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汾陽的歷史傳說

  汾陽市位於山西省腹地,呂梁山東麓,太原盆地西沿。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神泉的傳說

  八洞仙家之一的呂洞賓常在汾陽地而上走動。一次,他得知西北部石山與土樑相交地帶的莊上、敖坡、石老等村卜分缺水,不禁動川則隱之心,想去那嶺為黎民百姓種些水。於是,問張果老借卜毛驢,問鐵柺李借上寶葫蘆,晃晃悠悠騎驢往門面山下的莊上村而來。

  進村時天已擦黑,從夾溝裡吹來的十月秋風涼絲絲的。呂洞穴心想時候已經不早,不如先住一宿待明天一早明明亮亮地再去選合適地方種水也不遲。

  他輕輕地叩響村邊—家的街門,不一會兒出來箇中年女人。呂洞賓剛說了句投宿的話,那女人見他是個窮老漢打扮,還拉著—頭又瘦又小的毛驢,諒也是個白吃白喝白住的貨,就不耐煩地說“我們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窄窄迫迫的還住不下哩,哪有空閒房子留客,你還是牽-上你的毛驢到別處去吧。”

  呂洞賓見是個女人家沒有怪意,就又走到一家街門上敲了起來。出來的是一箇中年漢子,得知他要借宿,這人乜斜了眼前的老漢一眼後冷冰冰道:“我們家沒留客的習慣,你走吧。”

  碰了兩回釘子,呂洞賓好生不快,忽然見不遠處有一座小廟,心想,百姓家不留客尚可,寺廟裡豈能不行善事?就朝山門而來。 敲了好一陣子功夫,聽見裡面有慢騰騰的腳步聲,緊接著一個粗聲粗氣的嗓門問道:“誰在外面敲門?”

  呂洞賓趕緊隔門道明瞭來意,只聽門裡答遭:“我道是誰來了,原來是個投宿的路人。喂,山門不是客店,你尋你的落腳地方去吧.”說罷,連門也沒有開就轉身哲回去了。

  呂洞賓孤伶伶地立在門外,一股惱怒之氣不禁油然而生罷了,走!

  於是,呂澗賓一怒之下改變了原先在莊上種水的主意,連夜踏山路去了石老等村。那裡的人待窮老漢還算不錯,出村後,呂洞賓開啟寶葫蘆的蓋子,用食指沾了珠看準個地方彈了去。後來,石老村有了—線泉,敖坡村有廠四頭溝的水。

  又後來,他騎驢繼續向西走,進入白彪嶺下的峽谷裡時,山上突然傳雷鳴的虎嘯,小毛驢驚得撒腿就跑,呂洞賓一時收勒不住韁繩,倉忙之中,競將懷中的水葫蘆跌落在地上。

  待呂洞賓攏住小毛驢又彎回來拾寶葫蘆時,水正汩汩地從葫蘆嘴上往出冒。他趕緊把寶葫蘆扶起,蓋好塞又騎驢朝陽匣溝陀方向走去。後來那裡有了桃花泉。

  在落過種水葫蘆的地方,一股旺盛的泉水嘩嘩瀉出溝外,銀花飛濺,奔流不息,成了後來的峪道河水。人們把這裡的山峽就叫成了葫蘆峪。

  不久,莊上村的人們得知在石老、敖坡、神頭種水的老人,就是在村中投宿受到冷遇的窮老漢時,無不痛責有眼無珠之人的不義之舉。但時過境遷又有什麼用呢?只好“唉”地長嘆一聲.....

  :無字天書

  愛子村有一女人,打小做了鄰村郭姓人的童養媳,男人死時交給她一張家譜,說上面記載著郭家後花園地窖的情況,囑咐她好好儲存。

  郭氏家譜只有兩張,另一張已流傳到祁縣。可惜女人改嫁時將家譜交與老父保管,不料幾次搬家,還是給弄丟了。

  家譜上說郭家有地窖,就在愛子村龍王廟後郭家花園中,窖口在龍王廟西北角,氣眼在仁巖老橋下。

  地窖為三眼磚窯,很深很寬,鐵門緊閉,鐵鎖高掛。據說,裡面儲存著汾陽王郭子儀的盔甲和兵器,還有一件御賜的珍珠汗衫,一條玉帶,一個金香爐。

  有關汾陽王郭子儀的家世,有人說是陝西華縣人氏。可在評書記載和說書人的講敘中,那是汾陽愛子村人。而且到現在,愛子村的老人們還始終這樣認為。在愛子村,還流傳有不少汾陽王的傳說,尤其是無字天書的故事。

  相傳,郭子儀小的時候,時常跟孩子們一起在龍王廟玩耍,玩累了,就躺在龍王廟前的石階上歇息。

  一天,村裡來了位雲遊的老和尚,只見他氣宇軒昂,一身正氣,油亮的大腦門十分引人注目。他身背一隻大木箱,口口聲聲說是來找天下奇才國之棟樑的,見龍王廟前孩子特別多,於是便停住了腳步。

  孩子們見了很奇怪,呼啦啦一下子圍了過來,你一句我一句,嘰嘰喳喳問個不停。只有一個孩子例外,不聲不響從家裡拎出一砂鍋水來,讓老和尚飲用解渴哩!

