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相關故事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范增獻計
居巢人范增,擅長謀劃奇計。當項梁的軍隊駐紮在薛縣的時候,陳勝在與秦軍的作戰中失利。范增便前來勸導他說:“陳勝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以前秦國滅亡了六國,其中,楚國是最沒有罪過而慘遭滅亡的國家。自從楚懷王出使秦國而被扣留,楚國人至今還在同情懷念他。因此,楚南公曾經說:‘楚國即使只剩下了三戶人家,那麼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人。’如今陳勝首先起義,他沒有擁立楚王的後代卻自立為王,他的勢運必定不會長久。將來肯定會慘敗的。現在您在江東起兵後,楚國各地將領蜂擁而至,爭先來歸附您,這是因為你們項氏世代擔任楚國將領,他們相信您能夠擁立楚王的後代。”
項梁覺得范增的話言之有理,認為要想得到楚人支援,必須先擁立楚王的後代。於是他採納了范增的建議,派人到民間去尋找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當時,熊心已經落魄到了為人家牧羊的境地,儘管如此,項梁找到他後還是擁立他為王,仍舊稱他為懷王,以順應楚國民眾的願望。而陳嬰被任命為楚國的上柱國,得到了五個縣的封地,和懷王一同居住在楚國都城於臺;項梁則自號為武信君。
:章邯降楚
鉅鹿大戰以後,章邯駐軍在棘原***在今河北省平鄉縣南***,項羽駐軍在漳水以南,兩軍對峙而沒有交戰。秦軍屢次退卻,遠在咸陽的二世皇帝便派使者來責問章邯。章邯驚恐不安,於是,派遣長史司馬欣到咸陽去請求指示。司馬欣到達咸陽以後,在宮門外面滯留了三天,趙高一直沒有接見他。司馬欣感到形勢不妙,便急忙改變道路返回棘原軍中。而趙高果然派人去追趕他,但是沒有追上。回到軍中以後,司馬欣向章邯彙報說:“趙高在朝中專權,他下面的人沒有什麼作為。如今,我軍與楚軍交戰,如果獲勝了,趙高一定嫉妒您的功勞;假如我軍不能獲勝,那麼趙高一定會網羅罪名置於死地。所以,在下希望您仔細權衡利弊得失。”
與此同時,趙國陳餘也寫信給章邯說:“白起是秦國大將,他南征鄢郢、北戰長平,為國家攻克的城邑、佔領的土地不可勝計,而最終卻被賜死。蒙恬也是秦國的,他北逐戎狄,開拓了數千裡的疆土,而最終在陽周被殺。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的功勞太多,國家不能完全論功行賞,因此便將他們殺害。如今您擔任之職已經有三年了,士卒的損失以十萬計,而各地起事的人卻越來越多。趙高平日裡阿諛奉迎、隱瞞軍情,如今形勢緊急,他也害怕二世皇帝降罪於己,所以才通過誅殺您的手段來彌補他隱瞞軍情的罪責,並且會派遣別人來代替您,以逃脫他自己的禍患。再者說,您在外時間長了,和朝內不少人產生了分歧和矛盾,因此您無功是被殺,有功也是被殺。天亡秦朝,這是眾人皆知的。而您在朝內不能直言進諫,在朝外又成為了亡國,孤立無助而想要維持長久,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何不退兵而與諸侯們聯合###暴秦,事成之後分土稱王、享受富貴呢?這與您身死族滅的悲慘結局,哪一種更好呢?”
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章邯開始動搖了,暗地裡派遣軍侯始成出使項羽軍中,想要訂立和約,但是沒有達成,項羽就派遣蒲連夜率軍渡過三戶津而駐軍在漳水南岸,經過激戰,再次擊敗了秦軍。
章邯看到項羽連打勝仗,氣勢正盛,而自己身處險境,就決定投靠項羽,再次派人求見項羽,希望訂立和約。項羽召集軍領商議說:“我軍的軍糧少,所以我準備接受章邯的和約。”將領們都表示贊同。於是雙方約定了時間在殷墟***在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舉行會晤。結盟以後,章邯見到項羽流下了眼淚。他對項羽哭訴趙高專權害人的事情。項羽立章邯為雍王,將他安置在楚軍之中。項羽又任命司馬欣為上,率領秦軍擔當大軍的先頭部隊,引導大軍向關中進發。
:戰事再起
項羽出關前往封國,派人對義帝說:“古時候,帝王擁有方圓千里的土地,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水域上游。”他便把義帝遷徙到郴縣***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地區。義帝以及群臣們對此很是不滿,甚至有背叛項羽的意思。項羽察覺到以後,就密令衡山王與臨江王把義帝及他的臣子們殺死在半路上。韓王成沒有軍功,項羽因此沒有讓他前往自己的封國,而是把他帶回彭城,廢為諸侯,不久以後,便將他殺死了。
田榮對項羽的分封十分不滿,他調集了齊國的大部分力量來反叛項羽,迎擊項羽的部將田都。田都戰敗逃到楚國。齊王田市畏懼項羽,於是逃往膠東並打算接受封國,田榮得知後大怒,追殺了田市。此後田榮自立為齊王,向西又攻殺了濟北王田安,兼併了三齊的土地。田榮把的印綬頒給了彭越,命令他在樑地反擊項羽。
這時陳餘暗地裡派遣張同、夏說勸導田榮說:“項羽身為天下的主宰,處事不公平。他把貧瘠的土地封給以前的諸侯王,而把好土地封給自己的親信,把原來的諸侯王從那裡驅趕出去,趙王就被遷徙到北方的代地。我不贊同這樣的做法。現在,大王您起兵反擊楚軍,並且不聽任不義的行為,所以希望您資助我一部分軍隊,讓我去進攻常山,恢復趙王原來的封地,日後成為齊國的藩屏。”田榮答應了陳餘的請求。陳餘便發動了他封地內的軍隊,與齊軍合力攻打常山國,常山王張耳逃歸劉邦。陳餘將舊趙王趙歇從代地接回,恢復為趙王,而趙王封陳餘為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