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方面的參考論文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嬰幼兒生理與心理髮展的關係》

  摘要:三歲之前,嬰幼兒的身體運動、認知技能、情緒、適應性、社會性品質的發展都處在十分關鍵的時期。每個兒童都應該有一個儘可能好的人生開端,每個兒童都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每個兒童都應有機會挖掘自身的潛能,成長為一名有益於社會的人。0-3歲是嬰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奠基時期,這個時期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極為關鍵與重要的。

  關鍵詞:嬰幼兒、生理髮展、心理髮展

  正文

  上週我觀看了ThomasBalmes導演的法國紀錄片《Babies》,頗有感觸。這部影片的特別之處是,整部影片沒有旁述,沒有對白,沒有字幕,而是以最一目瞭然的方式深入奈米比亞、蒙古、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的四個家庭,記錄各家孩子從剛出生到會走路這一生命階段的各種動作、情狀,以及所有可愛的細節所構築起來的生命之初的成長。《Babies》這部影片為我們展現的不僅是不同文化、不同種族背景下的嬰幼兒的可愛,還為我們展現了這些Babies從出生到一歲的點滴過程,展現了嬰幼兒生理及心理的發展規律。

  電影採用了社會文化視角,讓觀眾看到嬰幼兒的發展,甚至整個人類的發展,與他們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我們能客觀地看透這個事實,就不會認為哪些育嬰或教育方式是錯誤的,而是基於環境的不同,適應方式和價值觀有所不同所帶來的結果。社會文化理論主張人類必須尊重不同社群、文化的教育方式和實踐。對於教育模式發達以及社會富裕的大城市來說,摒棄理論沙文主義,學習接納發展中社會的做法,是一門必修課。

  影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拍攝幼兒學習爬行的過程時,蒙古和奈米比亞的幼兒在草原或沙漠上爬著,手中抓到什麼都往嘴裡送,若發現口感不好的就吐出來。這些嬰兒的母親不會驚慌失措地把嬰兒嘴裡的石塊、塑料挖出來,反正嬰兒自己懂得分辨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而且,在大自然中長大,幼兒從小與牲畜為鄰,一點都不害怕動物,時而扯牲畜的耳朵,時而踩牲畜的尾巴,時而與小狗互舔舌頭,也沒有受到牲畜的傷害。反觀東京的女嬰參觀動物園時,被隔著玻璃窗的野獸嚇得哇哇大哭。大城市和大自然中成長的孩子,在面對與動物相處時的反應果真有天壤之別。

  非洲部落的生養是最近天然的,小孩兒沒有衣物包裹,最多是一塊布條擋了襠部,他們只在土地上打滾,隨手於土裡撿了不知什麼動物的骨頭,拿起來便咬進嘴裡,母親們不管,只在一旁聊天,呵呵笑。蒙古草原的牧民們有大帳篷,傢俱也齊全,小孩兒可獲得城裡孩子的一些玩具與育兒裝置,但父母忙於牧事,很多時候懶怠照顧,若不是將孩子用繩子拴在床腿旁,便是將孩子牛羊一般於草地上放養。東京與洛杉磯的孩子們被人造的各類工具包圍著,東京那位漂亮媽媽為小女兒所購,有漂亮的嬰兒車,有夜晚自動搖晃的電動“搖籃”,有精緻極了的小衣服,有各種啟發智力的玩具。有一回,這小女孩兒耍弄一個木棍穿孔的益智玩具,怎麼也不能將兩件東西合起來,突然倒頭大哭,好像她還不滿週歲,便深深曉得了挫敗感的真髓。洛杉磯的小朋友與在東京的處境類似,最“自然”的接觸,不過是與家裡那隻小貓的凝視。最觸動我心底的畫面,是在蒙古的一個小片段——幾朵白雲悠盪在藍天上,闊達的草原上立了三根木頭,中間拉上繩子,上面晾了七彩的衣裳,那無憂愁的嬰孩兒從高高掛起的衣服底下爬過,爬向鏡頭,輕盈的音樂配合著,我好像望見一個生命所能享受的最美好時刻。儘管這小生命本身無法記憶這一刻。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小朋友從出生、抬頭、翻身、爬行到最後的直立行走,經過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們的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是相同的。起初我們認為,新生兒和嬰兒是非常無能的,對嬰幼兒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生長髮育。但60年代以後,由於心理學研究技術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現了許多關於新生兒和嬰兒心理能力的事實,一些心理學家發表他們的發現時驚呼:“新生兒真是令人驚異!我們過去太低估新生兒和嬰兒了!”嬰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及心理髮展最重要的時期,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首先,結合《Babies》這部影片,我們先了解一下嬰幼兒生理髮展的規律。

