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州的傳說故事

  蘇州是我國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古城。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蘇州金門的故事

  蘇州的金門,具體什麼時候開闢,我手頭沒有靠得住的史料,如果從網上查,也是一筆糊塗賬,只看到膽大的,沒有發現嚴謹的。樸學的嚴謹傳統早已完全流失,演變成網路的一場無規則的狂歡,到處都標榜學術和文化,仔細看看則到處都是野狐禪式的遊戲,沒有一點文化和學術可言。當然,我不是在這裡發牢騷,屈原二千多年前已經發了個最大的牢騷,我們所要的還是埋頭工作。

  蘇州金門的開闢,經歷了很多周折,曾經有兩啟兩閉,然後再移建的過程。最早開闢金門大概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有一個五老開金門的傳說,是說蘇州的五個士紳,張一麐、李根源之流,商討要闢金門,結果獲得了縣府的支援,在城牆上開出了金門。這個事故,突顯了蘇州士紳的力量,可以先縣府而規劃蘇州的建設。這確實是蘇州士紳主導蘇州的實情,相同的情況,如南通、如無錫,都是士紳之力大於行政力的好例子。

  金門之命名,大概與閶門外古代的金閶亭有關。這個古老的驛亭,與閶門外的水陸交通和商業發達都有相當的聯絡,於是,閶門外的石路地區,大家籠統地稱為金閶,現在的行政區劃也沿用金閶這個稱呼,稱為金閶區。而金門之命名,當與古代金閶亭有相當關係,蓋不但在閶門附近,且出去就是金閶,所以稱作金門,有點順理成章。

  金門開闢在二十年代初的一個證據,就是程瞻廬的《最近蘇州竹枝詞》,其中談及金門的一首,刊於1924年《紅玫瑰》第12期。其詩曰:

  新闢城門亦壯哉,取名曾否費敲推。

  金為兵家成奇讖,迷信由來撥不開。

  程瞻廬創作的竹枝詞乃最近竹枝詞,而首句又是新闢城門,而《紅玫瑰》乃半月刊,第12期出版時間是當年10月18日。那麼,綜合判斷,金門之闢早些或一二年時間,晚些,很可能就在當年。這首詩還有一個注:“蘇州城門凡六,曰閶曰胥曰盤曰葑曰婁曰齊。最近又闢兩城門,一曰平門,一曰金門。建築將竣,而江浙戰事,遽爾實現,咬文嚼字之老先生,至此遂說現成話曰:以金為名,大非佳兆。歐陽子秋聲賦雲:夫秋,兵象也,於行為金。今新闢之城門曰金,其時又適為秋。四方兵起,奚足怪乎?聞此說者,鹹為之嗟嘆弗已。”

  這段詩注比較具體地交待了金門開闢的時間:“建築將竣,而江浙戰事,遽爾實現”。所謂江浙戰事,又稱齊盧戰爭,直係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與皖系軍閥浙江督軍盧永祥為爭奪上海,兵刃相見,史稱江浙戰爭或齊盧戰爭。戰爭烽火由9月燒起,凡40餘日,10月15日,以盧軍投降而告終。那麼,金門開闢並正式建成的時間大概就在1924年9月前後。程瞻廬的詩和注裡,還提到迷信的問題。正因為迷信,金門才會兩啟兩閉,最後再遷建成羅馬宮城式城門。

  當金門開闢之後,蘇州馬上面臨了齊盧戰爭,蘇州雖然不是正面戰場,卻也深受軍隊過路和敗兵騷擾之殃。所以咬文嚼字之老先生就說:這個門以金命名,所謂金戈鐵馬,主有兵災。又引歐陽修《秋聲賦》。“今新闢之城門曰金,其時又適為秋。四方兵起,奚足怪乎?”這一嚇就嚇得蘇州人隨即把金門堵了起來,不敢使用。

