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檢測技術論文

  安全檢測相信大家都聽過吧,但你們知道安全檢測的論文要怎麼寫呢?這是小篇為大家整理的兩篇,僅供參考!

  電梯安全檢測技術與維護篇一 

  [摘 要]電梯作為科技進步下的一種產物,它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捷,給商場佈局、交通設施結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近幾年來,伴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電梯建設規模逐漸擴大。為保障乘客人身安全、保證人們通行順暢,本文對電梯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現狀、關鍵技術及日常維護進行了重點探討,旨在減少電梯安全事故發生概率,進一步提高電梯安全係數。

  [關鍵詞]電梯;安全檢測技術;日常維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90

  [中圖分類號]TU8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06-0-01

  1 電梯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現狀

  最近幾年,隨著世界上各發達國家對網路、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使用的日益成熟,人們已逐漸開始將其滲透於電梯安全檢測技術當中。電梯安全檢測技術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電梯管理、電梯結構設計、裝置檢測等工作。然而,由於我國經濟水平、技術水平、電梯建設規模較之國外存在較大一段差距,加之資訊溝通不及時、不順暢,電梯裝置、部件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對社會需求與技術研發趨勢認識不足,使我國現行電梯安全檢測技術水平上升空間廣闊。另外,改進檢測技術,並將技術轉變為工程所需實用價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資源,尤其是電梯這類技術性、專業性較強的檢測技術。整體看來,我國電梯安全檢測技術大多停留在傳統的射線、渦流、磁粉等層面上,電梯導軌自動檢測、大軸完整檢測等許多技術難題都需要在今後的研究中逐一解決。

  2 電梯安全檢測關鍵技術

  2.1 安全部件檢測技術

  電梯安全部件檢測主要包括對安全鉗、限速器、緩衝器、門鎖等的檢測。安全鉗的檢測:首先,需要根據不同型別安全鉗***如瞬時式安全鉗、漸進式安全鉗等***有區別地進行檢測;其次,對安全鉗導靴磨損程度、安裝、轎廂偏載等各相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限速器的檢測需要對機械動作速度與電氣裝置進行逐一複驗,並對機械動作後的夾繩裝置或鋼絲繩裝置進行附著力檢測。緩衝器的檢測,還需要在液壓緩衝器與彈簧類蓄能型緩衝器對比試驗與實際應用的不斷研究中進行進一步驗證;門鎖的檢測必須在能夠滿足電梯安全觸電要求的前提下進行。

  另外,電氣控制系統的檢測需要各電梯負責部門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對電梯電氣控制系統進行驗收,只有控制系統安全效能符合國家標準才能夠投入使用。

  2.2 機械振動檢測技術

  在電梯日常執行過程中,由於受導向輪偏差、曳引機運轉誤差、鋼絲繩直徑偏差、曳引輪繩槽誤差、部件安裝誤差、導軌質量等諸多因素影響,使電梯極易產生機械振動,這種機械振動對電梯安全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旦電梯產生較大機械振動,就很可能引發安全事故。有關試驗資料表明,當電梯振動強度和振動頻率增加時,人們對由此而帶來的身心感受也隨之而加強。因此,為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電梯環境,保證人們生命安全,減少事故損失,就需要利用先進檢測技術對電梯機械振動及其強度與頻率進行準確檢測。例如:目前採用最多的專業振動測試分析儀,該儀器可以對電梯執行過程中的機械振動情況進行有效地檢測與控制。一般情況下,電梯正常執行時轎廂內振動範圍應控制在15 cm/s以內,電梯執行方向振動範圍應控制在25 cm/s以內。當電梯發生故障時,要及時將故障發生的具體位置與型別及時準確檢測出來,並及時找到電梯機械振動產生的根本原因,從而採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將故障及時排除,將機械振動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2 電梯安全檢測技術的日常維護

  電梯系統的日常維護主要是指對機械傳動系統構件***如制動器、限速器、曳引機、安全鉗、緩衝器、鋼絲繩等***的維護。對於制動器的日常維護,除了需要切實履行好日常巡檢工作之外,還必須確保制動器動作可靠、制動力足夠滿足電梯正常執行需求。此外,在檢查過程中,對於磨損較嚴重的制動襯應及時更換,保證制動襯磨損厚度低於原厚度的1/3。在啟動制動器閘瓦時,應嚴禁其與制動輪之間發生碰觸,同時定期向制動器各軸銷塗抹適量的潤滑劑,以保證其均處於良好的潤滑狀態之下。

  限速器的日常維護,需要每年進行一次檢驗,並定期對限速器輪槽進行清潔處理,將油汙灰塵清除,為限速器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並保持限速器軸銷潤滑,夾繩口無磨損並具有足夠的夾持力。曳引機作為整套運動系統的核心構件,在工作時必須消除振動、雜音等因素的干擾,並且還要保證其與電動機之間連線緊密可靠。安全鉗的維護內容主要是保持鉗座固定與傳功機構擁有足夠的靈活性,安全鉗砌塊與電梯導軌動作一致、間隙均勻。

