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產業論文參考範文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和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對於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經濟增長和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關於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現在農村發展的重中之重。文化產業作為現在社會的朝陽產業正在不斷髮展,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農村文化產業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有正確的政策、法規指引,有科學的思想、建議來引領。下面是幾點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幾點建議。
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完善“綠色”發展模式
我國許多農村的傳統手工藝術品、傳統藝術都是建立在農村傳統的農耕文化之上的。不管是發展任何產業都應始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原則,努力做到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建議農村手工藝產業繼承 “量材為用,就材加工”的核心價值理念,密切關注當代手藝生產與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的關係,提倡對當代生活廢棄物的開發與利用,節約資源,創新產品,變廢為寶,發展綠色迴圈經濟模式。
二、維持和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生態,發展新型產業
在農村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傳統資源、傳統手工藝藝術,作為產業資源應受到高度重視。建議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時,要立足傳統農村文化生態的高度加強傳統手工藝保護、保護由手藝人、手工技藝、手工藝品、手工藝價值理念等組成的文化生態系統,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新型產業。
三、發揮政府的優勢
政府要為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正定合理的政策、法規,資金上的支援併為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中,人才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農村,不僅是經濟的窪地,也是文化的薄弱環節,人力資源相當匱乏,在農村發展文化產業這種高技術含量,先進經營理念的新興產業,最大的制約依然是難以突破人才的瓶頸。
四、建立健全現代產業機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手藝產業
農村手工藝產業是以農民為生產主體的。產品的生產多采用農民居家生產和作坊生產的模式。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充分學習和借鑑現代產業經營理念和經營策略,構建符合農村地域特徵和社會文化特徵的具有區域特點的產業化生產模式,提高現代化生產力,減少資金和勞動力的投入,實現規模經濟,促進地區文化產業的騰飛。
五、延長和完善產業鏈條,實施品牌戰略
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普遍存在品牌意識薄弱、產業鏈小、產品單一以及設計和營銷環節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經濟產業,其發展應該充分考慮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亟待實施品牌戰略,延長和拓寬產業鏈。品牌的作用不可忽視,一個具有良好品牌的文化產品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要遠遠大於一般的文化產品。努力加強市場調研和設計研發,開拓國內外市場,全面具有農村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形成與資源和產業機制相符的產業戰略,一步步做大產業規模。
六、發揮傳統資源,創新產業發展方式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創新是時代進步的靈魂,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同樣,對於文化產業發展而言,創新也是其發展的靈魂。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更需要創新,需要創新的思維,需要創新的體制和模式。農村文化產業的創新需要在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更好的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
七、建立適合人才培養的機制,“留住”民間藝人
在當前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從事農村手工藝產業的生產的手藝人普遍處於產供銷鏈條的最低端,收益低,生產帶有一定盲目性和被動性,不利於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發展。建議建立適合人才培養的機制,“留住”民間藝人。成立農村文化產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民間藝人的合作意識,增強他們的綜合能力,加強生產競爭力,維護農民手藝人利益。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民間藝人以及優秀文化產業人才發
揮積極的主導作用。合適的人才培養機制會為 藝術家、民間藝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創作 環境,從而使他們創造更多的 文化產品和文化財富。
八、改革和調整鄉 鎮文化 管理體制,擴大鄉鎮文化機構職能
市場 經濟時代,農民的文化需求主要是“求富、求知、求樂”。因此,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 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健全文化市場體系,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只有體制更加健全,更加適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了,人們才會創造出更多喜聞樂見的適合廣大人民百姓的文化產品。
結束語
在我國農村,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有利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條件,優秀的民間藝人,厚重的文化底蘊等都為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農村發展文化產業的劣勢也不容忽視,農村文化消費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偏低、發展認識存在誤區、管理體制落後、優秀人才的缺乏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我們相信,根據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找準發展的模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市場化道路,強化人才支撐體系的一系列的措施一定會促進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篇2
