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樹立法律意識的論文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大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學時有限,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是很困難的。因此,高校大學生在這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

  2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很多大學生在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會選擇沉默,而不是去爭取他們的利益。這就會是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會越來越淡。

  3 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較為典型的就是馬加爵事件,馬加爵為了報復那些傷害他尊嚴的人,選擇走上犯罪的道路。還有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後兩次把摻有火鹼和硫酸的飲料,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裡,造成多隻狗熊受傷。劉海洋在被拘留後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

  二、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1 分析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強化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心理的教育。我認為人的性格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重要的影響,現階段的大學生思想並未成熟,對一些事情往往會做出偏激的舉動,例如馬加爵事件,實質上,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圍環境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的結果。而他自己又不會調整心態去適應並正確面對現實、難以排解痛苦,終於有一天在一點小事的刺激下積鬱爆發、心理崩潰並鋌而走險、報復殺人,鑄下彌天大罪。如果馬加爵的老師和同學對他給予更多的關愛,如果那些同學不去傷害他的尊嚴,如果馬加爵的法律意識在強烈一些,那麼馬加爵事件就可能會避免。處於像他這樣境況和地位的人很多,採取像他這樣極端手段的人卻極少,無疑是他個人的性格、品質和心理缺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與他相似的那些人也可能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報復別人。劉海洋事件就更說明了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了。由此可知,在大學階段,一定要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多進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犯罪現象。

  2 理論聯絡實際,積極拓展法制第二課堂活動。如果只依靠課堂教育來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不夠的。畢竟,《法律基礎》課只有有限的十幾堂課,因此,我們要拓展第二課堂活動。例如,聽專家講座進行普法教育;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多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有關的活動,讓大學生從實際中獲得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而且實際生活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比從課堂中學到的產生的效果會更好。此外,還可以廣泛關注“今日說法”之類的法制節目,閱讀參考法律書籍。這些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 加強道德教育,是道德與法律意識共同進步。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通過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大意義。

  1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將來適應法治社會的需要。2002年發生的北京的大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案,2003年發生的週一超考公務員被拒錄殺人案,2004年發生的馬加爵殺害舍友案等。一系列案例的發生表明了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漠和人文素養的缺失。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利於他們抵禦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預防和減少犯罪,能夠更好地健康成長。

  2 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當代大學生―未來的市場經濟主體,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運用法律調整和規範自己的行為,維護社會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3 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需要。必須提高大學生法制觀念,才能使他們自覺遵守法律,才能對立法、執法和司法進行有效的監督,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早日實現。

  總之, 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對於國家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

  培養大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思維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歡錶現自己、設計自我,注重個人的現實利益,對自身的素質要求較高。但由於某些社會風氣、傳統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識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有鑑於此,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就更不容忽視,而且應當成為大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於社會主體通過對法律現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內心對法律價值的認同,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是公眾自覺守法的昇華。部分大學生崇尚權力,迷戀金錢和財富,對法律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認識沒有準確地把握,對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認為法律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權力和金錢的支配,有了權力和金錢,就可以為所欲為,顛倒是非。

  2.法制觀念淡薄人之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舉止受到各種規範的約束,如校規、道德、法律,以及各種社會禮儀習慣等,其中,最基本的規範應當是道德和法律,大學生更應如此。然而,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他們或者動輒惡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對方;或者漠視對方權益,無事生非,造謠中傷,惡意攻擊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護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權益,只能忍氣吞聲;更有甚者,根本無視法律的存在,最終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惡性殺人案件,還有發生在北京動物園的清華大學生劉海洋的"潑熊事件"等。

  3.法律知識不足當代大學生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法律素質不高,他們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識,也僅限於課堂上的灌輸所得。他們始終認為"只要不違法犯罪,學習法律便一無是處",從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法規。殊不知,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大學生自身的命運和前途,而且關係到民族的振興、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4.強調權利而忽視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的,從利益分配上講,就是索取和付出的關係,他們之間具有統一性、平衡性的關係。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尊重他人的權利是主張自己權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其實就是踐踏自己的權利。然而,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片面強調自己的權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應的義務。

