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大家喜歡。

  篇一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線段;陌生是因為線段是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基於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我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鴨遇到的問題——“從米奇家到唐老鴨家有兩條路,走哪一條路近?”入手,讓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知識,從而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同時也增加了本節課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找到了生活的基點和興趣的源頭。

  接著,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看。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隨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後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找。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線段的物體,進而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第三層次——折。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通過第二、三層次的找線段、折線段的活動,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四層次——畫。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引導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較好: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 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例如,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操作:用手捏住線段的兩端,然後把線拉直,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突出線段“直”的特點;接著在進一步從拉直的這線段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並畫出線段的圖形,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的特點。課堂上體現了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所構成的,一堂課的成敗,往往體現在這些教學細節上,反思教學中的細節,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水平。無論是成功的細節還是失敗的細節,都能給人以啟迪,在反思細節中獲得成長。

  在認識線段後我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時,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做的:“***指著鉛筆盒的邊說***這條邊可以看成線段。”由於他指的鉛筆盒的邊角處是弧形的,按照線段的特徵線段必須是直的,顯然他所指出的線段並不準確。在這裡我並沒有直接對他的操作給予評價,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對嗎?”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說對的。此時一個女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的鉛筆盒的邊是彎的,不直,不能看成線段。”

  此言一出,這位男同學也發現自己指得是有寫問題,同時大多數孩子也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第一個男同學指出的鉛筆盒的邊,的確,這條邊的兩端是彎的,把它看成線段,的確不夠準確。

  這時我問“那在鉛筆盒的邊上能找到線段嗎?”這個問題出來,啟發了學生的心智,每位學生都積極的思考,尤其是剛才那位指錯的孩子。通過思考,剛才指得有誤的孩子說:“出從這裡到這裡可以看成線段。”***實際上他指出的是擷取鉛筆盒的邊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請他將兩隻手指定格在鉛筆盒邊的直的那部分上問其他孩子:“現在他兩指間的部分可以看成線段了嗎?”孩子們齊答:“可以。”

  我又問那又是“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因為現在這條邊是直的”

  提問:“他的兩指就是這條線段的——?”

  學生回答:“兩個端點。”

  這個教學細節我在課前是有所預想的,我考慮到學生在指線段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指出鉛筆盒的邊,所以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所準備的,首先在第一次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單純的否定他的對與錯,而是將評價的權利讓給其他學生,我認為讓學生評價有助於讓孩子們都去反思這個孩子的答案,通過反思一個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們得到明確的認識,強化對線段特徵的理解,這樣通過自己反思得到的認識結果要比老師評價後給予的深刻得多。同時也可以營造一個民主、公平、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出課堂不再是一師與一生獨立對話的場所,應該是集體討論交流研究的地方。

  篇二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引導學生積極思索動手操作,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總能發現一些新點子,讓我感動不已。例如:量線段的方法,可以從0刻度開始量,也可以從1、2、3等任何刻度開始量,而且計算的方法也是學生悟出來,並介紹給大家。在學生畫線段這個環節,讓學生用合適的工具畫一畫,並在畫的過程中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線段特徵的體驗,初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畫線段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這些不是我講的,而是學生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學生有了成功感,學習的勁頭自然就足了。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3個特徵,反覆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並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並介紹自己是怎麼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後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說說為什麼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後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並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認為成功之處在於:第一,創設了讓學生主動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了求知慾。第二,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為主體,讓他自己去選擇畫線段的工具,給學生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提出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去解決;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鍛鍊;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

  當然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很重要,對學生進行用正確地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做的不夠,關注學困生的機會較少,只對他們進行了巡視和輔導,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較少等。

  篇三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學生的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大量表象的支援,從而獲得對線段特徵的直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初步實踐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

  1、 重視探索實踐。

  課始,我讓學生動手實踐:想辦法讓桌上彎曲的毛線變直,再變換方向拉一拉,讓學生充分感知線段的本質特徵。在折線段時,我向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條線段,並比較其長短。讓學生比較中初步感知線段是有長短的。在畫線段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畫線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點。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的探索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聯絡生活。

  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親近數學,對數學感興趣。首先,我直接讓同學們觀察毛線在桌子上的自然狀態,再讓他們想辦法怎麼樣能讓它變直,讓學生感知直。其次,在認識了線段的基本特徵後,我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學生找的熱情很高,找出了許多。最後,我又展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用線段圍成的圖案,如:五角星、松樹、房子等等。整節課,我儘量的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來理解、認識線段。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明確。對於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有些問題我提的不夠明白,造成了小學生的思路不夠完整、清晰。從而導致課堂上學生多處出錯。

  2、在總結線段的特徵時,絕大部分的同學能夠回答出來“直”的特點,“兩個端點”不能很順利的說出來。可能是我在教學“兩個端點”的過程中沒有引入好強調的還不夠!由於課前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時有點措手不及。

  3、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處理給出四個點問能畫出幾條線段時,沒有講解到位!沒有能及時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4、重點沒有突出到位!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