  緩衝器的日常維護,對於液壓式緩衝器應防止柱塞發生鏽蝕,保證油量適中,緩衝器下落可順利觸及開關,復位為手動式復位。當液壓式緩衝器完全動作並且承壓力全部消失後,應在一分鐘內將其完全釋放,使其恢復至初始位置。對於彈簧類緩衝器,應防止其表面出現鏽蝕和裂縫,且動作一段時間後能夠恢復至原始形態。鋼絲繩的日常維護需要定期對其張力進行調整,以保證其受力系數均勻,同時還要對鋼絲繩表面進行清潔處理,去除油汙。

  3 結 語

  電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本文從電梯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現狀、關鍵技術與維護3方面進行了詳細探討,並總結出要想真正提高電梯執行安全性,提高電梯安全檢測效率與準確性,就必須將檢測技術與維護措施有效結合起來,在改進電梯安全檢測技術、做好各項檢測工作的同時,切實做好電梯傳動系統各個構件的維護工作。

  主要參考文獻

  [1]官志平.基於ARM9的Linux系統移植以及在電梯轎廂內人數檢測的應用[D].廈門:廈門大學,2014.

  [2]陳浩澤.我國電梯安全監管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3]戴全永.廣州市電梯安全監管狀況調查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

  礦山機械安全檢測技術篇二

  摘要:我國礦山機械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針對我國礦山安全檢測技術現狀進行分析,並對目前礦山安全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同時提出應對措施,以期為我國礦山機械安全技術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礦山 機械安全 檢測 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和財產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對礦山開採規模不斷擴大,礦山機械安全成為阻礙我國礦山開採的主要因素,加強礦山機械安全檢測技術探討,對提高礦上開採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1.機械安全概述

  機械安全指按照使用說明書規定對機械裝置進行操作,並保證在執行其功能過程,以及安裝、維修中不會出現威脅操作人員生命健康的情況。

  機械安全技術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世界各國才開始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技術研究。我國在八十年代才正式開展對機械安全技術的研究直到九十年代才開始應用。機械安全技術在我國礦山開採上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我國礦山開採行業的快速發展。

  礦山開採機械工作量大,工作環境較為複雜這就給礦山開採帶來較多不安全因素。這些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礦山機械工作時一般處在高速、過載的環境中,對出現的安全隱患不能及時的發現和排查,往往導致跑車、鋼絲繩斷裂、絞車損壞等事故的發生;其次,採礦工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使用的大型裝置數量急劇增加,其存在的安全隱患對周圍操作人員的生命威脅越來越大;最後,礦山開採時會產生大量的煤塵、瓦斯等,尤其是瓦斯一旦遇到明火就會發生爆炸,造成巨大的人員傷害和不可估量的財產損失。因此要求井下機械裝置應具有一定的防爆效能。

  我國每年由機械裝置引發的安全事故數不勝數,給煤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給煤礦行業的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帶來較大威脅,因此應加強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

  2.礦山機械安全技術現狀

  我國礦山機械安全技術在理論和實際的應用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由於我國開展礦山機械安全研究起步較晚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這方面我國仍需要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2.1.礦山機械裝置水平參差不齊

  由於各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不同區域礦山開採配備的機械裝置水平相差較大。目前我國礦井主要分為四類:老礦井、現代化礦井、大型現代礦井以及鄉鎮中小型礦井。

  老礦井大都建立在解放時期,受到當時技術水平以及資金投入的限制,配備的機械裝置效能很難滿足現代生產的需要,加上年代已久效能老化、安全設計欠佳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引發安全事故。經過國家的治理和整頓這類礦井現在已不允許投入生產。

  現代礦井一般建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採用較為先進的綜採裝置,而且國產裝置佔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機電一體化裝置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大型煤礦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使用的綜採裝置多是外國生產。這類裝置不管是工作效能,還是生產效率都明顯優於國產裝置。

  我國煤礦中鄉鎮中小型佔有很大的比例,這類煤礦配備的裝置較為簡陋,生產方式較為原始,其運營方式主要是私人承包經營,因此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一般都不會配備較為先進的生產裝置。

  2.2.礦山機械研發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我國在交流電牽引採煤機技術方面的研究取得較大進步,掘進機逐漸從輕型向中、重型發展,切割物件延伸到了岩石,帶式傳輸機的使用使長距離運輸煤層成為一種可能。同時現在很多過程裝置都具備監控和檢測功能,極大的提高了礦山開採安全性。

  3.礦山機械安全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

  3.1.礦山機械裝置安全綜合情況不佳

  目前效能卓越的綜採裝置在我國礦山開採中普及率不高,部分礦井雖然引進了國外的先進裝置,但是對國外技術的沒有完全理解,一旦出現故障不能進行及時的維修,操作過程中未能完全發揮其最大潛能。部分礦井不重視日常的安全養護工作,將安全檢測當成工作的累贅,甚至將裝置上的安全檢測裝置拆除,導致不能及時的檢測和發現生產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給安全生產帶來較大的威脅。