  總之,當前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干擾,法律的權威還沒有在大學生的頭腦中完全徹底地樹立起來。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學生具有濃烈的憂患意識,對法律的渴求顯得尤為強烈。他們深知在法治社會裡,法律無所不在。無論是目前的生活、學習,還是將來參加工作,無一例外地都要受到來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調整和約束。所以作為合格的大學生,就應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使自己在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等各方面,都能成為全社會的楷模。

  二、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顯的成長特徵,情緒、情感的自控力較差,喜歡用批判的、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極力想擺脫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面對著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會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症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牴觸。

  2.外界價值觀念的影響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態,這有利於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真假難辨的各種資訊也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衝擊和影響。有的在主流與支流、精華與糟粕、真善美與假惡醜等問題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顧搞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從而陷入個人主義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錢萬能、享樂至上"的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錯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誘導,就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3.大學生法律教育薄弱一是對學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準確,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使學生產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的錯覺,有礙於大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學生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導致教育重點錯位。忽視了法律觀點、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傳和培育,致使大學生頭腦意識中缺乏現代法律意識,行為上被動、屈從地遵紀守法。三是灌輸式的知識傳輸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應有的互動交流和案例討論,引起大學生的普遍厭倦和反感,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對策研究法律意識是不能自發形成的。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喚起大學生對自由、權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進而增強其法律意識。

  1.培養法律價值的認同感和法律信仰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若社會公眾缺乏對法律的信仰,法律規範就不能內在化,進而落實到自發的行為之中。法律雖然是一些規則和條文,但法律規則和條文背後深深隱藏著道德關切,寄託著深切的信仰,當人們在對法律產生認同並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後,遵守法律規則和條文就會形成自覺。在法治社會中,法律之所以能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併為每一個公民所信奉,根本在於法律體現、保障並實現著正義。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時應注重要求大學生用現代理念來評判與思考法律條文所體現的價值觀,它是否充分體現了現代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內在法律權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滿足了現代正義觀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法律的感情和其發自內心的對正義的信仰達到一種心靈的契合,大學生才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終完成法律意識的理念昇華。

  2.創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執行機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式化,守法的自覺化以及法律監督的制度化,才能實現依法治國。大學生思想開放,其觀念具有激進性和時代性的特點,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因此,要培養大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就必須健全法律執行機制,創造良好的法制社會環境。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利於強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道德環境。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在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塑造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典型案例,進行生動的法治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3.創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一方面高校應該嚴格遵守和執行教育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開展學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按照規章條例辦事,尤其是在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生德智體量化考核、評獎評優、貧困生資助、學生幹部的管理等問題上,按規定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大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法制觀念。另一方面建立法治校園文化,開展法制教育活動。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或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監獄、開展法律心理諮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學質量一是提高教師的法律修養。教育者應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法律素質和修養是增強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應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二是注重加深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的理解和現代法律意識的提高。教學內容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點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絡的部門法,如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三是採用多種方法展開教學。教學方法上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教學服務,提高學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比如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育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法制教育瞭解法律,懂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充分利用網路開展法治教育網路的發展,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間和渠道。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路形象生動、圖文並茂的特點,推動法治教育由封閉的、被動的模式,向開放的、主動的,全社會參與的型模式轉變。使法治教育體現新穎性、直觀性、參與性、系統性,通過網路將高品點陣圖書推薦出去,在網上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們灌輸符合網路時代的資訊倫理意識,強化版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以及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法治觀念,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

  一、樹立法治觀念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使社會主義法制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幹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

  二、樹立法制觀念的重要意義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一尊嚴。因此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三、大學生應具備的法律意識

  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係,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穫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範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絡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