  關於金門啟閉,黃轉陶在《記蘇州兩奇士》中這樣說:“蘇州金門,因戰封閉,堵以沙袋,有銀金主蕭殺之氣,故門兩啟而兩召戰禍。”這篇文章刊於1926年《太平洋畫報》第一期,6月10日出版,那麼,金門正是在24年9月到26年6月中有過兩啟兩閉之經過。而所謂1926年金門之再閉,或因為北伐戰爭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到1929年,再在附近遷建羅馬宮城式的新金門,則還有風水迷信有關。據黃轉陶的《記蘇州兩奇士》說,韓國鈞時期的一個江陰稅所長,姓沈,以善相風水名,張一麐因為金門開闢後,蘇州頻遭戰亂波及,然而開啟要遭戰亂,關閉卻交通不便,怎麼解決?張就請沈氏來看。“沈謂此門太正,得能稍偏西,則順平可期百六十年焉。”

  很多巧合,往往會主宰人的意識,蘇州的金門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了。

  :楓橋的傳說

  一座寺院裡只能有一個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裡,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去,毫無結果。這座廟裡只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續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呀,”寒山說:“應該先問拾得師父。”小和尚就去問拾得,拾得說:“還是應當問寒山師父。”他們互相尊重,卻苦了小和尚,怎麼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適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裡,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果。

  這時走來一個老農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家和尚,這樣最公平。”寒山、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麼呢,農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里鄉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隱瞞法術,果然拾得先施法術,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拋,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將手中的禪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禪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穩當當臥在了河面上。老農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說著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拋,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著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頭一看,原來老農婦是觀音變的。寒山只好做當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禪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

  :拙政園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歸隱蘇州,在元代古寺舊址建拙政園。王獻臣的好友、書畫大家文徵明也參與造園,很多景點出自王獻臣的設計。拙政園的建造歷時20年,1530年方才竣工。園林傳到王獻臣不爭氣的兒子手裡,其子好賭,被人在賭局中設下陷阱,結果一夜狂賭之後,輸了個一乾二淨,將拙政園拱手交給徐家。曾經富甲一方的王家子女後來落魄到給別人當吹鼓手。

  徐家是蘇州的名門大庶,隨著徐家的衰落,拙政園也漸漸荒廢。轉眼到了明末清初,入蘇的清兵一眼看中了拙政園,強行住進園中。當時的園主是徐氏第五代後人,無奈之下,只得以二千金將拙政園賣給海寧相國陳之遴。

  陳之遴原為明朝臣子,投降清朝後,謀得一官半職。陳之遴作為園主,還沒有進過拙政園,沒有看過拙政園中的一花一木,就因賄賂罪,全家一併被髮配到遼寧。陳之遴最後死在戍任上。陳之遴的夫人徐燦是著名的才女,陳其年稱徐燦“南宋以來,閨房之秀,一人而已”。曾經在園裡住過的徐燦,後來寫了兩本關於拙政園的書——《拙政園詩集》和《拙政園詩餘》,以懷念在拙政園中度過的時光。

  1662年,拙政園被充公,沒為官產。康熙三年***1664年***改為兵備道行館。之後,拙政園被髮還陳之遴之子,陳家轉賣給吳三桂之婿王永寧。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兵敗,王永寧懼而先死,園遭籍沒,再次荒落。

  拙政園還與《紅樓夢》的誕生不無瓜葛。相傳康熙末年,園的一部分為曹寅購得,曹雪芹就誕生在園內,少年時也常在園中游玩,所以大觀園的許多景緻描寫取材於拙政園。

  拙政園的變化就極有代表性,乾隆初年,拙政園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加上東部的歸田園居,原為一體的拙政園,遂分為自成格局的三處園林。復園有葺舊成新,舊觀已復之意,沈德潛作有《復園記》。袁枚、趙翼、錢大昕、範來宗、潘奕雋等文人都是這裡的座上客。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佔蘇州,把蘇州定為蘇福省省會,拙政園成為忠王府的一部分。園中見山樓,成為李秀成的辦公場所。太平天國在蘇州三年多的時間裡,李秀成就在忠王府裡添加了很多建築。直到清軍佔領蘇州,浩大的工程還在進行。一路殺進忠王府的清兵們個個目瞪口呆,展現在他們眼前的除了極盡奢華的園林之外,園林裡的工匠還在一刻不停造園的情景著實讓他們吃驚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