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神農是誰

  神農,即炎帝,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的神農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的神農簡介

  神農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或 赤帝。繼 女媧之後成為天下的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絃瑟,開始蜡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

  據說,他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 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 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 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后,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 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 常羊山建有 炎帝祠、 炎帝陵,海內外 炎黃子孫每年 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相傳其母名 任姒,一日遊 華山,看見一條 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 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 炎帝部落與 黃帝部落合併,組成 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 炎黃子孫」。

  歷史上的神農傳說

  歷史傳說中, 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 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採集、漁獵,因發明農業,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遷徙生活。遷徙路線是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一帶。炎帝部落對中國農業發展有偉大貢獻。炎帝“遍嘗百草”,發現可食用植物並培育成農作物;發明了生產工具,取代刀耕火種,開創了農業文明史。同時,改善飲食結構,瞭解植物的治療作用,開創了中國醫藥史。

  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打獵、捕魚、採摘野果為生,捱餓、受凍、遇險,過著原始遊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這種苦境,心裡極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過上豐衣足食的安安穩穩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種草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嚐盡了無數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終於在南方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穫了幾十擔。從這以後,一傳十,十傳百,天南地北,種穀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耕作技術。

  炎帝種穀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明 崇禎十二年,把炎帝尋禾種禾的地方取名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

  歷史上的神農的事蹟

  一說中央為黃色,黃帝是正稱;南方為赤色,因而炎帝別稱赤帝。但此說有一缺陷,炎帝發祥地應該在北方渭河流域,與黃帝區域差不多,後來才向南發展,不應當在到達南方才號炎帝。

  《帝王世紀》說:“有聖德。以炎德王,故號炎帝。”炎德是什麼?《 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師而火名。” 原來他改造了伏羲計時的方法,發明了以火紀時的火歷,尊奉太陽神,所以尊稱為炎。我認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 火神。

  炎帝又號“ 高辛氏”,“高辛”這一稱號的涵義,過去未有確解。據人解說,“辛”即“薪”的本字,辛在 甲骨文象形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有辛***薪***則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該是火神之別號。

  歷史上的神農的貢獻

  一、制耒耜,種 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 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 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闢市場。據《 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絃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六、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七、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