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標準格式範文

  現在,不少高校把論文列為研究生培養的唯一標準,憑論文評獎評模,憑論文獲得畢業資格等等。由“論文標準”而引起的一些負面影響不可忽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試論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高校“兩課”教師角色的轉變

  內容提要:深化“兩課”改革必須解決“兩課”教學方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過去“兩課”用專業課的教學方法,使“兩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如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發揮新技術優勢,開闢高校“兩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是高校“兩課”教學工作的新課題。本文試論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高校“兩課”教師在角色方面的轉變,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兩課”教學工作。

  關 鍵 詞:資訊科技、教學、角色轉變、兩課

  正文:***一***與傳統教育的教師相比,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的“兩課”教師在內涵、作用、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及設計、解惑行為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資訊科技對“兩課”教師的傳統角色發起了挑戰。

  1、教師由教學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導學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說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現代資訊科技的高等教育中,“兩課”教師從傳統的“教學者”轉換為“導學者”。所謂導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指導及輔導學生完成學業。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多大是以自我研究、自己學習為主,這種自學是在教師的導學下完成的,所以說,導學就成為教師的重要工作。導學和教學的最大區別就是教師要在“導”字上下功夫:其一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選擇教學媒體,幫助其找到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其二是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規律,對學生進行輔導,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解惑”。它包括單元的總結。

  2、“兩課”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鼓舞者、心靈的塑造者。現代資訊科技背景下,技術媒體代替了常規的、口頭講授的、以及集體學習為基礎的教育模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學習、自我研究,信心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除了要參與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資訊豐富的網路化學習環境,組織一種“虛擬”的學習團體外,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鼓舞者,要鼓舞學生樹立信心,克服自主學習的困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把過去所學的知識與當前的新學科聯絡起來,堅持完成學業。教師還要鼓舞學生與其他團體組織成員和專家進行交流,使他們能幫助自己的學習。“兩課”教師除了擔當學生學習的導學者、學習的鼓舞者外,最重要的是成為學生心靈的塑造者、觀念的引導者、時尚的指導者和道德品質的引路人。

  ***二***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在現代資訊科技的環境下,“兩課”教師教學的環境、任務、內容、渠道和物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了,“兩課教師”這“唯一重要”的角色不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其他新型的社會教育職業群體所分擔和分解,使人們頭腦中原有

  “教師”的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尤其是現代資訊科技的大規模製作,使人們明顯感到,傳統的“教師”角色,實際上被現代資訊科技的媒體所代替,如何勝任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的教學工作?現代資訊科技對“兩課”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和課件的製作等教育的常規手段外,還要有更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境界,這對原來只需“動口”,不需“動手”的“兩課”教師來說,又是一場新的挑戰:

  1、 學會製作教學材料。按教學設計所確定的教學內容製作CAI課件、課程網頁、電子教案、自檢自測材料等,讓學生能得以利用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2 、能組織教學。包括面授輔導、指導小組學習活動、答疑等,教師在網上解答學習提出的問題,尤其要結合各種教學媒體組織教學過程。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對網路資訊資源所提供的教育資訊進行精心的篩選、利用和評價,正確引導學生對資訊進行有選擇地消化吸收。

  3、 熟悉教材。對教材內容有深入的鑽研,對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等有較強的預見性,並由此做好大量、充分的準備工作,隨時隨地應對學生的諮詢或電話、***、傳真等方式的提問,給學生以準確、科學、具體及時的答覆。

  ***三***、現代資訊科技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路技術、衛星廣播電視技術、遠端通訊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虛擬現實模擬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和資訊高速公路。這些技術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活動。具體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訊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這就使得課程和教學形式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為了跟上這種變化,教師應具備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能力,要以先進的媒體技術為基礎,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改革課程結構,制定最佳教學策略和資訊組織形式,重組課程傳遞方式,使之適應時代的變化。

  2、由於使用了先進的媒體傳播技術,教師已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從事教育科研。教師要研究在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及規律;要進行教學實驗,研究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要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學生高層次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研究如何利用最佳資訊呈現方式,突破課程中的重點、難點;要研究和評價網路提供的資訊資源,為充實和改變教學內容準備資料。

  3、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教師為適應不斷髮展變化的科學技術,就得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要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教學方法跟上時代的變化。

