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傳說故事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趙氏孤兒

  在山西曆史中,趙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家族。晉靈公時,武臣屠岸賈與文臣趙盾不和,設計陷害趙盾,在靈公面前指責趙盾為奸臣。趙盾全家三百餘口因此被滿門抄斬,僅有其子駙馬趙朔與公主得以倖免。後屠岸賈又假傳靈公之命,迫使趙朔自殺。公主被囚禁於府內,生下一子後託付於趙家門客程嬰,亦自縊而死。程嬰將嬰兒放在藥箱裡,負責看守的韓厥同情趙家,放走程嬰與趙氏孤兒後亦自刎。程嬰攜嬰兒投奔趙盾老友公孫杵臼。此時屠岸賈急欲斬草除根,為搜出孤兒便假傳靈公之命,要將全國半歲以下一月以上的嬰兒殺絕。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決定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以保全趙家血脈。後程嬰便向屠岸賈告發公孫杵臼私藏趙氏孤兒,屠岸賈信以為真,派人搜出嬰兒,擲在地上,又刺了幾劍,程嬰見親子慘死,忍痛不語。公孫杵臼大罵屠岸賈后觸階而死。屠岸賈心事已了,便收程嬰為門客,將其子程勃***實為趙氏孤兒***當作義子,又取名屠成。

  二十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程嬰告以實情。趙氏孤兒悲憤不已,決意報仇。此時靈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將屠岸賈專權橫行、殘害忠良之事稟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賈並處死。趙家大仇得報,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從趙武開始,復甦的趙家再次成為晉國的風雲家族,並最終成為三家分晉的一支龐大力量。至今,在山西的襄汾縣,還有一個叫做“三公村”的村落。據說,就是當年這三位義士商量保護趙氏孤兒的地方。故人遠去,但忠義的雲朵依舊漂浮。

  :董安於血濺晉陽城

  太原是一座有著2500 年曆史的城市,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今的太原城歷史只有1500 年。那麼,前面的1000 年在哪裡呢?答案是:晉陽古城。晉陽城是戰國時期趙國發家的資本。但是,建築這座古城的卻是一個叫董安於的人。董安於這個人名頭不大,但提起他的前輩董狐卻是赫赫有名。趙家到了趙簡子當政的時候,董家的後代董狐就是他的得力助手。當時,衰弱的晉國被六卿把持朝政,國君越來越像個擺設。深謀遠慮的董安於知道六卿遲早會內訌,於是勸趙簡子早早為趙家規劃一塊根據地。幾經考察,趙家的根據地選擇在瞭如今太原的龍山與汾河之間。當然,建築晉陽城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董安於的身上。

  至今,我們都必須佩服董安於的高瞻遠矚。董安於建築的晉陽城,以堅厚的夯土為城牆,以粗大的銅柱支撐宮廷,又以山木作為圍牆的木骨。後來,趙家被智伯等三家逼退到晉陽城時,趙家的後代依靠堅實的城牆和銅柱冶煉出的兵器,這才逃過滅族之災。

  當初,趙簡子率軍攻打衛國的時候,曾經俘獲了500 個衛國奴隸。當時,趙簡子把這些奴隸存放在邯鄲的親戚家中。現在,晉陽城建造完畢,趙簡子開始移民。於是向親戚索取這些奴隸。沒想到,親戚翻臉不認賬,並且拉攏六卿中的親戚聯合將趙簡子圍困在晉陽城中。危急關頭,怕落下亂臣賊子名聲的趙簡子有點縮手縮腳,倒是董安於挺身而出,經過一番大戰,最終平息了這場騷亂。但這件事還是讓趙簡子的政敵握住了把柄。引發這場騷亂的邯鄲趙家以及六卿中的範氏及中行氏被懲罰之後,趙簡子的政敵以董安於也是騷亂的罪魁禍首為由,讓趙簡子交出董安於。當時,趙家的勢力在六卿中屬於中游,政敵一旦聯手,趙家危在旦夕。但是,董安於又是趙家的有功之臣,趙簡子說什麼也不肯把他交給政敵。就在他左右為難之際,董安於又一次挺身而出。他說:我這條命沒什麼了不起,如果我的死能讓趙家遠離禍患、國家停止動盪,我也是死得其所了。說完,董安於自殺身亡。趙簡子悲痛之餘,將董安於的屍體橫放街頭,政敵聞訊,也就打消攻打趙家的念頭。

  無論是建造晉陽城,還是以死平息災難。董安於用他的悲壯,換取了趙家日後的雄起。如今,無論是晉陽城還是戰國七雄的趙國,都已是紛亂歷史中的灰燼。但董安於的名字,在2500 年之後,依舊鮮活。

  :介子推綿山被焚

  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而因為介子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事情還得從晉文公重耳說起。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衛國,衛國不敢收留,於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飢。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個侍從叫介子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後連稱味道好,後來在趕路時,重耳發現介子推走路一拐一瘸,經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不已,並許諾回國後定當重賞介子推。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在闊別19 年後,終於成為晉國國君。但是,得到天下的重耳卻遺忘了當初流亡途中的誓言。在他的封賞之中,唯獨遺漏了介子推。目睹他人的加官進爵,深受刺激的介子推選擇了無言隱退,這一退,卻是他與重耳的永別。

  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之後,在別人的提醒下,晉文公重耳終於想起了這位隨自己飄蕩四方的忠臣。但是,面對他的宣召,介子推始終都不肯走出綿山。情急之下,晉文公竟然採納了三面燒山逼出介子推的餿主意,熊熊大火燃燒了七天七夜,但就是不見介子推和母親的身影。烈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早已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一代忠臣孝子,轉眼已成灰燼。

  為了表示這份懊悔之情,晉文公下令從此之後在介子推祭日時,全國都不得燒火煮飯,後世熟知的寒食節就這樣帶著一縷苦澀從歷史中漫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