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理論的論文

  教育理念是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它面向教育實踐,表達教育的理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現代教育理念對揚琴教學模式的影響

  【摘要】揚琴是我國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很多學生對於該藝術都非常的喜愛。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髮展,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也逐漸的誕生,對於促進我國藝術教育領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藝術教育活動開展的核心,對於揚琴教學模式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本文就是對現代教育理念對揚琴教學模式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對相關教育人員有所啟示,促進我國教育領域的不斷髮展。

  【關鍵詞】現代;教育理念;揚琴教育;藝術教育;教學模式

  引言

  揚琴作為我國一種古典民族樂器,在音樂領域有著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現代教育理念產生,對於揚琴教學模式的建立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現代教育理念對於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一定的尊重,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真正的主人,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揚琴音樂知識。分析現代教育理念對揚琴教學模式的影響有著現實的意義,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揚琴在我國的教學背景

  揚琴可以說是我國一種古典民族樂器,在我國有著較長的發展時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代表。揚琴這種樂器不僅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同時,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不僅可以獨立的完成曲目的演奏,同時也能與其它的樂器協作完成曲目的演奏,從而體現不同的藝術風格。揚琴藝術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響,吸收了二者文化中的精髓,使得揚琴藝術不斷有新的生命力可以融入。

  二、新的教育理念對揚琴教學模式的影響

  ***一***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呈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往傳統的揚琴藝術教學中,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一味的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述,導致學生機械式的學習教師所講述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活動的開展並沒有考慮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學生對於揚琴藝術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導致課堂教學成效並不理想,對於揚琴藝術教育質量的提升也造成了眾多的阻礙。現代教育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對於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要給予一定的尊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教學活動開展注重的引導學生學習,將學生對於揚琴藝術教育學習的興趣充分的調動起來,使得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步入到揚琴藝術學習活動中去,保障教學成效,提升揚琴藝術教學質量[1]。

  ***二***情景教學的應用

  揚琴藝術教育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練習曲目教學,第二部分就是曲目教學。練習曲目是學生學習揚琴藝術的重要基礎,學生在熟練掌握演奏技能和技巧後,對樂曲進行彈奏,也是學生感受揚琴音樂藝術魅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曲目教學與曲目教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在教學實踐中,情景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使得學生髮生情景轉變,步入到教師所建立的音樂世界中。情景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為學生提供親身實踐的機會,加深學生對於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學生的音樂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1.依據音樂作品的內涵創設音樂情景在揚琴藝術教學實踐中,揚琴藝術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對音樂曲目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這也是輔導學生進行揚琴藝術學習的重要基礎。教師通過對音樂曲目情感的表達,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得學生去更深層次的感受和挖掘揚琴音樂藝術具有的內涵,感受揚琴音樂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使得學生在演奏過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增強學生演奏的感染力。

  2.舞臺設計要合理、科學揚琴教學中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最為關鍵的就是舞臺設計部分,模擬舞臺演出的真實情境,為學生提供現場演出的感受。舞臺環境設計必須要保證合理性、科學性,因為舞臺環境對於學生的演奏心態有著很深的影響。教育工作人員需要依據曲目的內涵、中心思想進行舞臺環境的塑造,從而為學生揚琴音樂藝術演奏建立演奏氛圍,對於提升揚琴音樂藝術教育成效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3.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日後需要站在舞臺上,面向眾多的觀眾進行演出。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在藝術教育實踐中,不僅需要注重教學內容的講述,還需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長期處於課堂教學環境中,教學環境與學生的演奏環境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當學生進行舞臺演出時,很有可能因為處於較為陌生的環境中,所以會產生膽怯、緊張的等消極心理。所以,在揚琴藝術教學實踐中,教師也需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擴充套件教學內容,延伸教學深度

  傳統的揚琴音樂藝術教學具有很強的侷限性,在現代化音樂藝術教學中,必須要打破眾多因素的限制,打破教學課堂的限制,擴充套件教學內容,使得教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延伸教學的深度。揚琴因素藝術教育人員需要不斷的加強研究力度,經常與其他教育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集合眾多教育人員的智慧,對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展的形式進行深入分析,找尋滿足我國揚琴藝術教學實際需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結語

  揚琴是我國一種民族樂器,在我國有著較長時間的發展,並且得到很多人員的喜愛。揚琴藝術教學是我國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現代教育理念對於揚琴藝術教學模式的建立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現代化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依據現代化教育理念,對揚琴藝術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對於促進我國揚琴藝術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娜.現代教育理念對揚琴教學模式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4***10***:74