  一、嬰幼兒生理髮展規律及順序。

  1.嬰幼兒生理髮展的規律。軀體動作發展的順序首先是抬頭,一個月以內的嬰幼兒俯臥時頭不能抬起,以後俯臥時逐漸地可將頭抬起,到三個月,嬰兒俯臥時不僅頭可抬起,胸部也可離開床面,用上肢支起頭部胸部和床面約成九十度角。三到四個月時開始翻身,先是由仰臥再到側臥,約五個月時可從仰臥翻到俯臥。約六個月時可獨坐,七至八個月時開始學爬行。爬行在嬰幼兒動作發展中很重要,爬行不僅可促進全身動作的協調發展,鍛鍊肌力,為直立行走打下基礎,而且可較早地正面面對世界,增加空間的搜尋,主動接近和認識事物,促進嬰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國外研究還發現,爬行對嬰幼兒情感的發展也有益處。過去由於我國的文化背景和撫養方式的影響,家長常不重視嬰幼兒爬的動作發展,一方面是不瞭解爬在運動和智力發展方面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是怕嬰幼兒發生危險。隨著文化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變化,嬰幼兒學爬行將會受到大家的重視。10個月的嬰幼兒可扶著站,扶著邁步行走。1歲左右開始獨立行走,從搖搖晃晃的行走到獨立穩定的行走。直立行走在人的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這時嬰幼兒已能夠控制自己的部分動作,能夠到處走動,也就有了獨立性和主動性。他***她***可以主動地接觸各種物體,擴大認識範圍,更有利於各種感覺器官和言語器官的發展。嬰幼兒能獨立行走後,想到哪就到哪,在多方面和事物的接觸過程中,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能力就發展了,這就為早期的思維活動提供了可能性。嬰幼兒獨立行走還為建立運動與視覺的聯絡,為空間知覺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嬰幼兒自能獨立行走後,大運動的發展更加迅速並趨於成熟。如嬰幼兒慢慢地會跑,會自己上、下樓梯,雙足跳起,單足站立,到3歲左右,活動基本上和成人差不多了。

  2.嬰幼兒生理髮展的順序。1.從上到下:兒童動作作發展,身體上部的發展先於身體下部的發展,從頭部到下部,從上肢別下肢逐漸發展。2.從大到小:這是指兒童最初發展起來的是與大肌肉相聯絡的動作,逐漸發展到與小肌肉相聯絡的動作。如兒童手的動作時發展,先發展的是與手臂大肌肉相聯絡的伸臂,以後對逐漸發展起來與手指小肌肉相聯絡的抓、握、拿等動作。3.從簡單到複雜:兒童最初的動作,是身體個別部分的簡單動作,如伸伸手、踢踢腮、轉頭等,逐漸發展到同時轉頭、伸手、手眼協調地拿取物體,進一步發展到能從事由多種動作組成的遊戲活動。4.從不隨意到隨意:動作的不隨意性和隨意性,是從動作的主動性和自的性來區別的。兒童的動作,最初是不隨意比動作無目的,由客現刺激引起,加頭隨著光線的方向轉動,有東西接觸兒童的手,兒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後,隨意動作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客觀刺激不在眼前或沒有直接接觸兒童,動作也會出現,而且通過動作,主動地、有目的地去接觸事物,認識事物。如象兒童在“藏貓”的活動中,主動地把頭轉來轉去尋找“貓”,這就是一種隨意動作。

  頭部動作是兒童最早發展,完成也較早的動作。頭部動作的發展順序,大體是這樣的:出生時,仰臥時頭會左右轉動,俯臥時會抬頭片刻。這時如果不用手接著他的頭,頭就會下垂。1個月,頭仍不能豎直,俯臥時能抬起下巴。2個月,抱著時頭能堅直,但是還搖擺不穩。3個月,頭能豎直而且平穩。4個月,頭能平穩豎直;俯臥時能抬頭,抱著時頭能保持平穩。7個月,仰臥時能抬頭。

