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產品形態工業設計論文

  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我們先輩們對待和創造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的態度和思想,理清自然形態、人工形態和純粹形態之間的關係,從中找到創造適合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美的產品形態的方法。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美的產品形態工業設計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
 

美的產品形態工業設計
 

  產品形態設計,所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

  微觀有來自結構的方面的,有來自材料方面的,有來自色彩方面的,有來自造型方面的,有來自工藝方面的——

  巨集觀上有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環境因素、能源因素等。

  每種因素,在今天這個高度專業化,知識密集化,資訊爆炸化的時代中,都衍生出各自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構成了產品形態設計複雜的本質,如何組織和運用好這些知識並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設計出好的產品形態。很多前輩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這裡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討論有關形態的問題。從巨集觀的角度對形態設計問題做一個粗略的分析,希望明確美的形態的獲取途徑、方式,美的形態的角色、定位、分類和組成等。

  第一個方面:有關形態和人之間的關係

  第二個方面:形態的分類及之間的關係

  第三個方面:文化分類和形態

  首先讓我們看第一方面的內容——形態和人之間的關係

  實驗心理學在形態方面的研究表明,人類對客觀形態的認知最主要的途徑是視覺,人們靠它來感受外界形態的美和醜。也就是說,人們接受外界形態的刺激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它了,這是價值出入的***。***相對的,手就是價值輸出的出口,而大腦是加工廠***支配人視覺活動的指揮中心的命令來自人類大腦對客觀存在認知在人大腦知識庫中形成的經驗。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明白,這種經驗主要物件是書面抽象的理論對美的形態的描述和具象的公認為美的形態的實物形式。理論是前輩們對美的詮釋和實踐後的昇華,實物是前輩對美的實踐結果,這些對我們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提升自己審美和創造美的有效媒介。而個人實踐在此時往往構成對經驗的一種實踐和確證,為創造美的形態尋找最佳組合要素。

  就是說,一個人可以通過訓練培養,通過大量的學習接受知識和有關美的知識和理論來提高自己對美的形態的認知能力,對美的形態的創造能力。

  也就是說對知識的攝取和對前輩對美的形態的創造實踐的學習和借鑑是我們創造美的形態的前提和基礎。這就告訴我們,不管從生理或實踐的角度,一個從事設計工作的人,是不可以停留在玩弄技巧的層面上的,而是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修養,儘量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懂得什麼是美的形態,懂得如何用自己的加工廠來創造它。

  只有通過訓練,設計者才可能脫離原始的造物水平,用專業的眼光和水準把那些來自抽象的、零碎地、複雜的、不繫統的有關對美的知識的經驗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整理、組合、完善以至於應用,來創造出符合需要的美的產品形態。

  這一點上講,設計者是偉大的,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創造了令人類愉悅的產品形態。他們的使命也是巨大的。因為他們的成功讓千萬人感受到愉悅,美化了我們的社會;相反,則更可怕。

  這裡還蘊涵著另一層意思——設計者也不可以是唯美的。它的設計作品還應該是在一定社會責任感的監督下的設計作品,不可以有悖於倫理、道德,並且對環境和能源不產生負面影響。只有這樣它才是真正的成功。

  所以設計者要對那些構成美好形態的要素要了如指掌,要知道那些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應用,哪些是不可以。與之對應的是運用什麼樣的材料、色彩、工藝來達到設計目的——適當的美好形態。

  從這個意義上講,優秀的設計師是不可能天生就是優秀設計師,而是要靠後天辛苦的努力和有意識的、正確的訓練而成長起來的。由上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訓練的本質在於提高設計師視覺對美的敏銳撲捉能力,對知識的掌握深度、寬度以及對外來資訊的綜合、整理和再加工能力,還有一點真誠的責任感。

  上面我們簡單的討論了形態設計和人之間的一些問題,明確了人如何獲得對美好形態的認知及如何創造美好形態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接下來看看第二方面的有關形態分類及它們之間關係的問題。

