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莊子心得體會一

  《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

  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的重大事件,瞭解了我們的為人之道、心靈之道、養身之道……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穫,更好地吸收知識,並將知識轉變為我們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代解讀,以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和得當的處世態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好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的關係,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麼。

  現代社會的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神經高度緊張,各行各業的“白骨精”們以及正在修煉的準“白骨精”們在義無返顧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諸如工作升遷、愛情、親情等方方面面的打擊,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為社會隱患。于丹教授提醒我們:在沉醉於工作時,不要錯過與父母、愛人、孩子共享天倫的機會;在遭遇打擊時,要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在確定奮鬥目標之前,要正確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樣感悟與超越……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那麼"三十而立"立得是什麼?"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裡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裡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麼樣的人生規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劃了,就會覺得捨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驚歎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後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座標,在這樣一個座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聖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鑑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麼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程序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於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瞭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並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莊子心得體會二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餘味徘徊於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告訴我們怎樣修養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昇華。

  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裡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說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說,內心裡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臺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出一個心得,他說: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說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

  莊子心得體會三

  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覆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現原來你僅僅只是開啟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的天之道。

  人間數千年的悲哀,就在於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願做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的老龜,也不願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開啟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裡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汙穢醜陋,只有純淨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裡,忘記了自己從哪裡來,也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於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可我們都在人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的歸途。

  莊子心得體會四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嶽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裡,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於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於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穀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於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富蘭克林曾說: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牛頓說過,我不知道人家怎樣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的小孩子,偶爾拾到較為光滑的圓石,而真理的大海我並未發現。這種謙虛的胸懷,不正是牛頓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並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莊子心得體會五

  經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一天只讀那麼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這期間裡,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遊》,收穫很大。瞭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遊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於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讚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於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於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裡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揚名於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於種種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範、人生準則、忠於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於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當然更可以依從於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鬆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裡,莊子的逍遙遊思想並沒有什麼缺陷,被所謂的正統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後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採眾長,才能實現優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