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工程技術論文範文

  為了避免工程技術給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對工程技術進行倫理控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工程技術論文,供大家參考。

  工程技術論文範文一:光伏電場中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實踐

  【摘要】光伏發電因其綠色環保、無汙染、可再生等特點,在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攻堅時期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已經成為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促進各個地區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改革措施。隨著光伏發電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的實踐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相關概念切入話題,探討光伏電場中應用電子資訊工程技術的重要意義,並對其應用的基本原理和具體應用措施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電子資訊工程;光伏電場;實踐應用

  光伏發電是當前較為前沿和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型發電方式,其因為自身的綠色、無汙染及可再生等特點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於我國疆域遼闊,緯度跨越較大,光照資源極其豐富,所以在我國研究光伏發電相關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據專家估計,到十三五結束時,我國的光伏發電將會佔到全國總電力裝機的6%左右,大量的光伏電場將會相繼建成並且投入使用。在光伏電場中,電子資訊工程技術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影響光伏發電技術不斷向前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的應用不僅僅能夠促進光伏發電技術的發展,對於電子資訊工程技術本身也具有重要意義。

  1相關概念綜述

  光伏發電中的“光伏”,實際上指的是光生伏特效應,即我們常說的光伏效應,它指的是半導體在受到光照射時能夠產生電動勢的現象。當前最為廣泛的應用就是製作各種光電池等等,進一步發展為光伏發電。

  光伏發電中的光主要指的是太陽光,光伏發電指的就是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基本原理,利用特製的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全部過程。由於太陽光是一種非常綠色環保,不會產生汙染並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所以當前光伏發電已經成為受到廣泛關注的一種新型能源利用方式。

  電子資訊工程則是依託於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一門應用學科,它只要研究的物件是電子資訊的處理和控制等等。基於電子資訊業在當前已經成為全國五大支柱產業之一,電子資訊工程專業在當前也成為非常熱門的學科和專業。而光伏電場中的電子資訊工程技術應用在當前仍然侷限在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專業本身的特點和範疇內,其主要發揮的作用仍然是資訊的獲取和處理。

  2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得以廣泛應用,對於光伏發電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它能夠在獲取資料、處理資料方面更加精確,為光伏電場作業提供更加準確的資料依據。要知道,光伏發電中基本上都是電子元器而很少有機械原件,相較起來更容易發生各種故障,需要做好更為精準的監控和控制。並且在光伏電場中,各項感測器測量的引數需要非常精確,引數的細微差別將會對整個發電系統的監控和處理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其次,它大大解放了人力和物力資源,能夠以充足的資源投入到更多的方面去確保光伏發電系統的正常執行。在計算機沒有廣泛應用之前,發電站的資料監測和處理只能夠依靠人力,不僅給工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也容易出現各種細微的謬誤。電子資訊工程技術作為一項在當前非常成熟的技術,無論是資料監測還是資料採集又或者是資料統計都非常快捷和精確,解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應用的實際應用

  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的實際應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資料測量、資料採集、資料分析和資料統計。首先,資料測量中的實際應用。感測器是光伏發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主要承擔的是資料測量的重要任務。感測器測量的資料是否準確將會對整個發電系統產生巨大影響。電子資訊工程技術的發展使得感測器測量的週期性誤差、偶然性誤差、量化性誤差都進一步降低,測量資料更加精確。其次,資料採集中的實際應用。感測器可不僅僅是進行資料測量,其在測量出資料以後,會進一步進行資料採集並進行傳送。在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廣泛應用之前,資料的採集和傳輸需要進行模擬轉換,需要將資料先轉化為模擬訊號,再轉化為數字資訊,很容易出現失真情況。而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可以將資料直接傳輸,最大可能地確保資料的精確性。再次,資料分析中的實際應用。這裡的資料分析並不像字面上說的那樣僅僅進行資料的分析,電子工程技術發展到今天甚至能夠直接根據資料進行決策。舉例來說,光能相較於水能來說,可控性更差,所以很容易出現孤島現象,而利用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光伏併網的決策系統就能夠在受到異常波形時及時作出分析和決策。最後,資料統計中的實際應用。傳統的資料統計依賴於人力,容易出現錯誤。而資料統計在光伏發電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電場通過長期對資料的測量、收集和分析,能夠據此作出進一步的決策和改善。電子資訊工程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地統計電場執行以來的各項資料,對光伏發電過程不斷改進,使其能夠更加穩定、高效率地執行和發展。

