施新的課改理念、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

  一、我是誰?模糊的角色意識,已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和發展的瓶頸

  我就曾聽到有的政治教師發出這樣的疑問:我是誰?一線教師的困惑,的確發人深省。在教育系統內部以至社會上,不少人認為,思想政治課是誰都可以教的。就課程內容而言,教齡稍長者便覺得,教材內容太不穩定,有“三年一大變,一年一小變”之說,而且對於世局的發展要非常敏感,對於政策的變化要非常熟悉,並隨時充實到課程內容中來。所以,當新一輪課改的春風撲面而來的時候,確實有不少的老師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人,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究竟是一個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準班主任,還是一個學生的心理輔導員?是一個純粹的德育工作者,還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之人?老師們這種自感說不清、道不白的身份觀念――角色意識,就成了我們這門課程改革和發展最大的障礙和瓶頸。因此,沒有廣大政治教師的參與,或者參與者沒有明確的角色意識、工作方向,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園地就必然是“一潭死水”。

  二、怎麼辦?覺醒的角色意識,正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

  面對新一輪課改大潮湧來,當時老師們幾乎是奔走相告,議論紛紛。於是,不少政治教師開始發問了:我們做什麼?我們怎麼辦?似乎“春風不度玉門關”,就政治學科沒事。正是這一點,恰好表明了我們廣大政治教師的覺醒――本職、責任和使命的覺醒。這種覺醒了的角色意識,正是推動思想政治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這種覺醒和隨之而產生的探索,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更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和發展的希望。

  三、為人師!正確的角色意識,才是思想政治課改革與發展的前提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政治教師是為師之人。為誰師?為人――學生師!也許這才是正確的角色定位。這樣定位,我們才不會平添一些莫名的疑惑。當然,韓愈先生經典性的概括已很不容易做到,而到今天,“為人師” 又有了新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政治教師今天的角色定位應該是。

  1、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者。思想政治課的終極價值的體現,就是學生德性的養育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政治教師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通過以知識和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來陶冶和提升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這種品德,是一種個體做人做事的好的習慣和傾向。一個社會的良性執行和發展,正需要每一個公民具有這種最起碼的道德水平。於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把這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定為了培養負責任的公民、“四有”的好公民。政治教師作為實施這門課程的主體,必然首先是一個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將本人經年的道德積澱、向上的進取意識,通過平時和課堂教學中的師表作用,外化為促進學生品德形成的人格魅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2、學生學習方法獲得的引導者。笛卡爾說過,關於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其實,方法獲得的過程便是能力培養和形成的過程。也許正是建立在這種重要性之上,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把“能力”目標擺在了第二個層面,且全部六條內容本質上都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這種能力和方法是將學生的知性化為德性的中介。一般來說,同成年人一樣,學生的能力或方法形成於對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與情境之中。對於這種過程的監控和情境的創設,便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即引導。

  3、學生學習內容突破的點撥者。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是以教材為基礎和依託,所以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就主要是來自課本給予的資訊。當然,也還有很多是教師提供的,以及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中產生的新資訊。那麼,學生怎樣才能突破或者把握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呢?一般來說,這往往需要藉助外因的作用,即教師的點撥。教師作為點撥者,其作用表現在:第一,揭示聯絡,即揭示學科主幹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第二,簡化聯絡,即將學習內容中看似比較複雜的聯絡簡單化;第三,建立聯絡,即建立書本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絡,也就是引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學生有了對於學習內容中關於主幹知識的“聯絡”的把握,就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再生或創新。

  4、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是學生的自主活動。而自主學習,在本質上應該是主動的,也是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憑藉於一定的時問和空間,依賴於特定的材料***內容***和設施,加之學生個性心理品質中諸多不成熟、不穩定的因素,所以學習活動完全需要一個組織者。組織者的作用在於使學生不至於迷失方向和自我,使各種成長因素良性互動,從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5、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激發者。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完整人格中不可或缺,因而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對智力因素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且直接影響個體作為社會角色存在的價值和貢獻。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然而在傳統、應試型的課堂教學中,不少的教師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學生的學習動機怎樣,學習興趣如何,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學習習慣是否良好,情感是否投入,意志是否堅強,教師根本就沒有太多的理會,或者採取有效的手段給予激發和培養。現代教學理論強調在課堂上,要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這也就要求,在課堂上,不僅要注重開啟學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課堂教學應當實現與學生的經歷、興趣的統一。如果我們教師組織的課堂裡,學生感到苦悶、枯燥、壓抑,我們就是一個蹩腳的政治教師,一個失敗的教育者。因此,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之初,我們就應該莊嚴承諾――還學生一個燦爛的青春年華!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