  軀體動作的發展,主要表現為翻身和坐的動作的發展。2個月,能挺胸。3個月,能從側臥翻到仰臥。4個月,能扶著坐。5個月,能從仰臥翻到側臥。6個月,會坐在有扶欄的椅子上;坐著時身體前傾,會用手支撐身體。7個月,能從仰臥翻到俯臥;能不靠成人或其它東西的扶持獨自坐一會兒。10個月,能毫不費力地從躺首坐起。12個月,站著時能自己坐下。

  兒童行走動作的發展,要經歷爬行、站立和行走三個階段。7個月,試著爬行,主要依靠膝蓋和大腿的移動。8個月,匍匐爬行,腹部貼地,用腹部手臂帶動身體和兩腿前進;扶著能站立。10個月,用手和膝蓋爬行,身體不著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動;能扶著東西自己站起。12個月,能扶著行走。14個月,能獨自站立。15個月,能獨自行走。18個月,行走如跑步,不穩,容易摔倒。2歲,行走自如,能大步穩跑,會踢皮球,能自己上樓下樓。2.5歲,能雙腳跳,會用單腳站立片刻***2秒鐘左右***,能掂著腳,用腳尖走幾步,能從椅子上跳下。3歲,能單腳站立;會踮著腳走,跑步穩當,會騎三輪腳踏車。

  抓握動作的發展,是手的動作發展的重要標誌。抓握動作的發展,以眼睛注視物體和手抓握物體動作的協調;五個手指活動的分化為特點。因此,嬰兒出生後6個月,抓握動作才開始發展。3個月以前的嬰兒,手基本上是捏成拳頭,手腳一起亂伸亂動,4—5個月的嬰兒,雖然會伸手抓身旁的東西,但往往是整個手拿一把抓,拿不住。這種手的動作帶有很大程度的不隨意性,手接觸到什麼就抓什麼。6個月,捏物體時還是一把抓,不會使用拇指,能夠把東西從一支手換到另一支手;手眼協調,看到物體後能用手抓住它。8個月,抓握物體時能大拇指和其他四個指頭分開,使用拇指抓握住物體。10個月,能協調地配合手眼動作,把一樣東西放到另一樣東西上。18個月,能將2—3件東西搭疊起來,能推拉玩具。會同時使用四個手指和拇指,抓握動作得到充分發展。2歲,能用手一頁一頁地翻書。2.5歲,手與手指的動作相當協調,手指活動自如,會用手指拿筷子、拿筆。3歲,能用手拿筆畫圓圈,會自已往杯子裡倒水,能自己解開和扣上鈕釦。

  兒童早期的動作發展,雖然主要由身體發育的成然而產生,但是也與環境影響有關係。例如,行走動作,是隨著腿、腰部骨酷、肌肉發育而成熟的,兒童到一定時間,就會扶著東西站立和行走。但是獨立行走的動作,卻是在成人的幫助下,練習越多超熟悉。有些動作,沒有相應的環境和練習,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印度狼孩卡瑪拉;由於長期在狼群中生活,沒有行走動作發展的環境,到14歲時,走路還沒有2歲兒童穩,到17歲死去時,始終沒有乎穩地走或跑過。父母應當根據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和順序,幫助兒童完善動作,提供動作練習的機會,促進兒童動作的發展。為了使孩子的動作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家長應當積極創造良好的營養和環境條件,重視教育,鼓勵和實行有計劃的體格鍛鍊,促進孩子動作能力的發展。

  二、嬰幼兒的心理髮展狀況,也在其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嬰幼兒心理髮展的一般特徵。嬰兒心理髮展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又是一個可以劃分出年齡階段的過程。

  發展的連續性及年齡階段性。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嬰兒心理髮展是一個不可中斷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有其自身的邏輯發展順序。年齡階段性是指在嬰兒心理髮展的全過程中,表現出一些在質量上不同的年齡階段特點,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徵,以區別於其他階段。

  嬰兒心理髮展年齡階段的穩定性和可塑性。嬰兒心理髮展的每一年齡階段特點,都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由於所處的時代不同,社會和教育條件不同,身心成熟狀態不同,心理髮展的變化也表現出一定的可塑性。從前一階段向後一階段過渡的時間可能略有早晚,但階段不能跳躍,順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階段,各種心理髮展變化的過程或速度也會有個體差異,但差異實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質的水平上。

