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衛生服務副高職稱論文格式範文

  發展社群衛生服務,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出發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論社群衛生服務的產品型別

  【中圖分類號】R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0***10-0238-02

  【摘要】發展社群衛生服務,必須使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流動,才能在居民中建立起對社群衛生服務的信心。研究外部性的經濟學理論將產品分為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這些不同的型別。醫療衛生服務也可以進行這樣的分類。社群衛生服務是一個多種型別服務的綜合平臺。通過分析社群衛生服務中這些型別服務的差異和相對關係,可以提供發展社群衛生的新思路。

  【關鍵詞】社群衛生服務;產品型別;衛生資源

  在我國衛生資源配置“倒三角”狀態已存在多年。衛生資源向中心城市的高等級醫院集中,限制了社群衛生的發展,也是廣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原因。2006年政府明確指出了社群衛生的重要地位。雖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是近年來發展仍屬緩慢,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人才流失的趨勢沒有扭轉[1]。發展社群衛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如何投入是一個複雜的命題。社群衛生是一個的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其中各種服務型別的差異和相對關係,可以提供發展社群衛生的新思路。

  1 醫療活動的外部性和產品型別

  醫療活動不僅對於醫患雙方有意義,還會對第三方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具有外部性。各種醫療活動對第三方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據此可以將醫療服務分為不同的產品型別。

  產品型別的劃分標準是物品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兩個特徵:排他性是指物品的使用者可以阻止他人從產品中獲益的特性;競爭性是指物品的使用能夠減少他人對同一物品的使用的特性。同時具備排他性和競爭性的是私人產品;既不具備排他性也不具備競爭性的產品是公共產品。而有些產品只具備排他性或只具備排他性,它們介於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是準公共產品:只具備排他性不具備競爭性的準公共產品是自然壟斷產品;只具備競爭性不具備排他性的準公共產品是共有資源產品。***如表1***[2]

  1.1 公共衛生服務屬於公共產品型別:公共衛生服務主要是指對人群傳染病和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生存環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進行綜合性預防和治療。公共衛生服務的最終目的在於確保社會全體成員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使之能平等地獲得基本的健康權利。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從良好的衛生環境中受益,一個人的受益並不會影響他人也從中受益。因此,公共衛生服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公共產品,它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誰來付費的問題。

  從國內外的理論並實踐來看,公共衛生服務都是由政府出資,由相關部門或醫療機構免費向社會全體成員或有特定需要的物件提供的。

  1.2 全科醫療服務屬於自然壟斷準公共產品型別:全科醫療服務是針對特定的人群***包括個人和家庭***的健康狀況,通過積累人口、衛生狀況、健康檔案等文獻資料,提供常規的諮詢、檢查、診斷、治療和干預等初級衛生保健方法,來改進和促進人群健康水平。全科醫生只為特定範圍內的物件服務,具有排他性。因為患者集中,全科醫生的工作可以合併處理,每一位患者僅僅佔用較少的時間。患者接受服務對於其他患者的影響很小,患者之間幾乎不存在競爭。因此,全科醫生的服務是自然壟斷產品,它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怎樣擴大覆蓋面:覆蓋的人越多,服務成本越低,服務效果越好。

  在國外的實踐中,全科醫療服務有的是與公共產品一樣的政府經營管理模式,代表國家為英國;也有的是由政府計劃管理下的私人開業醫師提供服務,除了政府補貼經費之外,還通過覆蓋全民的社會健康保險籌措資金,代表國家有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也有的是市場經營的模式,私人營利性診所和聯合診所承擔初級衛生保健的工作,資金籌集以私人健康保險的執行為主,政府針對特定的照顧人群開設公共健康保險作為補充,代表國家為美國。

