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護理方面的論文

  心理護理的特點在於通過醫護人員的語言、態度、行為舉止有意識地影響病人的感受和認識,從而改變病人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進而達到防病治病,使病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心理護理療效評價探析

  摘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是做好心理護理的基礎,若得不到患者的良好合作,即使護士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有準確評估,選擇了良好對策,最終也是“孤掌難鳴”、“紙上談兵”,難以真正獲得實效。

  關鍵詞:心理護理;療效

  1心理護理的概念

  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能,通過護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極影響,幫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狀態[1]。形式分有意識心理護理和無意識心理護理。前者指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設計的語言和行為***合理的解釋、善意的勸導、真誠的撫慰、有益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對患者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援或心理健康教育過程。後者指護理過程每一個環節中,護理人員一切言談舉止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表明只要有護患交往,就存在著心理護理。

  2如何評價心理護理療效

  評價是護理程式的一個部分,只有及時、客觀地對心理護理效果進行評價,才能掌握患者的心理問題評估得是否準確,實施後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並根據評價結果不斷地修改、調整護理措施,從而有效地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護理質量。但怎樣評價心理護理療效目前尚無規範化的統一衡量標準及評定指標,較多學術論文中作者評價“心理護理取得良效”主觀隨意性較大。作者認為,心理護理效果的評價應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指標的量化評定及患者的主觀體驗、滿意程度、護理目標實現情況等方面。

  2·1量表評定

  是指護士藉助心理測評量表來評定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它是保證心理護理科學性、有效性的前提。臨床常用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鬱自評量表***SDS***、症狀自評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等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及良好的自評效果[2]。心理護理實施前後及過程中可有選擇性地選用上述量表評估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情緒狀態,將量化評定結果作為評價心理護理效果的依據,比較客觀、公正。同時也便於護士準確瞭解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負性情緒性質、程度,採取有效的心理護理對策。

  2·2滿意度評定

  患者的滿意度是衡量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參照系數,因而可用“患者的滿意度”來評價心理護理的效果,尤其適合評價無意識心理護理的效果。如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表明護理關係良好,護理人員的言行帶給病人的是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反之則表明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帶給病人的是消極的、負面的影響,應視為心理護理不成功或失敗。

  2·3目標評定

  心理護理實施前針對患者心理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目標,通過評估患者的行為有無改變、目標是否達到來評價心理護理效果。如對焦慮、恐懼、抑鬱等負性心理的病人,通過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來評價心理護理的效果。

  3影響因素

  3·1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因素

  心理護理是通過護士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等來影響病人心理,使其處於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因此,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對心理護理效果起決定性作用。

  3·1·1政治素質。護士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善良的同情心,熱愛護理事業、獻身護理事業的敬業精神,急病人所急,處處關心病人,才能做好心理護理。當前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很多護士專業思想不牢固,工作中積極性不高,對病人態度不熱情,語言生硬,言談舉止常給病人帶來負面影響,影響心理護理效果。

  3·1·2業務素質。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是科學實施心理護理的指南,心理護理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護士是否較好地掌握了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病人的心態是千差萬別的,同類疾病患者由於家庭、經濟等不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同,因其自身人格結構的差異,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護士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對不同患者的心理問題作出比較科學的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實施心理護理,達到預期目的。多年來我國護士的培養一直以中專教育為主,大部分護校近幾年才開設心理學課程,目前在崗護理人員大部分未接受系統的心理學課程學習,護理心理學方面知識缺乏、膚淺,技術不熟練,溝通技巧缺乏,不知道怎樣與病人交流,不能正確客觀地評估患者心理問題的性質、程度及原因,也就談不上有針對性選擇護理對策,是影響心理護理療效的主要因素。此外,多數護士心理護理意識淡薄,以為專門抽時間與患者交談才是做“心理護理”,侷限於“工作忙,沒時間做心理護理”的誤區,並未意識到“護理過程中護士的一切言行舉止對患者都具有心理護理的效應”,因而,未能做到在患者面前對自己的職業行為加以積極調控,表情、手勢、目光等運用較隨意,無形中給患者增加心理壓力是影響心理護理療效的重要因素。

  3·1·3心理素質。護理人員自身情緒的穩定對病人情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護士熱情微笑服務,舉止文靜、態度謙和、操作認真,無形之中給病人一種聖潔的溫馨和心理安撫,使其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其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護理。反之,護士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易使患者造成心理錯覺,加重心理負擔。護士由於工作量大,待遇低,加上頻繁的輪夜班,身體及家庭生活受影響常導致情緒波動,甚至心理失衡。國外有學者對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提出“心身耗竭綜合徵”,即自卑、厭惡工作、失去同情心[3]。國內樑綺美報道精神科護士抑鬱發生率為47·4%,顯著高於國內常模[4]。由於相當一部分護士自身存在負性情緒,心理調節能力不良,無法擺脫心靈深處潛在的焦慮不安,儘管主觀上較努力,但卻忽略了自身情緒反饋給病人產生的消極影響,影響了心理護理的療效。因此,劉治鳳[5]提出應設心理護理教育專業,培養優秀、稱職的心理護理人員,保證心理護理的質量和效果。