  嬰兒心理髮展是整個兒童心理髮展的早期階段。嬰兒心理髮展是整個兒童心理髮展的早期階段,其發展的好壞對以後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嬰兒心理髮展和生長髮育是最快的時期。如,嬰兒出生時還會說話,到3歲左右,已經可以說出和理解一千多個詞彙,新生兒腦重只有350-400克,3歲時已達1000克左右,是出生時腦重的2.5倍左右,新生兒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體膚***認識周圍世界,三歲時不僅有了相當的觀察、記憶、思維能力,而且情緒和感情也大大豐富了。他們的發展為兒童成熟期的心理髮展奠定了基礎,人的基本語言能力,人的典型動作個行為方式與能力,人的各種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緒和情感獲得等,都是在這一階段初步形成的。

  2.影響嬰幼兒心理髮展的若干因素。影響嬰幼兒心理髮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中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這裡,我主要談一下家庭環境對嬰幼兒心理髮展的影響。家庭環境中,父母的素質***遺傳素質、文化素質***、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和家庭教養方式***民主型、權威型、放縱型***等方面都對嬰幼兒心理髮展產生巨大影響,在其心理髮展過程中起著早期的主導作用。

  ***1***.父母的素質與兒童心理的發展。遺傳素質決定著兒童發展程度的可能性和範圍,環境和教育把這種可能性和範圍變成現實。研究表明,遺傳兒童心理的影響因年齡而不同,總的趨勢是:遺傳因素對心理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減弱,尤其是到青少年期,遺傳因素的作用不如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那麼明顯和直接。因此,既不能否定遺傳的作用,也不能誇大其作用。心理朝什麼方向發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心理的內容和範圍、心理品質的好壞及對遺傳因素的改造程度,是由環境和教育決定的。父母的文化素質對兒童心理髮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的治理正在發展成長中,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新鮮。他們對父母會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中包含著求知慾,孕育著智慧。愛因斯坦說:“我們的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家長在孩子提問後,能否給予正確的回答,因勢利導的給孩子以啟發,促進其智力的發展,這全取決於孩子父母的知識水平。父母的心理素質對孩子人格和情緒也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健康的家長能以愉快而安詳、沉穩而冷靜的態度對待孩子,以熱情、豁達、誠懇的人格魅力影響孩子,用和藹、真誠的語言解決親子之間出現的矛盾,時時處處使孩子感到親切、溫暖,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這對培養孩子的無私、互助、誠摯、大度、頑強等優良品質起著重要作用。

  ***2***.家庭氛圍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所謂家庭氛圍,是指個體所處的環境氣氛和情調,是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過程中所形成的某種心理氛圍和環境氣氛。在家庭生活中,兒童常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作為最直接的模仿和認知物件,從而形成自己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徵。親子關係指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關係,該階段的親子關係是兒童一生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關鍵時期。親子關係中,父母大都處於主導地位,其態度的好壞決定親子關係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兒童的心理髮展。這一時期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意志的磨練、與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夫妻關係對兒童心理髮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父母雙方和諧的關係對兒童心理髮展極其重要。如果父親與母親相處很好,那麼家庭生活就能為兒童心理髮展提供有利的環境,使孩子合作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就比較容易把興趣指向他人,孩子會賦予生活正正的意義,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展與其他人合作的能力。

  ***3***.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況,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認知、兒童社會性及個性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三、嬰幼兒生理髮展與心理髮展的關係

  兒童動作的發展.雖然是肌肉和骨筋活動的發展,但是它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兒童是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動作接觸周圍事物,認識周圍事物,產生極發展他們的心理活動同時也表現他們的心理活動的。嬰幼兒各種運動、動作的發展是其活動發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髮展的外在表現。