淺析加快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問題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國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各地正搶抓機遇,趁勢而上。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市為例,在對其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著力打造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主要措施建議,以期參考。
加快發展 地方文化產業 支柱性產業 問題探索
黨的十七大明確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戰略任務,把發展文化產業從部門行為上升成為黨的主張和國家意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給予我國文化產業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進行了專題研究和部署,作出了重大決定,有力推動了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歷史程序。特別是黨的,將文化建設作為構築新的五大布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而長遠戰略,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紮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動員令,從而使我國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文化建設步入了一個提速提質提升發展的新階段。
一、當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概況
全國大興文化之勢如雨後春筍,湖北省也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在一元多層次的戰略體系中,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是其重要內容。作為湖北省發展的重要一極,十堰市也提出了文化活市的戰略,力圖加大力度,提速發展,極力打造文化產業為支柱性產業。近年來,十堰市文化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化發展初具規模,作為區域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斷髮展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堰市文化產業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特點:一是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並在一些行業佔有主導地位;二是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逐步改善,政府加大了職能轉變和文化產業招商引資的力度,行政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三是文化資源的配置水平、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文化市場功能逐步增強;四是文化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文化產業機構數、從業人員、總產出在全市第三產業的比重有所增加;五是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城市的文化功能逐步顯現,山區文化硬體建設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六是文化資源得到初步的發掘、整合、利用和保護。
十堰市發展文化產業的突出優勢是:仙山秀水汽車城,大山大水大人文——神奇的武當山、秀美的丹江水、靈動的太極湖,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崇高的武當文化、古樸的神農文化、美妙的詩經文化、原生的秦巴文化、獨特的房陵文化、如歌的漢水文化,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山二黃、花鼓戲、鄖陽燈舞,民歌村、故事村等,民俗風情豐富多彩;特別是南水北調、汽車之都、中心城市建設,充分展示著現代文明……
十堰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發展文化產業前景看好。近幾年,全市充分發掘地方文化資源潛力,著力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核心板塊,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優勢專案推進文化招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搞活文化經濟。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堪稱十堰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成為十堰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撐。
二、當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上述湖北十堰為例,文化產業雖然初具規模,但要真正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綠色增長中最突出的支柱產業,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觀念上的桎梏尚未完全打破。
產業規劃和相關的產業政策配套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門,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足,發展文化產業的陳舊觀念還根深蒂固,有的還僅僅停留在輿論和口頭上。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和未來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同步的總體目標不夠清晰。尚未設立主管巨集觀文化產業的專門機構,相關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及統計制度亦未建立,缺乏統一規範、客觀準確的評價標準。
二是文化產業發展規模總量偏小。
文化資源缺乏深度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的利用有的仍停留在表面,文化市場發展不夠完善,文化產業處於邊緣和弱勢狀態。文化市場的發育滯後於其他要素市場,文化資源的配置還保留著較濃厚的計劃色彩,產業佈局、結構還不盡合理,政府所屬的國有資產系列中,真正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文化企業還不算主體。經營性、半經營性的文化事業單位,缺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但遺留下來的體制性弊端對文化產業發展仍有較大障礙。
三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較多。