  [2]周邦春.揚琴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戲劇之家.2015***18***:142

  範文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運用通識教育理念

  摘要:梅貽琦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高校管理者,他提出的“通識教育”理念為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意義重大。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融入“通識教育”理念,創新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通識教育;學生管理工作;原則;運用

  高校是人才的搖籃,做好大學生管理工作是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石。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通識教育”理念廣泛的應用在教育領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通識教育”理念是培養出更多為社會發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識教育”理念內涵及其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啟示“通識教育”最早由梅貽琦先生提出。梅貽琦,字月涵,18***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和學校管理者,曾任清華大學校長,並在抗戰期間,主持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務工作。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理論和主張,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我國高等教育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27年12月《清華學校的教育方針》一文中,記錄了梅貽琦的通識教育理念:強調要充分重視學生個人興趣愛好,擴大學生學習過程中選擇課程的主動權,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幫助完成學校的學生管理。可以說,梅貽琦的通識教育理念是隨著其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積累而發展的,很好地適應了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需求和大學生培養目標,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在《大學一解》中,梅貽琦寫到:“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於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識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識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1]通識教育是大學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和模式,也是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工作內容,在大學,提倡引導學生廣泛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學科知識,涉獵多學科內容,瞭解不同學科文化,是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也是通過管理手段提升學生具有良好社會適應性和強大社會競爭力的前提。通識教育視角的大學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工作,具備寬與廣厚重的特質,要通過教育管理使學生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知識儲備、靈活的知識運用,而不是圍繞培養學生某個方面的專業技能來開展。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借鑑“通識教育”理念開展學生管理工作,要非常重視教師品行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良好的品行,能夠引起學生的敬仰和效仿,其重要性往往超過教師學術水平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通過對教師的管理,促使其迅速成為大學生專業的引導者、生活的指導者、人生的輔導者,寓管理於教學之中,形成合力。高校在聘任教師中要全面考察、嚴格把關,積極實施動態管理。學生對品行高尚教師的敬仰和效仿是全方位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老師,向老師學習,“通識教育”理念提倡“師生同遊”,即讓教師和學生如同水中的魚一樣,在學校教育管理大環境中共同生活,做到“從遊既久淇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期而至”,打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傳統定義界限,用共同學習理念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管理任務。同時也將教育資源發揮到極致,使“教師言傳身教,以身促教”成為現實。通識教育理念是一種大學教育管理思想,也是大學培養人才的一種模式,主張為學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引導,做到德、智、體、美、勞、群“六育並舉”。圍繞通識教育思想設定合理的課程體系,重視師資隊伍,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以加強學生學風管理工作,提高大學生的智育素質;提倡通過教師言傳身教和身體力行培養學生品德,完善學生人格,造就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重視體育發展,在管理中實施體育與學業並重,使學生具備健康體魄、堅韌毅力、團隊意識;加強美育建設,豐富學生課餘生活,陶冶學生情操;突出群育思想,重視集體主義思想的培養,同時保持自己特性;鼓勵學生參加勞動,以培養艱苦奮鬥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鍛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六育並舉”的管理模式使大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鍊和成長,也為“通識教育”理念的實踐提供了路徑。

  “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原則

  1.管理工作設計發揮民主

  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以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主要目標,在潛移默化之中開展、實施和完成的,而不是直接作用於大學生的外在行為習慣中。當代大學生因其從小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因素,都具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在學校學習生活中更加渴望被周圍人認同和接受。所以,在“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開展大學生的管理工作,要注重學生對管理的認同程度。在工作設計過程中,要發揮民主性原則,在工作目標指導下,充分尊重學生,重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平等交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育管理環境。

  2.管理內容安排尊重差異

  每一名大學生的成長背景都是不一樣的,在開展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特點,重視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對成長的預期目標計劃和成長實際需求。針對這樣的特點,在安排教育管理內容時,除了完成教育管理大綱內容外,更要重視對不同學生不同需求的滿足。結合“通識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要從學生實際情況的客觀評估開始,通過研究每一名大學生的特點,在群體管理框架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圍繞教育管理目標,做到因不同學生而異、因成長階段而異、因實際需求而異進行管理內容的安排。