  我國煤炭行業事故多發,部分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使用已經被淘汰的生產裝置,而且部分裝置超負荷運轉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

  另外,井下惡劣的環境對生產裝置效能影響較大,尤其是輻射、潮溼、粉塵等因素往往破壞安全檢測裝置,使其效能大大降低。部分技術人員對安全生產認識不足,即使安全監測系統出現了故障也不及時維修,使生產裝置的安全效能下降,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

  3.2.礦山機械安全檢測技術需要完善

  礦山機械裝置處在交變荷載和過載下工作,日積月累容易引發各種安全隱患,如果不能及時發現這些安全隱患很容易導致惡性事故的發生,雖然現在檢測技術不斷的提高,但是對突發事件仍然不能進行準確的預測,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應不斷完善和提高礦山機械安全檢測技術,尤其是對其可靠性和靈敏度方面的檢測,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3.礦山機械安全標準需完善和落實

  礦山機械裝置種類眾多,然而現行的標準只是提供一個總體的指導原則,涉及到具體機械裝置的部分比較少,使礦山裝置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安全漏洞。另外,儘管人們都明白安全質量標準化能夠確保礦山開採的安全進行,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技術人員難免會出現厭倦情緒,忽視質量標準問題。

  3.4.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

  通過對之前發生的安全事故統計分析發現,人為因素引發的安全事故佔相當大的比例。礦山工作危險性大、工作條件艱苦,工作人員組成複雜,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對礦山機械裝置的效能不能充分的把握。部分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在操作中違規操作等,也是造成礦山機械裝置不可忽略的因素。   4.礦山機械安全檢測技術應對措施

  4.1.加強安全技術人員的培訓

  隨著我國對礦山機械裝置檢測技術的研究不斷加強,機械裝置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對操作人員的各項技術要求隨之升高。為了滿足現代科技的發展需要,應重視礦山機械裝置科研、設計人員的安全技術培養。根據從業人員、裝置操作人員不同知識水平進行分類培訓,從各個方面提高礦山機械裝置技術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專業技術水平。為此,應充分發揮教材、培訓機構、師資的作用,加強礦山安全標準化建設,從而整體上提高技術人員的操作水平,為安全生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4.2.加強礦山機械安全技術的研究

  對礦山機械安全技術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首先應加強研究新的機械故障檢測理論和方法。目前我國工程師研究的理論主要有非線性模型理論和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及時排除礦山機械裝置故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國應重視對這方面的人力、財力的投資,加強理論的探索尋找出更為先進的方法,縮短與國外先進的差距,從而顯著提高礦山機械裝置的安全效能;其次,礦山機械裝置的發展越來越趨向於微型化、高速化和智慧化,因此涉及安全方面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多,很顯然僅憑單一學科的理論的支撐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為了儘快給我國礦山機械裝置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應建立符合我國礦山機械裝置發展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加強對共性問題的研究,並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同時建立礦上機械安全技術方面的資料庫,為機械裝置的安全故障排除提供參考;建立一套完善的機械安全設計體系,認真把握設計中的細節,從而最大限度的避免設計中的安全問題。

  4.3.增加礦山機械裝置投入

  增加礦山機械裝置的投入需要國家和煤礦企業的共同努力。首先國家應制定有關政策扶持,增加相關法律的控制力度,對重點煤礦應投入適當的資金進行扶持,積極促進煤礦企業的安全技術改造。其次,作為煤礦企業應在合理利用國家扶持資金外,還應調動一切力量多方面籌集資金,實現機械裝置的更新換代,以此提高礦山機械裝置的安全效能。

  4.4.制定和完善相關安全法規和標準

  我國應積極關注國際機械安全標準的發展趨勢,加強和國外先進的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爭取參與到國際機械裝置安全標準制定。同時加大機械安全標準的制定,使制定的安全標準最大限度的覆蓋各種機械裝置。為了保證相關標準的認真落實,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大監督執法力度,以此營造一個良好的礦山機械裝置安全使用氛圍,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5.總結

  為了改善我國礦山機械裝置安全狀況,減少人身傷亡事故發生,科研人員應加強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合作和交流,探索礦山機械檢測新技術;國家應重視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增加對煤礦企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積極促進煤礦企業機械裝置的更新;煤礦企業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引進先進的機械裝置和技術人員,為礦山的開採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栓柱. 礦山機械安全技術的現狀與對策探析[J]. 煤炭技術. 2012***12***

  [2] 王大志. 礦山機械安全技術分析[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1***18***

  [3] 景霞. 淺析礦山機械的安全化發展現狀[J]. 科技資訊. 2010***24***

  作者簡介:

  吳非***1966.6-***,女,蒙古族,吉林蛟河人,大學本科,現供職內蒙古通遼市勞動安全衛生檢測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檢測檢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