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知識論文

  我國大學生的素質與我國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等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大學生因為安全問題而發生的悲劇,不但影響大學生個人的學業發展、身心健康,也給牽連的家庭帶來痛苦和不安,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範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全文如下:

  未來教育模式與犯罪防治

  一、從預防犯罪的角度看當前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屬於應試教育體制,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高考,教師圍繞著高考教學,學校圍繞高考進行管理,政府圍繞高考制定政策,家長與社會圍繞高考形成消費與供求市場。應試教育體制導致教育的許多重要功能被弱化,最終只剩下考試與單一應試知識的填鴨。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利於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也不利於犯罪的防治與維護社會穩定。

  ***一***從學習內容方面看。偏重知識性的學習,對道德教育、生活禮儀、社會規範、個體自我調控技術等方面的學習偏弱。導致一些同學學習成績好,但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比較低。

  ***二***從學習評價方面看。過多使用分數評價機制,學生按分數高低劃分優劣,班級按分數高低劃分快慢班或重點班與普通班,學生分數成績還與教師的待遇掛鉤,在學校裡分數決定一切。分數評價機制往往導致不必要的競爭,帶來不必要的壓力,異化同學之間的關係,異化師生之間的關係,異化教師之間的關係,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三***從學習過程方面看。過多使用填鴨式灌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性,學習效率低。扼殺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導致未成年人厭學、厭校、厭世,一些未成年人過早輟學進入社會,成為社會不良現象感染的物件。

  應試教育的根源或許可以追溯到封建社會千年科舉制度的歷史傳統,封建科舉制度是為統治階級選拔符合自己利益需要的人才而設定的,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為了博取功名、光宗耀祖苦讀四書五經,這並不符合教育的本質目的,社會教育從根本上是為了保障人類的延續與發展以及每一個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但應試教育使教育功能異化,扼殺人性的多樣化需求與創造性。而人性的多樣化需求與世界無限的維度與層次相聯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事實基礎。目前高考制度使千千萬萬的學子們為了爭奪優勢的教育資源進行殘酷的競爭性考試,在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亂象中,教育早已失去她本來的意義。應試教育往往使學生該學的內容沒有學,該達到的目的沒有達到,卻成為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是防治犯罪的重要環節。

  根據微觀犯罪學理論——不良內驅與自控衝突原理,個體犯罪動機、行為的產生是個體具有不良傾向的內驅力與自控力鬥爭的結果,當自控力不足以控制不良內驅力時,個體產生犯罪動機,發生犯罪行為。預防個體犯罪必須減弱不良內驅力,增強自控力。如何減弱個體不良內驅力與增強個體自控力,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教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通過教育,培養高尚的情操,培養高尚的需求,引導個體積極向善,擯棄惡念。通過揚善棄惡,減弱個體不良內驅力。內驅力源於需要,需要本身具有豐富性、無限發展性、帶社會屬性的個體性等特點,借鑑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可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個體基本生理需要是與生俱來的,例如飢、渴等,這是內驅力的原始動力。這種需要屬於一種剛性需求,是個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建立在基本生存基礎上的其他需要是可以進行自我調節的,個體建立了自己高尚的需求結構,往往就能自覺抵制低階趣味,從而減弱不良內驅力。

  ***二***通過教育,學習社會規範,使個體自覺遵守社會規範,增強個體自控力。個體自控力是後天形成的。個體從出生就為滿足需要進行各種行為,有的符合社會規範被評價為正常行為,予以鼓勵和提倡;有的不符合社會規範被評價為錯誤行為,要被懲罰和予以糾正。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經過社會長期的教化,個體逐漸知道了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能做,形成社會規範的趨同意識,產生個體的自控力。

  ***三***通過教育,學習個體自我心理調控技術。根據犯罪心理產生機制原理,個體精神因素是犯罪產生的內因,是事物的決定因素,外部因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產生作用,因此加強個體心理衛生教育對預防犯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個體必須提高心理素質,學習自我心理調控技術,增強自我約束、自我疏導、自我減壓的能力。自覺運用心理調控技術,及時消除不良情緒、轉化不良內驅力。面對不能自我化解的不良心理壓力,要養成積極向外求助的習慣。

  總之通過教育,可以使人們正確面對生產力相對落後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正確面對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矛盾,正確面對社會相對不平等的暫時現象,引導人們用正確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物質利益、精神利益和社會價值。提高對不良社會存在、意識的辨別能力,避免不良外部因素對個體的影響。

  三、未來教育體制改革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009年6月18日15:30,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做客強國論壇,就高考制度改革如何破局?為題與網友線上交流。楊教授認為,我們國家教育基本價值、指導思想、培養目標都需要調整和更新的,因為這些價值主要都是在五十年代初,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環境下形成的,今天看來已經遠遠落後社會的實踐需要……教育真正重要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個性發展,就是幫助每一個人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而不是按照統一的標準,把大家培養成一樣的人,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轉變。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在教育理念要貫徹這個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要實行一種新的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就意味著以每一個學生為本,而不是以少數優秀的學生為本,所以中國教育價值中出現很多的偏差,我們現在的教育是面向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面向少數人的教育,是一種高難度的知識訓練,這種教育會造成很多人對教育的障礙,或者厭學,也使很多農村學生過早離開學校,造成農村輟學率非常高的現象。

  從楊教授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教育的希望——教育真正重要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個性發展,就是幫助每一個人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而不是按照統一的標準,把大家培養成一樣的人。

  首先要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弱化高考競爭激烈程度。未來社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與社會公平程度的提高,絕大多數人只要花很少的時間用於物質財富的生產,其他時間都用於學習、生活、休閒娛樂、精神財富的創造,學習成為人生的一種常態。未來大學會繼續越辦越多、越辦越好,一方面大學學習象高中階段學習一樣成為一種正常的階段性學習過程,另一方面參加工作後的人員繼續上大學成為普遍現象,為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繼續充電。

  其次基礎教育要注重學習生活禮儀、社交禮儀,重點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尊重社會規範、尊重自然的品格。人只有養成了尊重的品性,才能真正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三進一步加大對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精神需求。

  第四要特別注意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設定教學內容。

  第五要減弱分數評價機制的作用,多采用評語評價方式,幫助學生自我發現。

  第六要更多地採用啟發式教育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相對現在的教育模式而言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轉變。如果人人都能自我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矛盾、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就會緩和,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現狀就會成為歷史。

  【作者簡介】

  於志葵,中國未來研究會會員,1992年7月華東政法學院犯罪學系犯罪學專業本科畢業,2002年10月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法哲學方向研究生畢業,曾任靈川縣行政賠償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副鄉長,現任縣法制辦副主任,榮獲區、市、縣級主管部門頒發的多種榮譽稱號,有多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