由於文化產業較之其他產業具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承載著更重的社會效益重任,文化產業的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首先,在政府職能上,一些地方和部門,認識還不到位,還不願意放棄親自辦文化的模式,仍在包攬著許多不屬於自己職能範圍的事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情況還明視訊記憶體在。其次,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困擾著文化產業發展。如文化行政部門推出的繁華地段的電影院改造,電影電視劇商業化運作均未達到預期的融資和盈利目標。第三,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經營專案門坎太高,以及體制性的障礙,權宜性的前置條件,妨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第四,文化消費市場不夠成熟,缺乏叫得響的自有文化精品,特別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不多。第五,文化人才匱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企業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文化技術人才、文化策劃人才和藝術創作表演人才,難以開發出一流的文化產品***如創意產品等***。
因此,必須加緊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障礙問題,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主要措施
鑑於上述情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地方文化優勢資源著眼,從文化產業發展問題入手,遵行
規律,揚長避短,突破瓶頸,紮實推進。
***一***建立文化產業管理機構,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1、建立政府文化產業管理機構。
考慮到文化產業的管理物件跨行業、門類多、範圍廣、情況複雜等特點,應將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設定在巨集觀經濟管理部門,建議市政府成立發展文化產業的專門機構,如深圳市政府成立的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並將其設在深圳市文化局,十堰市應設立明確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依據實際制定產業政策、擬定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對行業結構性缺陷和市場偏軌狀況進行干預等,避免無主管機構帶來的多頭管理、條塊分割、政出多門、行業壁壘的弊端。通過體制創新,發揮市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規劃、協調作用,確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大塊真正分類管理的新模式,體現文化事業靠政府,文化產業靠企業的基本思路,二者協同發展。
2、將文化產業明確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為了使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建議將文化產業發展列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務院統計部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明確界定了文化產業及相關活動屬於國民經濟行業中的一部分,即文化產業是經濟概念的屬性。十堰應按照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範圍、分類結構、分類標準,對全市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掌握全市文化產業的總體狀況;制定近期和中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擬製釋出產業專案、建設專案和投資指引。只有把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經濟門類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中,並付諸實踐,才能推動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3、逐步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文化產業統計制度。
統計資料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是測評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產業構成、整體效益和發展前景的綜合尺度,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工程。
***二***改革投資體制,拓寬融資渠道,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援。
為拓寬文化產業資金籌集的渠道,根據十堰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必須深入貫徹國務院頒佈實施的《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在文化領域裡的投資,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性和專案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資本是產業的血液,在文化產業融資過程中,應在招商引資、商貿洽談活動中加大投資宣傳和引導,向廣大投資者展示文化產業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是實施積極的財稅政策,扶持民營文化產業企業。民營文化產業企業在十堰市文化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要大力支援和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興辦已開放的文化產業。按照誰投資、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積極鼓勵引導民間資本以股份制、合作制以及個體私營的形式參與興辦文化實業。建議政府將民營文化企業所得稅地方分成部分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扶持重點民辦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專案,引導資源優化配置。
三是加大政府文化建設投資的力度。政府通過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文化消費水平,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營造一個資訊靈敏、管理有序的文化投資環境,讓更多的投資者在十堰市文化產業領域中找到適合自己經營的專案和發展空間。
***三***堅持在大文化背景下把握優勢,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把文化產業作為地方一種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經濟形態進行考量,需要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巨集觀趨勢、行業結構、發展重點、未來走向等進行全面的考察。按照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分類,有哪些優勢,確定哪些要重點發展,哪些要優先發展。在盤點家底、理清思路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和預期收益為導向,以現有或潛在的資源為依託,以現代高新技術和相應的經濟實力為基礎,以旅遊文化、廣電傳媒集團和報業傳媒集團為重點,緊緊抓住發展前景明朗、充滿活力的強勢板塊,著力扶持,優先發展,整體推進。
1、充滿活力而有待挖掘的文化旅遊業。