  4結語

  當前的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和網路的時代,嚴格意義上來說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已經不是一門前沿的學科,而成為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的成熟學科。但是由於電子資訊工程技術本身無窮無盡的發展潛力,其可以與很多前沿的學科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形成創新性的實踐應用,在光伏電場中發揮重要作用就是電子資訊工程技術近些年來與實踐領域相結合的最好例證。當前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的實際應用主要是在處理資料方面,最得到廣泛應用的是在資料測量、資料採集、資料分析和資料統計中的應用,其仍然沒有擺脫電子資訊工程技術本身的特點。未來隨著電子資訊工程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光伏發電的不斷髮展,相信二者會有更多的結合,為全面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提供重要的基礎性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本煜.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在光伏電場中的應用[J].電子製作,2015,0***12***:111~112.

  [2]白波,王蔚瓊,張主傑,劉炎東.關於光伏電場中的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分析[J].中國新通訊,2015,05,***07***:165~166.

  [3]秦志龍.計及相關性的含風電場和光伏電站電力系統可靠性評估[D].重慶:重慶大學,2013,08***11***:101~102.

  工程技術論文範文二:高職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思考

  【文章摘要】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關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本文根據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國家級骨幹示範院校建設對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對有關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制定的改革探索。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

  0引言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關乎一個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本文根據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國家級骨幹示範院校建設中對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對有關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從而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1我院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我院在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依託西安大金空調有限公司、海爾空調工程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工作站,以就業為導向,以空調工程施工為載體,以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企業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引入製冷行業職業技能鑑定標準,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由行業企業的專家與學校共同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共同設計、制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

  1.1理論學習階段的構建

  理論學習是指公共基礎學習領域、專業基礎學習領域、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及拓展學習領域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在此階段,一部分課程採用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交替進行,一部分課程採用“教、學、做”於一體的教學模式,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靈活應用講授法、任務驅動法、專案導向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現場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安排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做中學”,從而實現知識及能力的逐級提升。

  1.2崗位實操階段的構建

  在校內理論學習、技能訓練及模擬訓練的基礎上,在訂單培養企業崗位進行生產實習及頂崗實習,進行和企業產品生高職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探索曹振華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築與熱能工程學院西安710302產相適應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形成“邊工作邊學習,為工作而學習”的教學模式。頂崗實習時,學生在實習基地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企業生產活動,承擔工作崗位規定的責任和義務,增加了學生對生產過程包括設計原理、生產裝置、工藝流程、規章制度等的切身認識,使學生及時掌握最新工藝和技能,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協作精神和責任意識,使學生的課堂知識真正轉化成工作能力。並引入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要求學生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如:製冷工、鈑金工等***,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接軌。

  2我院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

  我院針對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的專業特點和相關企業對高職人才能力的要求,以校內、外實訓基地為載體,共同實施“6學期3階段”的多學期、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具體如下:第一階段:第1、2學期,本階段完成專業通用能力的培養。在學校進行公共基礎領域、專業基本學習領域課程的理論學習及專業通用能力訓練。

  讓學生學習相關的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在校內、外實訓基地及國防教育基地完成製冷基本技能操作訓練和國防拓展訓練,在企業進行專業認知實習,瞭解專業具體產品生產組織、生產工藝,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合作與自我學習等能力的培養,將職業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將校園文化與軍工文化相融合,實現學生達到製冷行業通用能力的培養目標。第二階段:第3、4、5學期,本階段完成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第3、4學期,完成專業核心領域課程的理論學習,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專業核心能力技能訓練、課程模擬訓練及綜合模擬訓練。

