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典故

  典故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要把事情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此話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李四看到了這個牌子,大笑道:“這不是明明告訴人們,這裡有三百兩銀子嗎?”於是就把銀子挖走了,但也不放心,怕張三懷疑自己,於是就在那塊牌子邊上又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道:“鄰居李四不曾偷”。

  歷史故事來源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 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裡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裡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裡都不方便。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為最好 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後,牆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裡面。埋好後,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裡埋了銀子。他又想了想,終於又想出 了一個辦法。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然後,出去貼在坑邊的牆上。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

  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 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後,借月光,看到牆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後,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裡,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麼辦?於是,他也 靈機一動,自作聰明地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在 坑邊的牆角上。〔注〕: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幹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這句成語,被簡化為“此地無銀”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於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被徹底暴露。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歇後語:

  【歇後語】此地無銀三百兩——不打自招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順口溜:

  隔壁王二不曾偷

  此地無銀三百兩打一成語:

  成語 欲蓋彌彰

  成語 蓄鬚明志

  成語 虛有其表

  成語 深藏若虛

  成語 財不露白

  成語 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