  動作發展是心理髮展的源泉或前提,嬰兒運用已有的動作模式和感知覺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獲得對環境的最初的知識。沒有動作,嬰兒心理就無從發展。嬰兒動作是心理髮展的外部表現,嬰兒動作的發展反映著心理的發展,通過動作發展的研究,可以瞭解嬰兒心理髮展的內容和水平。嬰兒動作發展促進了空間認知的發展,手的抓握動作和獨立行走等動作的發展可以促進嬰兒空間認知的發展。運動經驗在空間認知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嬰兒動作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隨著動作能力的發展,嬰兒與周圍人的交往從依賴、被動逐漸向具有主動性轉化。動作的發展可以誘導嬰兒社會交流能力的發展。

  動作在嬰兒心理髮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多年來,心理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論和假說。在當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普遍存在著“預先成熟”與“可能成熟”之爭,即主要強調生理成熟與遺傳密碼指令對個體心理髮展的重要作用,對大腦及神經系統的完善和心理的發展之間的關係產生爭論,並導致對動作在心理髮展中的作用存在著“助長”與“誘導”的不同理解。我們認為,對於動作與嬰兒心理髮展之間的關係,應進行動態的、細緻的、發展性的分析,而不能簡單地、靜態地一言而概之。

  根據有關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從心理的起源與發展來看,動作對於個體早期心理髮展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首先,個體心理的起源與動作密切相關。從發生認識論的角度看,認識並不源於個體與生俱來的簡單感知覺,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只能是動作。主體要認識客觀外界就必須對客體施加動作,在實施動作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相互改變。通過與物質環境的互動作用,主體可以獲取物理經驗和數理邏輯經驗;通過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作用,主體可以獲得社會經驗,認識人的主觀世界。從個體智力的最初表現形式──感知運動智力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動作在個體心理髮展中的重要意義。在有目的的動作形成階段,嬰兒開始對自己動作所導致的結果感興趣,並會為自己感興趣的結果重現而重複相應動作,表明個體行為的“手段”與“目的”開始分化,智力的最初形式──感知運動智力始見端倪。在範型之間、手段與目的之間的協調階段,動作作為個體實現目的之手段的功用性進一步明確,動作目的與方法之間開始協調,已有動作範型開始可以組合起來以達到新的目的。隨後,嬰兒能夠通過偶然的嘗試發現新的動作方式,在實施動作的過程中獲得對客觀外界的最初認識。由此可見,在個體思維、智力的發生過程中,動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從個體心理的發展歷程上看,個體的心理髮展是由外逐步內化的,而動作在心理的內化過程中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心理髮展初期,外顯動作是嬰兒認識活動的主要工具,向客體施加動作,並根據動作的結果進一步調整動作方式是嬰兒認識客體的基本途徑。隨著嬰兒與客觀外界進行有效交往的動作不斷豐富、複雜、熟練化,到18~24個月,嬰兒開始形成心理表徵能力,他們可以對自己的動作及客觀事物進行內部表徵,開始了心理的內化過程。此時,嬰兒可以通過在頭腦中組合動作範型來構成達到目的的新動作,而不需要外顯的試誤動作。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儘管此時嬰兒在解決問題時無需完全依賴外顯的試誤動作,但是動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這一方面是由於嬰兒內部心理活動得以進行的工具是動作性再現表象,即嬰兒是通過動作組織、再現外界事物的特徵和過去經驗的,另一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當面臨新問題時,嬰兒仍然需要求助於外顯動作,通過與客體直接的相互作用解決問題、擴充套件認識。可見,動作是個體心理不斷內化的基礎,併為個體內化的心理活動提供豐富的素材,使個體心理的內化過程得以持續進行。

  最後,從個體心理髮展的生理基礎以及心理各個具體方面的早期發展來看,動作作為主體能動性的基本表現形式,在個體早期心理髮展中起著重要的建構作用,它使個體能夠積極地構建和參與自身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動作對於大腦的發育具有促進作用。動作不斷練習、豐富、提高,可以促進大腦在結構上的完善,從而為個體早期心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動作使個體對外部世界各種刺激及其變化更加警覺,並使感知覺精確化。

  ***3***動作使得嬰兒的認知結構不斷改組和重建。動作既可以促使個體認知結構的內涵不斷充實,還可以通過提供新經驗來引起個體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的環境刺激間的衝突、不協調,為打破原有認知結構並促其向新結構轉換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4***動作改變著個體與物理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模式,使個體從被動接受環境資訊變為主動獲取各種經驗,這既促進了個體自主性、獨立性的發展,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社會交往特點,進而對個體的情緒、社會知覺、自我意識等產生重要影響。