市政府明確將旅遊業列為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與核心層相比,文化旅遊產業機制更加靈活,融資渠道和方式呈多元化,文化資源的配置市場化程度較高。要借鑑深圳的經驗和做法,深層次挖掘文化資源,打造百里旅遊長廊。旅遊與文化融合,與藝術聯姻是吸引遊客、擴大影響、突出資源特色的最佳途徑。
以武當道教文化為龍頭,整合文化資源。樹立品牌意識,把博大精深的武當文化推向全世界。加強旅遊文化內涵建設,讓遊客覺得名副其實、價有所值,離開十堰回味無窮。以丹江口水庫為切入點,打造生態文化。加強市內文化建設,延長旅客在市內駐留時間,如建設民俗一條街、飲食一條街、汽車博物館等。
2、處於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傳媒業。傳媒產業被稱為是中國最後一個豐利行業。
全世界的媒體行業一年可創造超過1萬億美元的財富。在美國,現代傳媒業每年創造的財富超過5300億美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以上。在十堰市文化產業核心層中,以電視臺
和報業為主的傳媒業應該說居於地方國辦 文化產業的主導地位,也是地方文化產業的經營大戶。
應借鑑兄弟省市改革的 經驗,在堅持黨管新聞輿論的原則下,最大限度地推進傳媒行業的體制改革。將可以市場化的行業或專案如資訊傳輸、印刷、發行、廣告工程技術等運用真正的市場模式進行經營,即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3、與高新技術互動融合的相關文化產業專案。
如果說文化產業在 發展之初被打上工業文明烙印的話,那麼今天新型文化產業已經深深地鐫刻上了資訊科技的印記。十堰是廣東乃至全國最重要的電子資訊製造基地之一,要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運用高新技術的能力水平,提高文化創新力,使文化產業成為資訊產業的“內容”,使資訊產業成為文化產業的運作平臺和載體,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文化產業為先導,以基礎和主導文化產業為支撐的各類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4、承載公眾文化消費的娛樂休閒業和藝術服務業。
隨著十堰市掀起的新一輪發展潮和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 社會對休閒娛樂的品位和服務水準要求也越來越高。應抓住這個契機,建設適應市場需求的現代娛樂業。
***四***轉變政府職能,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和打造更寬鬆的政策 環境。
1、加快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
政府要切實從抓微觀 管理、直接管理、事務管理轉變到抓巨集觀管理、間接管理和協調服務上來,加強對文化產業的政策研究和行業的政策引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文化產業類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一般競爭性文化經營的行政許可。制定發展壯大文化市場的巨集觀政策,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進一步開放市場,把民辦文化企業和產業專案納入統一規劃,與國辦文化產業一視同仁。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要加大文化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為文化產業和市場參與者創造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確保文化市場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要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文化產業較集中地體現了知識 經濟的特徵,文化消費產品、藝術品、乃至文化服務,更多的凝結了科學技術專家、藝術家的個性化創造,無論是市內企業自主研發的尖端產品,還是民歌作品,都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和最具競爭優勢的精髓所在。因此,要形成精心保護文化原創和智力成果的良好氛圍,落實保護專利權、著作權等各項智慧財產權的具體措施。要創造條件籌建地方文化產業行業協會,在政府指導下,發揮行業協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作用。
2、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建立完善文化市場執行機制和管理機制。
近幾年,十堰市內幾家經營性、半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對內部經營機制進行了改革,為推進文化體制深層次改革做了必要的準備。要革除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弊端,必須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首先是打破所有制單一結構,構建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要積極推進文化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以合作、合資、聯營、參股等方式參與事業建設和產業經營。其次是加快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造,提高產業化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和適應力。如電影發行放映、演出經紀中介、藝術培訓及考級、圖書音像、文化旅遊等,應放棄政府包辦模式和經營單位事業體制的單一形式,儘早與文化經濟實體脫鉤,實現政府管辦分離的管理模式。
3、加快實施人才戰略,大力開發培養和引進文化建設人才。
文化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要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擺上日程:
一是轉變用人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人才第一的全新理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把人才當作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市最可依靠的中堅和骨幹力量,並制定文化類人才資源開發培養和引進規劃。
二是制定優惠政策,引進高素質人才。把高層次急需文化人才作為引進重點。各相關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市出臺的優惠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和完善“戶口不轉,關係不變,雙向選擇,能進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動機制。採用聘用、講學、建立實驗室、 工作室等形式,為造詣較深的專家提供來十堰工作的條件。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要納入拔尖人才管理。設立政府人文科研基金,為人文科研和文化產業重點攻關專案研發提供財力支援。真正做到優化機制選人才,產業優勢聚人才,高薪招攬引人才,關心尊重用人才。
三是依託高校培養文化產業人才。整合本地大中專院校教學資源,培養文化營銷、藝術策劃、文化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短缺人才。四是建立激勵機制,獎勵在文化建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