  充分利用校內實訓資源,選擇典型工程施工或裝置做為教學載體,開展教學活動。[3]獲取專業技能證書,實行“雙證書”制。第5學期,利用3周在生產現場進行實習,利用12周完成專業拓展課程學習,拓展專業視野,為就職可能面臨的轉崗、轉業做好準備。後7周進行畢業設計,也可在企業邊進行生產實習邊完成,在校外實訓基地根據崗位實際生產進行選題,通過實操,進一步掌握工程管理、裝置維護等相關知識,獲取企業上崗證書。

  或利用前13周在訂單企業結合企業產品生產工藝完成專業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的學習。第三階段:第6學期,本階段完成專業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或訂單企業頂崗實習,校企共同制訂頂崗實習標準,將就業與實習有機結合,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

  學生與企業簽訂頂崗實習協議,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參與企業生產,企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專職教師負責實習輔導和學生管理。在實習過程中企業與學校聯合對學生進行質量教育、成本教育、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及國防精神。

  3總結

  隨著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們對高職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改革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我們將隨著社會和企業的需求不斷及時修正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探索科學的教學評價和考核方式,培養出合乎社會要求的和一批批理論紮實、實踐能力過硬的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戴路玲;塗中強.高職製冷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J].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四川***,2009***05***:89-92.

  [2]呂君;宋永軍.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辦學模式的探索——以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科技資訊,2012***23***:160.

  [3]林永進.高職空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2***18***:27-28

  工程技術論文範文三:化學生產中化學工程技術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化學工程技術作為化學生產中重要的一項技術,不僅能夠有效的節約在化學生產中所需要的時間,而且還能夠提高化學工程的生產效率。因此,本文通過對化學工程技術的技術概念進行了闡述後,又詳細的介紹了超臨界流體技術、傳熱技術以及綠色化學反應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並且分析了現如今的化學工程技術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從而使得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化學工程技術;化學生產;應用;分析

  在我國,科學技術一直是我們的一項重要的生產技術,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在化學生產過程中也開始廣泛的採用化工技術。化學工程技術主要是一項研究化學生產過程中需要採用的相關技術,其主要目的是對化學工程產品進行開發、設計、製造和管理。由於化學工程技術能夠有效的提高產品的質量,同時也能夠提升化學生產中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們對化學工程技術有了更廣泛的關注,並不斷的將其拓展到化學生產中的各個領域,使得化學工程技術能夠發展的更好,進而不斷的推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條件更加優越。

  1化學工程技術的技術概念闡述

  現如今,化學產品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物品,例如藥物、食品和日用品,還有農業藥物和工廠生產所需的原料等等。因此化學工程技術變成為了一項炙手可熱的技術,不斷的受到人們的關注。化學工程技術是根據化學理論基礎與相關的技術相結合的一項應用於化學生產中的技術,利用化學裝置,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進行產品的大量生產。在化學生產的過程中,化學的反應物和裝置對於工程的技術要求是非常高的,而化學工程技術的優勢就在於能夠滿足化學反應的要求,進而提高了化學產品的質量。除此之外,化學工程技術還有一項更大的優勢就是對廢物的處理,這項技術能夠儘可能不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正符合我國當前對生產的要求。

  2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

  2.1超臨界流體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

  超臨界流體技術主要的內容是,控制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使得需要的流體處於液體與氣體中間的狀態。這種流體的特點集合了氣液的優點,它的粘度低與氣體相似,它的密度很高與液體相似,這就導致它的擴散能力很強,介於氣體和液體之間。同時它還擁有很強的溶解能力和壓縮能力。將這種技術應用於化學生產中,通過控制溫度與壓力,得到超臨界流體,利用其擁有的優勢來達到節省能耗的目的。現如今,我們將這種技術應用於更過多領域,比如,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有機物材料和無機物材料。