  老和尚喝了水,轉身開啟木箱,取出一個黃布包袱放在箱子上,讓孩子們猜一樣東西。猜對了,箱子上的東西歸你。謎面是:木上火下灰中物,五行缺水非石土。裡裡外外三層布,贈予朝廷棟樑柱。

  有孩子說:是乾糧吧,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出門在外還能忘了帶乾糧? 有孩子馬上反對:“一定是水壺。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水是人一刻也離不開的東西,離家遠行,還能少得了水壺?” 又有孩子提出了異議:“應該是銀子!只要有了銀子,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 只有那個拎水出來的孩子沒有做聲,若有所思的樣子,倒象是胸有成竹。 “你以為是什麼東西哩!”老和尚見那孩子不聲不響,笑著問。 “是一個金香爐!”那孩子不容置疑說。 “為什麼是金香爐呢?” “因為木上火下灰中物,應該是香爐,而五行缺水非石土,那自然一定是金香爐了。至於說這裡裡外外三層布麼牽”那孩子邊說邊將黃布包袱抖落開來,果然是三層布包裹著一個小金香爐。 “好孩子,這箱子上的東西全歸你了!”老和尚高興地拉著孩子的手,左看右看,總也看不夠,愛煞人了。 隨後,老和尚堅持要孩子帶他回家,見了孩子的父母,卻說要帶孩子上山學藝,將來要報效朝廷呢?

  據說,那老和尚就是當時有名的鐵頭僧,汾陽王郭子儀的文韜武略,都是從他那裡學的。那裡裡外外三層布,就是評書中說的無字天書,郭子儀南征北戰馳騁疆場,多少次都是靠著無字天書逢凶化吉的。

  後來,那金香爐一直儲存在郭家。汾陽王死後跟他的遺物一起存放在地窖裡,幾經大水淹沒,窖口的磚讓人取走了,地窖成了一個坑,有人想挖開了看個究竟,就用鐵鍬去挖,結果,挖過的地方很快就湧出水來。

  村裡曾有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金福子,老想著發財去挖地窖,挖著挖著,只覺得頭痛欲裂,回家後就病倒了,三年後方爬起來,從此再沒有人敢打郭家地窖的主意了。 糧倉在冀村鎮愛子村西頭,有一塊叫“糧倉”的地土光,據說是因為汾陽王郭子儀曾在此屯集兵糧,故而才有了糧倉之稱。可是,村裡也有人將此地叫“狼腔”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傳說,“糧倉”這塊地裡並不長莊稼,滿地雜草野蒿叢生。夜晚時常有人的狼嚎傳出,村裡時不時也有雞鴨畜生葬身狼腹,所以人們才叫“狼腔”。這塊地古怪得很,種了莊稼,辛辛苦苦一年卻是顆粒無收,每當說起這塊地,有點年紀的老人總要念叨“收了狼腔,餓死黃狼”的口頭禪。

  那一年,“狼腔”地裡忽然鬧起了妖,一到月黑星稀的晚上,那裡便閃現一道道白光。伴隨著一聲聲淒厲的慘叫,村裡的牲畜一頭接一頭,莫名其妙地失蹤了。白天,人們在地裡還能找到畜牲的皮毛血跡。

  當時,正值汾陽王郭子儀回鄉養病,聽說此事老王爺有點奇怪,夜幕降臨的時候,他提槍跨馬來到“狼腔”地裡,悄悄隱下身觀察動靜。

  天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忽聽得幾聲慘叫,地裡猛然閃出幾道靈光,老王爺悄悄靠近那靈光,原來是一隻白虎在張牙舞瓜,眼似銅鈴、目光如電,也許是聞到了馬和人的氣味,那白虎竟衝著老王爺撲了過來……

  老王爺策馬上前,與那白虎戰在了一處,直殺得天昏地暗的,那白虎漸漸地支援不住了,老王爺的寶劍猛地刺破了它的脖頸,那白虎慘叫一聲,化作一道白光飛走了。老王爺催馬就追,一直追到郭家祠堂的郭明樓前,白光不見了,村裡頭一片寧靜……但是,他將郭明樓翻了個底朝天,還是沒有找到白虎的下落。

  第二天一大早,汾陽王郭子儀又來到郭明樓,認真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角落,生怕有所遺漏而後患無窮。沿著樓上那依稀血跡,老王爺來到了供奉聖旨的閣樓裡,只見那幅御賜的畫兒《白虎圖》竟然展開了,一頭栩栩如生的白虎正仰頸號嘯,頸部有一窟窿,明顯是槍扎的痕跡。見老王爺走了進來,那白虎顯得甚是慌亂,仔細看時,虎額上塗有一團殷紅的血印“王”字,分明是人中指上的血。老王爺明白了,原來是高麗國那幫小人下的蠱。《白虎圖》本是贈予唐王,想讓白虎吃掉皇帝的,誰知唐王見郭子儀白髮蒼蒼但虎威猶在,於是便賜給了他,那白虎是人中指血點畫成精了。

  老王爺捲起畫軸,轉身來到院子裡,吩咐兵丁點起一堆大火,待火勢正旺時,飛快地將畫扔進火中,只聽得一聲慘叫,熊熊的火光中一頭白虎翻滾著,遠遠地,人們還可以聞到皮毛燒焦的臭味兒。

  過後,老王爺覺得“狼腔”這塊地閒著十分可惜,帶人燒了雜草野蒿,攆跑了狐兔狼獾,建起了一座儲存軍糧的倉庫,因此也便有了糧倉之稱。

  後來,兩地點人們混合著叫,時間長了也就分辯不清了。有叫狼腔的,也有叫糧倉的,一直叫到現在,依舊含渾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