  3·2時間因素

  時間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利用患者機體生理節律進行護理的一門新學科。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人體每天9:00~11:00,16:00~17:00、19:00~21:00精神活性較高,表現為精神振奮,喜歡與人接近,樂意回答和提出問題,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此時進行心理護理,病人能較快進入角色。方曉嵐報道,最佳心理護理時間為19:00~21:00[6]。因此,護士若能掌握病人心理狀態與時間節律的關係,選擇最佳時間為病人實施心理護理,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環境因素

  隨著醫學模式轉變,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不良環境易使人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必將影響心理護理效果。因此,實施心理護理時應因人而異,選擇安靜、優美、舒適的環境以提高心理護理的效率。

  3·4客觀因素

  患者的密切配合是做好心理護理的基礎,若得不到患者的良好合作,即使護士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有準確評估,選擇了良好對策,最終也是“孤掌難鳴”、“紙上談兵”,難以真正獲得實效。而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程度及自身人格特徵對心理護理療效影響也很大。性格內向、固執、任性的病人心理護理療效相對較差。此外,心理護理還受病人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心理護理對首發高血壓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優先出版劉靖中華全科醫學2014-07-22 17:13

  2、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林海英當代醫學2010-11-25

  範文二:心理護理髮展狀況及展望

  摘要:心理護理科研的重點應立足於為臨床護理服務,而不要停留在調查的表面。心理護理和心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策略乃是心理護理科研的重點,應該抓緊、抓實。

  關鍵詞:心理護理;發展狀況

  1心理護理髮展現狀

  1·1心理護理視野正在拓寬

  心理護理目標已不侷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擴大到病人家屬、社群、預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等多方面。例如劉蓉華等[2]在護理燒傷患兒的同時,關注患兒母親的應激狀態,進行準確的評估並恰當干預,保證患兒母親的健康心態,共同促進患兒康復。李樂之等[3]研究表明腹部手術病人術前焦慮與社會支援呈顯著負相關。護士應儘可能支援、理解病人,並採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幫助其優化社會支援網路,加強與家庭的聯絡,提高手術耐受力。方逸等[4]對雙胎妊娠圍生期心理健康狀況採用SCL-90問卷調查分析,以便針對性進行雙胎妊娠孕婦的心理健康保健。朱樹香等[5]對122例嬰兒智力發展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旨在促進和保障嬰幼兒智力發展。

  1.2心理護理的方法更趨科學化

  心理護理從宣教式的經驗之談過渡到注重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發揮和運用。護理工作者開始關注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個體差異,採取科學的心理護理理念,拓展心理護理的深度。例如音樂療法已廣泛地應用於重症顱腦損傷、癌症、心身疾病、圍手術期和終末病人[6-10],取得了理想效果。蘇曉茵、林徵等[11,12]成功地運用了生物反饋訓練矯正腫瘤病人和慢性便祕病人不良的身心反應。放鬆療法用於冠心病和哮喘病人的輔助治療[13,14]取得了顯著效果。黃秀英、郝天羽等[15,16]通過正性暗示和常規心理護理對照研究,結果表明積極暗示法明顯優於一般的心理護理。王延文[17]採用Ellis理性情緒療法、Meichenbaum自我指導訓練和Beck認知治療理論成功地對1例意外眼球破裂合併面部毀容病人進行心理干預。董冰等[18]研究表明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法對緩解術前焦慮、加速術後康復的效果優於一般心理護理。

  1.3應用量表評價的論文明顯上升

  本調研顯示,1997年應用心理評定量表的論文僅佔9.3%,而2002年16月已達56.6%。準確的心理評估是心理護理的前提,胡軍等[19]研究發現主、客觀兩種評估方法差異非常顯著。若使心理護理具備科學性和可信度,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科學的心理評估方法,科學地測定病人的心理狀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護理,真正使病人受益。

  2心理護理的展望

  2·1心理護理深入開展是護理成為自主性專業的必要條件

  護理要想成為自主性專業,擺脫依賴和束縛,必須有獨到的理念和能力。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之所以不盡人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欠缺心理護理的技巧和能力,相當程度上還停留在機械操作狀態,阻礙整體化護理的完善和進展。護士與病人有著密切的接觸,能及時發現病人的心理問題。解決病人的心理困擾,這是不該忽視的護理範疇。

  2·2心理護理科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本調查結果看,論文多數傾向於調查分析、調查報告,對心理護理具體方法和措施的論述仍然較少。有的只是理論上提及,可操作性不強。心理護理科研的重點應立足於為臨床護理服務,而不要停留在調查的表面。心理護理和心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策略乃是心理護理科研的重點,應該抓緊、抓實。同時應該抓好心理護理科研的連續性和跟蹤性研究,逐漸形成完善的心理護理科學體系。另外,護士所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尚不充分,應用時呆板、機械,這就要求護士不斷加強心理學的學習,把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於護理工作中。

  參考文獻

  1、綜合醫院內外科護士實施心理護理現狀的調查分析敖歡青島大學2013-04-19

  2、臨床心理護理崗位勝任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周詩雪; 孟凡麗; 李紅玉中國全科醫學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