  通過對嬰幼兒生理心理髮展規律及生理髮展與心理髮展的關係的瞭解,我們發現,對於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0-6歲早期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科學表明,嬰幼兒時期是生命發展的基礎階段與關鍵期,因此,早教專家認為,早教是為嬰幼兒的身體、大腦、智力、個性、人格、精神、心靈等方面打下根基。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啟用”,從而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孩子需要從小就儲存知識資訊,構建學習的潛能。未來的學習是建立在早期學習基礎之上的。

  結語

  嬰幼兒的生理、心理髮展是一個及其複雜的動態的過程,這是由影響生理心理髮展的因素的複雜性、變化性多決定的。因此,我們要用辯證的、全面的、動態的觀點來考察影響兒童生理心理髮展的各種內外因素及其相互關係,滿足嬰幼兒生理心理髮展的需要,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要使嬰兒的潛能與天賦得到全面發展,就要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嬰兒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我們要根據嬰兒自身的特點慢慢誘導和啟發,根據不同年齡特點選擇不同的玩具、教具,從嬰兒的生理心理髮展規律等特點出發,激發但不是強迫嬰兒學習知識和技能。通過吃吃睡睡玩玩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料,使嬰兒達到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的目的。根據嬰兒的學習興趣給予正確的引導,制定適合嬰兒發展的培養目標和努力方向,不要要求每個領域都樣樣精通,處處比別人強。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人是一無是處的,給他們自由,讓他們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感興趣的事好了,嬰兒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在給予他們良好環境的同時,也應尊重他們選擇自己喜好的權力才對。

  早期教育的最終目地是幫助嬰兒發展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把激發人的興趣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重點,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嬰兒在體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一切努力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嬰兒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體驗、在快樂中生活、在快樂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易麗紅.簡論影響兒童心理髮展的因素[J].雲夢學刊,2002***3***

  [3]李景春.論心理髮展的制約因素[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劉金花.兒童心理學[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8

  [5]張文新.兒童社會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3

  篇二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摘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論述,就當前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見。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廣泛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和諧的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首先給孩子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是非常必要的。如我們學校對戶外場地進行美化,設計豐富多彩的裝置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學生生活在這麼優美舒適的環境中,他身心得到放鬆,課下能看到他們自由自在在校園裡追逐玩耍的身影,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就能激發出小學生動手實踐慾望,比如給小花鬆鬆土,玩耍之餘創造出更多好玩遊戲等等,好的環境能誘發學生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除了戶外,教室是也是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因為他們在這裡學習生活,作為教師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比如我們班,會在牆上裝飾一些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書籤,美工作品。這樣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他們的生活,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創設快樂、民主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加強交流,尊重,瞭解學生。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要求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比如在我帶的班級中,有一個孩子的個子不是很高,有時候上數學課做板演時,這位學生總是寫不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時作為教師,我就再把題重新寫一遍,正好到這個學生能寫到的位置,一個小小的舉動,讓這個學生備受感動,課下他和我談心說:“謝謝老師,你不僅給我機會讓我上講臺做演示,還為了我把題再寫一遍,謝謝您。”老師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當學生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關愛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在我們班中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家庭條件非常好,所以養成了他自由散漫,目無一切對什麼都不在乎的性格,作為班主任的我則用真誠的心和他交往,當他上課不注意聽講時,輕輕敲橋他的桌子給予提醒,當他上課隨意說話時,叫他的名字讓他注意,課下和他推心置腹的談心,他那冰山一角,終於被我的真誠所感動,一段時間孩子有了很大的進步。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注意關注個體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我們班有一位學生家庭條件比較特殊,父母離異,從小和媽媽生活,近階段他姥姥去世了,孩子內心非常傷心,由於媽媽忙於處理姥姥的後事,沒有很好的照顧他,這一階段他顯得就很浮躁,和同學交往也少了,作為教師,我及時和他溝通,並瞭解他的生活起居,有時給他買個小玩具,我的做法是讓孩子覺得他不孤單,還有老師在他身邊。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

  最後,我引用美國的h·j·柯賴齊亞和w·m·斯塔頓所著的《小學生健康教育》一書中的一段話來說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學會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揚中,他便學會自賞。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贊同中,他便學會自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麼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發展,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