  3.管理方式運用靈活變通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新時期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大學生管理,要具備為學生喜愛,容易被學生接受,能夠被學生銘記的工作方式,並且工作方式的轉換和使用要符合學生成長不同時期的變化和特點,要參考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的管理,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得教育管理的內容真正走入學生心中。

  “通識教育”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一些人認為,科學和技術高速發展,根本沒法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去了解和掌握其他學科的內容,因此只需專研一門專業,大學教育應當適應這種需要。[2]進而出現專業劃分過細,課程設定不科學,冷熱門專業對比明顯等現象,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帶來了侷限,同時也為高校大學生的管理帶來的阻礙。為此,要將通識教育置於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中心指導地位,在其啟發下,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管理工作。

  1.文理學科滲透,優化素質教育課程

  目前,高校的課程大多圍繞就業和社會需求設定,實用性很強。但過分強調就業需求和專業教育,容易忽視對人的全面培養,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且使學生養成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倡導終身學習的社會裡,大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是需要通過科學而有效的管理實現的。要引導學生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具有全面發展自我的基礎。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相融合的成功經驗,優化素質教育課程,做到文理結合,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貫穿於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加選修課比例,擴大課程涉獵範圍,提高學生學習熱情。鼓勵教師結合專業知識和個人特長,研發開設新課程,同時吸引不同層次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文理結合的學習生活環境。樹立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對文理學科知識都有所收穫,獲得全面發展的基礎,養成正確的為人處世態度,成為有責任心的青年。鍛鍊學生交流溝通能力,不斷學習充實自我,具有適應社會發展能力。文理滲透,優化課程,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把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相組合,優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課程管理體系,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

  2.提倡民主氛圍,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式師生關係,帶給學生經歷、體驗和收穫知識。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就是在民主環境下,師生平等參與教學活動,圍繞成才目標開展對話和交流溝通,保障學生綜合素質得到良好發展。改變嚴肅拘謹的教師形象,用自然親切的態度面對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都更加方便師生之間討論學術內容和人生哲理,師生關係融洽,接觸機會增多,交往中也就自然完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任務。而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教師、瞭解教師,在教師言行影響下,自然完成了“啟發引導”、“從遊濡染”的過程,這正是當代教學管理工作要努力追求實現的狀態。在充滿民主的師生平等關係基礎上,重點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更善於啟發激勵學生的好奇心,根據不同知識內容,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學習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收穫。

  3.創新管理思路,拓寬師生交往渠道

  大學生管理工作要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把教育活動轉變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使教師成為學生思想道德提升的指導者、良好習慣養成的促進者、健康人生髮展的激勵者。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服務學生,改變“居高臨下”、“灌輸式”的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帶著目的詢證,帶著疑問討論,帶著收穫分享,帶著真理生活的學習生活習慣,促使其實現自我管理。積極拓寬師生交往渠道,為學生創造更有利於提高知識技能、品德修養、身心健全及社會能力的教育環境。師生交往渠道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教育管理環境建設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師生溝通往往能夠擔當起大學生教育管理“隱性課堂”的重任。加強教學和學校生活領域的師生聯絡,對創新教育管理理念、共建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教師要主動建立多層次不同渠道的師生交往平臺,以瞭解學生對素質教育活動的評價、建議和成效;通過網路媒介的交流和溝通,教師能夠把握整個學生群體的思想特點,進而“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通過第一、二課堂教育實踐活動,能夠與學生加深瞭解,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對某一具體發展問題討論學習;通過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創新活動,鍛鍊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學生學習模式。

  4.重視文化建設,加強大學精神塑造

  重視校園文化精神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用好校園文化建設這一載體,加強大學生的管理工作,重視大學生社團的發展與團際之間的交流,提倡通過活動營造民主、自由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以促進大學生管理工作中隱性教育管理手段的開展和實施。學生宿舍的安靜環境、學生食堂的清新整潔、教室和圖書館的文明秩序、學生實踐活動的設計執行、課題教學儀器裝置等,都是實施通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管理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平臺,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將會產生極大的觸動。新時期,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是重要內容。科研創新作為現代大學重要職能之一,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至關重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參加科研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收穫各種能力和知識,將各科知識融合利用,實現知識的遷移,不僅是通識教育的有效實施過程,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塑造大學精神的關鍵舉措,更有利於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通識教育”理念符合新時期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潮流和發展需要,是一種實用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管理工作環境,建立完善且靈活的管理新模式,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聯大成功經驗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8***:25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