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歷史資料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晏子使楚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晏子使楚之一、故事簡介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機智勇敢、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現已選入人教版和北師大版語文書五年級下冊第十一課。

  晏子使楚之二、晏子·簡介

  晏嬰***前595-前500***,又稱晏子,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晏子使楚的歷史典故晏子使楚的歷史典故。

  晏子使楚之三、賞·析

  1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瞭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2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張開,就能遮蔽天日,成為陰天;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晏子的這段話裡,衍生出三個成語:一是張袂成陰;二是揮汗成雨;三是摩肩接踵。揮,甩掉;大家用手灑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樣,形容人很多。當然,這一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了。三是摩肩接踵:摩,並;摩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接踵,腳尖碰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

  3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一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晏子使楚的歷史典故素材庫。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晏嬰是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勇敢大膽、不畏強權的人。

  晏子能贏得這場外交的勝利的原因:就是因為晏子的話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用語委婉,頭腦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