  2.2傳熱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

  化學工程之中的傳熱技術主要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微細尺度傳熱技術,另一方面是強化傳熱過程。首先微細尺度傳熱,是以熱對流、熱傳導、熱輻射為主要的內容,從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微細進行討論和研究的一項傳熱技術。這項技術在微米、奈米科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此人們更加關注它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強化傳熱過程,主要的重點是通過除錯換熱器裝置,不斷改進生產過程中的傳熱係數,使其能夠有能力不斷的對外放熱。為了強化傳熱過程,就要增加冷熱流體間的溫差,這就必須通過改變換熱的面積來提高傳熱係數,從而來提高傳熱的效率,使得在化學生產的過程節能減耗。

  2.3綠色化學反應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

  通常化學生產的產品一般對我們生活有一些影響的,因此我們就需要採用綠色化學反應來防止化學生產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汙染,這是從源頭來解決汙染問題的技術方法。綠色化學只得就是通過使用化學的技術與方法,結合相關的知識來解決化學對人們和環境造成的危害。主要要求就是,化學生產過程中用到的試劑、催化劑、反應原料,和反應完成後的產物與副產物都必須對人類和環境無危害,同時也要保證綠色環保。

  例如,採用綠色無毒的原料方面,可以將石油原料裝換成生物原料。像是在化學產品尼龍的生產過程中,原先採用的是含苯的石油化工原料,我們將可以其原料改換成生物原料,一樣也可以製成尼龍,不僅保護了環境,而且也保護了人體收到傷害。除此之外,這項技術在綠色食品生產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綠色食物是對人體很有益的,在其生產過程中一般禁止使用化學藥劑,這樣不僅減少了對人體的傷害,同時也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

  然而生產綠色食品的代價就是成本高,為了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夠有質量,我們可以將化學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開發基因技術,提高並促進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生物技術與化學反應技術相結合可以在以下過程中充分的利用。

  3現今化學工程技術存在的問題

  3.1化學工程技術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現如今,我國的化學工程技術應用的領域非常更廣泛,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滴狀冷凝在工業上的應用仍然不能有很好的表現,因為在獲得滴狀冷凝後,冷凝的液滴不能夠被長久的儲存,所以,我們應該在這問題上有進一步的研究,從而來解決這個問題。使得我國的化學工程技術能夠有更好的發展,人們能夠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3.2化學工程技術的人才匱乏

  在化學工程中存在的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技術人才問題,只有用化學專業技術強的人才,才能夠更好的提高化學生產的質量。而我國現在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化學領域的工作人員的普遍的技術能力和專業能力不強,主要是由於我國的教育體制問題,當代的大學生理論要點掌握很好,但實際操作方面卻嚴重的匱乏,這就導致技術型人才的缺乏,從而影響了化學工程技術的進步。

  4對化學工程技術的發展提出對策

  4.1不斷提升化學工程技術

  隨著我國的科技不斷的發展,化學工程技術也會越來越進步,我們應該不斷的更新技術,以此來適應社會科技的發展。應該在鞏固傳統的化學技術的同時不斷的新增新型技術,並拋棄不利的部分,從而實現化學工程技術有更好的發展。

  4.2培養化學技術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化學技術人才對於化學工程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化學工程技術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我們重點培養化學技術人才,化學生產企業可以通過與相關專業的院校進行合作,讓專業對口的大學生能夠有機會到生產工廠進行相關的實習操作,從而來培養理論知識牢固並且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的技術人才來工作。

  5結語

  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廣泛,它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是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通過技術和人才的不斷湧進,我國的化學工程技術會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一竹,王一龍,麻超等.關於化學工程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探討[J].大科技,2015,***27***:283~283.

  [2]侯海霞,柯楊,王勝壁等.解析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5,***14***:91.

  [3]裘炎,王杲.探析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J].化工管理,2015,***20***:90.

  [4]劉玉琴.淺談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化工貿易,2014,***25***:95~95.

  [5]劉洋.淺析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9***:66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