  國內雖然直至80年代末才開始從國外系統地引進全科醫學的理論,但全科醫療服務事實上早已存在,開辦主體比較複雜,全科醫療服務覆蓋面不夠廣泛和系統。

  1.3 專科醫療服務屬於公有資源準公共產品型別:專科醫療服務指的是針對有某種疾病體徵的患者,通過了解病史和各項檢查來確定臨床診斷、制定治療方案,使患者得到治療或康復。專科醫生的工作必須建立在各自領域裡大量的病例上,才能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還要結合先進的醫療器械和團隊配合,才能完成治療。高質量的專科醫療服務只能存在於較高層次的醫療機構,數量稀少。專科醫生涉及更多疑難雜症,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這是競爭性的服務。同時,專科醫生的服務物件不確定,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找專科醫生要求治療。雖然服務是收費的,但只要在支付能力範圍內,排隊的權利是人人都有的,不具有排他性。因此,專科醫生的服務是公有資源產品,它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怎樣公平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這些資源。

  在國外的實踐中,專科醫療服務大多是由營利或非營利的私立醫院來提供的,公立醫院提供少數服務。對專科醫療服務分配控制的手段有:在英國,患者必須通過全科醫生轉診,由全科醫生充當“守門人”來監督對專科醫療服務的利用;在德國、加拿大等國,患者可以自由選擇專科醫療服務,但醫療保險對專業醫療機構的補償是固定的,通過固定費用來限制專科醫療服務的利用;在美國最初是沒有限制的,至20世紀80年代管理型健康保險開始將資金籌集和服務供給結合在一起進行管理,開始限制性的健康保險計劃,患者必須在專門的服務網路中接受服務,同時全科醫生也充當“守門人”提供諮詢意見。

  在我國,提供專科醫療服務是以公辦醫院為主,存在公費醫療、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等多種補償方式,自費患者也不在少數。但專科醫療服務一直是處於過度使用狀態的:一方面,在大醫院裡人滿為患、一號難求;另一方面,大醫院治療的病例大多是完全可以在社群解決。短缺和浪費並存反映了不合理的資源配置狀態。

  1.4 藥品、長期護理和特需醫療服務具有私人產品的特點:藥品只能為特定的物件所消費,有較強排他性和競爭性。長期護理和特需醫療服務的目的不是治療某個具體的疾病,而是為了提高服務物件的生存質量或給服務物件帶來更大的滿意度的醫療活動,而且佔用的衛生資源都是比較多的,對資源有一定程度的獨佔,是存在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因此,藥品、長期護理和特需醫療服務都屬於私人消費的產品。

  在國內外,無論是藥品銷售,還是長期護理和特需醫療的供給,大多是市場交換行為。當存在第三方付費的時候,都需要對藥品種類加以限制或對護理費用加以封頂。

  2 社群衛生服務的有關產品和發展瓶頸

  社群衛生服務是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綜合性衛生服務,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涉及所有的醫療服務的產品型別。限制社群衛生服務的發展瓶頸也是多方面的。

  2.1 公共衛生服務是社群衛生服務的基石,面臨資金瓶頸。政府對保障社會成員公平地享有最基本的衛生安全負有責任,而社群衛生就是直接面向居民、與居民溝通醫療衛生問題的橋樑。執行衛生部門下達的工作任務,履行公共衛生職責,是奠定社群衛生服務工作的基石。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首要完成的任務是公共產品的供給,這需要由政府的財政預算給予充分的保障。

  資金瓶頸是發展社群衛生工作遇到的首要問題。長期以來,政府揹負整個醫療衛生系統的投資責任,造成資金分散,導致公共衛生資金投入不足。上級撥款不能完全彌補公共衛生服務的成本,實踐中只能“給多少錢、辦多少事”。資金缺位導致服務缺位,影響了現有社群醫療機構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積極性。

  2.2 全科醫療服務是社群衛生服務的主體,面臨人才瓶頸。全科醫療服務是以人為核心的照顧型服務,貼近居民日常保健的需要,符合社群醫療服務的採用基本技術手段的特點,避開社群衛生機構在治療技術上的短腿,發揮綜合性、連續性的服務優勢,是最理想的基層醫療保健服務模式。全科醫療服務需要深入社群,而只有上升到全科醫療服務的理念和方法,社群衛生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良好的社群衛生服務需要有一批優秀的全科醫師和護士。根據現狀調查來看,社群衛生服務站醫師的學歷結構以大專為主,護士的學歷結構以中專為主,而醫生的職稱構成以初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為主,擁有高階職稱的醫師所佔比例比較低。然而社群現有的工作條件和經濟待遇難以吸引優秀的人才,這是社群衛生髮展的一道瓶頸。