  我們生活在自然之中。對嗎?有人可能毫不猶豫的回答對!對!沒有問題。可事實上,看看我們生活的周圍環境——生活、工作、學習,衣食住行,有哪一樣是真正的自然產品?因此,研究者為更好的說明問題,把我們周圍的客觀世界分為兩大世界。一是純粹自然的自然世界,這裡的形態我們稱為自然形態。二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那些非自然的卻又是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客觀世界——第二自然或人工界,這裡的形態我們稱為人工形態。還有是一種不同於這兩者但又和它們有著密切關係的一種形態——所謂的純粹形態。

  自然形態很好理解,人工形態也就是我們周圍的人造的一切形態,也好理解,而純粹形態——其實就是我們幾何學上的形態概念。對於設計者生活中面對的最多的,是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而設計中用得最多的是純粹形態。

  下面就讓我們分析這三種形態和我們設計者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自人類開始打製石器,人類就展開了創造第二自然的歷程,當然也開始了創造形態的歷史。多少年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今天,經過了人類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創造了今天人類現在的偉大成績。也正是人類的這種努力,對形態的創造、概括、提煉、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有關形態的豐富內涵。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知識寶藏。上面提到的純粹形態,也就是人類對形態的提煉概括的結果,是排除了那些可能的屬性後的最普遍概括。現在想來,這是多麼偉大的功績,它把一個複雜的客觀世界,以一種最簡潔的形態向我們展示了出來。成為我們進行形態設計的最基本造型元素或語言。對它的組合、加減、排列和整合成為造型的基本方式。從而創造出千變萬化的人工形態。

  這對於設計者來講,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許多設計者對形態設計存在難度。不講知識面不夠寬、知識匱乏,對美的知識認知淺薄。但就這一點上來講,也說明他不太明白什麼是形態的造型語言,或者說什麼是形態這一概念,否則就是對這些造型語言進行各種組合,也是可以搞出無數形態的。

  瞭解了這些,就可以搞出好的造型形態了嗎?

  這就要回到前面提到的一個問題上,就是你知道如何去搞造型,還要知道什麼是好的造型形態。前輩的經驗和做法對我們也許是很有用的。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偉大的設計師和畫家都很提倡師法自然,如果不瞭解形態之間的關係,也許很難體會到他們為何那麼崇尚自然。現在我們明白,他們是在向自然學習,學習它創造的神奇和美麗的形態。

  有人說大自然是最偉大的設計師,這一點都不誇張,它所創造的壯觀、迤邐、神奇恐怕沒有哪個設計師敢與之比擬的。那麼知道如何去創造形態,卻不知道創造美的形態。如果我說他不知道什麼是美,可能是個形盲,如果真是這樣,也就無話可說了。可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具備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的一種文化積澱的產物。而經過訓練的人當然會具備比普通人更加高強的能力。那麼原因就是他把自己放在了一口井中,眼光只盯著自己所謂的專業這一狹隘的圈子裡,玩弄技巧,而把世間無數美好的形態排除在視線外。對於神奇、偉大的設計師自然,恐怕壓根就沒想過去認真觀察它,學習它。

  而事實上,模仿自然形態,早就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仿生學。不僅在造型上,而且在很多方面都進行著,成功的案例舉不勝舉。因此仿生學作為設計中的一種重要方法成為我們尋求美的重要源泉。