  總之,為適應現代資訊科技對傳統教育活動的衝擊,高校“兩課”教師必須做好角色的轉換。只有在教育觀念上跟上時代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職責,在教育發展中加強自身的提高和發展,才能肩負起培養21世紀人才的重任,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參考文獻 ]

  1.、謝海光.網際網路與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曾令輝.網路社會政治教育概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

  3、劉融.資訊網路環境中高校

  4、張明志.網路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與實踐[J].探索,2003,***1***:90~91

  第二篇:試論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

  摘 要:我國財務報告存在著目標偏差、資訊披露不完整、過於強調資訊的可靠性等問題。在滿足有效披露、成本效益、財務報告體系表內優生的原則下,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應以完善體系、豐富披露內容、變革報告模式為目標。 關鍵詞:財務;報告體系;財務報表

  一、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侷限性

  在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我國財務報告改革雖然也取得了進展,但仍滯後於形勢發展的需要,其侷限性已日趨明顯,主要表現為:

  1.報告目標過分強調為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服務。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資訊是基於權責發生制、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的財務資訊,它用於完成報告與解除受託責任的目標,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11條提出,會計資訊應當符合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的要求。財務報告成為國家實行財政稅收與物價政策等的主要手段與重要依據之一,這種報告模式產生於計劃經濟,財務報告的主要職能是為政府巨集觀經濟管理服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的格局,財務報告目標應轉向滿足與企業有直接利益關係的相關集團,如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等的資訊需求。

  2 資訊披露不完整。具體表現在:1***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資訊主要是面向過去的歷史資訊,並且統一運用貨幣計量,對使用者未來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資訊,如預測資訊、人力資源價值、主要管理人員的素質等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是財務報告之外;2***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資訊,財務報告中長期被忽視,而由此導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響企業日後長遠的經營業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

  3***由於報告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和獲取資訊的途徑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已不滿足通用的財務報告了,隨著新的會計環境下財務分析職業的興起,市場和財務資訊使用者正在呼喚財務報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別報告。 3 過於強調資訊的可靠性。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立足於企業已發生的確定性交易和事項,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會計資料彙總表、一種向後看的會計報表,它對使用者決策所需資訊的相關性較低[1].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大多來自歷史資料,以歷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財務資訊,雖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無法滿足決策有用性的要求。儘管《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提取八項減值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歷史成本與現行市價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個財務報告體系中,歷史資訊仍佔絕大的比重,使得許多能反映企業未來前景、對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現金流量預測性資訊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

  4 滯後性十分嚴重。依據傳統會計慣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會計資訊,這一方面是基於人們對年度財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會計下的資訊披露成本的考慮,這種基於會計分期假設定期編制的財務報表具有滯後性,嚴重影響了資訊的及時性。儘管過去和現在的財務資訊與將來的財務資訊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來,投資者、債權人和財務分析人員對預測性財務報告的需求日益增強。提高財務資訊的反饋價值要求資訊及時報告,這是因為使用者的決策是不間斷地進行的,他們希望隨時得到決策所需要的資訊。

  二、我國財務報告體系改革的原則

  為了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在對財務報告體系進行改革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 財務會計改革為先導原則。財務報告只是財務會計系統中最終的資訊輸出,它與系統內資訊的來源、記錄、加工、傳送的方法和規則等緊密聯絡在一起,任何對財務報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慮財務會計系統的改革。比如,為了能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就必須對一些現有財務報表中未列入的專案進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創商譽、養老金等,只有在財務會計解決了其確認和計量方式以後,才能納入財務報告的範疇。

  2 表內優先原則。財務報告是由財務報表逐漸演變而來的,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有助於外部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財務資訊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財務報表提供的,其原因在於表式財務報告的格式固定和以資料進行反映的優點

  [2].財務報告的改革應優先改革財務報表,雖然《企業會計制度》中新增了三種輔助報表,但是與國際慣例來比較,我國的財務報表仍然不符合多層面模式,我們較多考慮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而對其有用性和相關性考慮得較少。 3 滿足需求原則。財務報告應在不損害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儘可能滿足與企業相關的利益集團的資訊需要,以便維持和發展這些利益集團對企業的貢獻和支援。為此,應該採用規範法和實證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使用者的具體資訊需求,首先利用規範法來推斷出財務報告使用者的資訊需要、利用資訊的動機和使用資訊的方式,然後利用實證法來檢驗規範法結論的現實性,兩者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從而建立切實可行的財務報告框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