  2.3 專科醫療服務是社群衛生服務的後盾,面臨關係瓶頸。當一些嚴重的疾病全科醫生不能解決時,患者必須接受專科治療。專科醫療服務可以解除疾病的威脅,對於患者來說意義重大。社群衛生服務能否與專科醫療服務實行良好地銜接,是患者評價社群衛生服務的關鍵因素:如果通過全科醫生能夠迅速、並且更加準確地接受專科醫療服務,患者會習慣於社群首診和轉診的方式;如果不能,患者就會習慣於跳過社群直接找專科醫生。

  社群衛生服務要能為居民提供便利的雙向轉診服務,而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社群衛生機構與上級醫院的協作關係上。但由於缺乏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上級醫院對社群的協作關係十分鬆散。上級醫院和社群醫院沒有緊密的協作關係,這也是社群衛生髮展的瓶頸。

  2.4 私人產品是社群衛生服務的經濟支柱,但面臨經營短期化的瓶頸。由於更接近於普通消費品的特性,私人產品的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要高於準公共產品。消費者對私人產品的支付意願,能夠給社群醫療機構帶來一定的盈利。這些利潤可以補貼盈利較少甚至是虧損的服務專案,維持社群衛生機構的執行。私人產品的盈利特性使它成為社群衛生服務運作中的重點。特別是藥品銷售帶來的利潤,長期以來一直成為社群衛生機構的經濟支柱。

  社群衛生服務是連續性的服務,關係到千家萬戶生命健康,是一項著眼於長期發展的事業。而現有體制的侷限,依靠市場生存的社群衛生機構,其經營目標只能定位於短期牟利。

  3 發展社群衛生的兩個設想

  社群衛生服務包含的內容豐富,要發展社群衛生事業不是簡單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要多方並舉,解決社群衛生的資金、人才和經營機制的問題。

  3.1 政府加大投入,還要改善投入方式。政府除了增加公共衛生投入之外,還要利用就診人頭點數法[3]等方法對社群提供的全科醫療服務進行補貼。政府每年對基本醫療保險都會按人頭給予一定的補貼。如果將這些補貼的全部或部分拿出來,由結算中心根據居民在基層就診的人頭和次數綜合考量,直接補貼給常住地的社群衛生機構。這樣能夠極大地調動社群衛生機構的積極性,用良好的服務爭取居民前來就診或轉診。對於居民來說,雖然沒有直接補貼他們的醫療費用,但是能夠激勵全科醫生提供更好的服務,相當於政府為居民請了家庭醫生,一定程度上也能對醫療費用起到“守門人”的作用。

  3.2 政府退出投資角色,搞活經營體制,吸引人才和資金流向社群。政府加大對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的補貼的同時,不再對社群衛生機構直接投資。已有的公有制社群衛生機構可以嘗試轉制,允許社會資金投資開辦新的社群衛生機構。政府衛生部門對所有經濟型別的機構按照統一標準管理和補貼:只有具備一定資金、物質和人員條件的社群衛生機構,才能夠取得執照;只有嚴格執行基本醫療服務政府指導價格,並且公共衛生服務人次和全科醫療服務人次都合格,才能夠保留執照。

  同時,將社群衛生資質與私人產品的經營權捆綁在一起,只有獲得執照的機構或與有執照的機構進行聯營才能在社群中提供這些服務:藥品零售、代購服務、長期護理、家庭病床等等所有基本醫療服務之外的服務專案。對基本用藥之外的私人產品實行自主經營、價格放開、按章納稅,遵循“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搞活經營體制,吸引長期投資的資金進入社群,吸引優質的衛生人力資源流向基層。

  4 總結

  社群是我國衛生系統中的薄弱環節,是現狀的劣勢同時也是改革的優勢。只有按照社群衛生的產品特點來設計它的改革路線,才是最容易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2009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簡報”,

  [2] 曼昆.經濟學原理.第一版.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230- 231

  [3] 林楓.就診人頭點數法――一種新的社群基本醫療付費方式.藥物經濟學.2007.1:66-6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