  師法自然,是一種做法更是一種方法,偉大的人這麼做了,顯然有它永恆的道理。而且在傳統文化寶庫中,先輩們也形成了一套完善齊備的借鑑自然的創造形態的方法,甚至是可以說是一套哲學思想。這種伴隨著人類發展史而誕生的樸素思想,有它最普遍的大眾化意義,更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在設計中對這些思想的運用,也就是我們使我們設計產品具備文化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我們的造型元素的應用,應該具備一點理由和可追溯得淵源,而不是隨心所欲的,這樣的產品才是美的有理由,美的有內涵。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每一個人,都具備特有的對形態的感知能力,但又是有著共同點的。原因就是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延續的、人類發展史後,形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結構,這些為我們這些本土化的設計師和外來設計師競爭創造了良好的先天條件。所以,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我們先輩們對待和創造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的態度和思想,理清自然形態、人工形態和純粹形態之間的關係,從中找到創造適合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美的產品形態的方法。

  最後讓我們分析一下第三個方面的問題。

  人類本來所進行的各種造物行為,本身就是文化行為。現代造物和遠古先輩的區別是現代造物行為是在社會發展到當今大規模生產時的一種社會行為,相較遠古時代人們樸素和個人化的造型行為,現代造物行為具有更高階的形式和程式,現代人稱為設計,設計者的行為結果往往不是滿足他自己的需要而進行的,而是滿足社會需要而進行的,相較遠古時代人類造物的單純目的,現代設計行為的目的變得更加巨集大。很明顯,現代設計所要包含內容和要解決的問題也具有更加複雜的社會性,顯然,其文化性也無容置疑地強化到一個產品組成的必要元素的地位。因為設計產品將不是為了滿足一個人的需要,二是為了滿足一群人,那麼塑造產品為大眾所接受的共性要素,也只有一個民族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和心裡才可能是承擔這一職責的唯一角色,也就是說可以成為這一要素的東西,非它莫屬。這也是設計的根本要旨所在吧——在滿足功能造型的背後,塑造更加深層次的精神層面上的東西。這也許是人工形態區別於自然形態的最本質區別吧!也可以說是設計區別於普通人樸素的個人造型的區別吧!

  這裡提到文化這個很大的詞語,我們想從形態設計的角度對它做一下解釋。

  蘇聯學者卡岡認為,文化是人類活動的各種方式和產品的總合,包括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介於這二者之間的一種特殊的生產形式,既包括社會上人類的全部能動性形式的全部豐富內容。

  對於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我們都很好理解,對於這兩者之間的生產,恐怕有些人不太明白。其實它就是我們日常所接觸的藝術或設計生產活動。為何這樣劃分——把藝術和設計作為不同於一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特殊生產來對待。前面提到,設計活動是一種滿足社會的社會化造物形式,同其它的藝術形式一樣,它們既包含物質成分,又不同於一般的物質;既包含精神成分,又不同於完全精神化的東西,它是人類在一種很特殊的精神指導下以實物形式所進行的造物行動。

  這也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水平所決定的生產形式,人類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後的高階需求是這種生產形式產生的必然原因,它同物質生產和純精神的生產也是不矛盾的。這一特殊的生產形式,往往是時代物質水平和精神世界實際情況的實物結合的寫照,體現一個時代發展水平和特色。如果說物質生產是從自然向文化的轉化,精神生產是由精神為主導所創造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文化,是一種純抽象的存在於人們思想中的文化內容,那麼這種文化就是介於這二者之間的,這二者互為融合的結果。

  也就是說,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藝術和設計生產組成我們的第二自然後者是人類經過具有情感意識為指導的手段加工而成的。是一種較特殊的文化形式,既不是它也不是它,在這種文化生產中,藝術因素***審美因素***是一種組成產品的必要因素,它的生產實際上是物質文化生產中融入深刻地對人類心理、審美、情感的詮釋和理解。

  對文化的這種劃分,也許會對形態設計中的深層次問題有一個更好的把握和體現,使設計具有更加高的附加值和使使用者具有更多滿意的理由。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我們所進行的產品美的形態設計是一件複雜和艱難的工程,需要我們對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才可能創造出真正優秀的產品形態。最後想說的一句話是——希望有志長期從事工業設計這一行業的有志之士,能夠放開眼看世界,把東西看的全面一點,把問題研究的透徹一點,使好的設計出現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