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名勝古蹟

  奧地利意為“東方的國家”,是歐洲著名的山地國家,主要河流為多瑙河。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奧地利名勝古蹟盤點

  1:維也納多瑙塔

  維也納多瑙塔位於市區北面的多瑙河公園內,於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徑31米。多瑙塔高聳入雲,為維也納市容劃出一條新的空中輪廓線。塔內設有兩部高速電梯,遊人可乘電梯從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電梯終點。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館,頓感冷風撲面,寒氣逼人,但俯首下看卻有人上九天之感。憑窗極目遠眺,遠方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和穿城而過的藍色多瑙河盡收眼底。由於兩個咖啡館環塔而建,其地板構架同塔軸相連,故能以3種速度圍繞高塔轉動,形成別緻的旋轉咖啡廳,咖啡廳每隔39分鐘自轉一週。隨著咖啡廳的轉動,窗外的景色也隨之慢慢移動。遊人可邊品嚐飲品,邊領略維也納繁華的都市風貌和城郊的田園風光。

  2:維也納舍恩布龍宮

  維也納舍恩布龍宮***Schoenblunn Kastle in Vienna***舍恩布龍宮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部,亦稱“美泉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離宮。1694年由瑪利亞·特蕾莎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宮殿佔地2.6萬平方米,稍遜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宮內共有1400個房間,其中44間是以18世紀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修裝的,纖巧華美、優雅別緻。房間內部的飾品和陳設也與建築風格相一致,在琳琅滿目的陶瓷擺設中,尤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彩瓷大盤和描花古瓶最為珍貴。宮內有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設宴的餐廳和華麗的舞廳,奧地利政府仍在那裡舉行舞會或款待各國外交使節。

  3:維也納音樂廳

  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音樂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音樂廳內的大廳“金色大廳” 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緻。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

  最大的也是藝術氣氛最活躍的音樂廳,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協會的“金色大廳”一樣,同為世界音樂界的頂級殿堂。每年從10月到6月的演出年度裡,維也納音樂廳的四個大廳一共要演出700多場音樂會,其中包括維也納莫扎特樂團的演出。國內外觀眾達60萬人次之多。維也納音樂廳建成於1913年,同年10月13日弗蘭茨·約瑟夫皇帝親自出席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首演式。 維也納音樂廳共有1811個座位,並且擁有歐洲最大的管風琴。莫扎特大廳共有704個座位。舒伯特大廳是四個音樂廳中最小的音樂廳,共有328個座位,適合於演奏室內音樂會或大型招待會。新大廳是2000年修整時新建的大廳,由於舞臺可以靈活變化,所以比較適合演奏現代音樂會。

  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音樂廳內部設有一個兩室的收藏館,一間收藏館是供人蔘觀的展覽館,定期都會舉行收藏品的展覽;另外的一間是檔案室,檔案室分兩邊,中間是一長排的桌子。不管是手寫、木刻還是鉛印的歷代音樂書籍和樂譜滿滿當當地放在桌子一邊的書架上,桌子另一邊則是一排鐵箱,音樂大師的手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就裝在裡面,莫扎特的樂稿、舒伯特的手稿都在其中。音樂廳屬於世界上人數最多、歷史最久的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這是一個音樂組織,當年音樂廳落成的首場演出就是由音樂之友的同仁擔任演奏。

  大廳介紹

  世界首席音樂廳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金色大廳”曾令全世界多少

  音樂愛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廳”孕育了維也納愛樂之聲。 說起來,這座大廳也有一百幾十年的歷史了。它落成於1870年,正式的名稱應該叫作音樂協會大廳,由建築大師奧菲爾·漢森設計。大廳內共有1654個座位和大約300個站位,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裡“安營紮寨”。

  “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同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裡絃樂器和木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一年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緻。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億以上。

  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蔘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870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4:薩爾茨堡

  薩爾茨堡又譯作薩爾斯堡,是奧地利共和國薩爾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約15萬***2007年***,是繼維也納、格拉茨和林茨之後的奧地利第四大城市。薩爾茨堡位於奧地利的西部,是阿爾卑斯山脈的門庭,城市的建築風格以巴洛克為主,據史料記載,薩爾茨堡是現今奧地利管轄地域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薩爾茨堡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暫生命中超過一半的歲月是在薩爾茨堡度過的。薩爾茨堡也是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的故鄉,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薩爾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

  薩爾斯堡靠近德國邊境,是偉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故鄉,是奧地利巴洛克古建築勝地。市區面積不大,教堂眾多,非常適合徒步漫遊。美麗的薩爾斯河把薩爾斯堡分成新城、舊城兩部分。一座座各具特色、歷史久遠的尖塔教堂和修道院,綠樹成蔭的園林和千姿百態的噴泉,把薩爾斯堡打扮得格外美麗。這裡還有充滿中古特色的引人遐思的民居、莫扎特誕生地、莫扎特音樂學院、莫扎特廣場和莫扎特紀念銅像等。阿爾卑斯山的秀麗風光與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渾然一體,使薩爾斯堡被譽為全世界美麗的城市之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人類文明保護區

  薩爾茨堡擁有眾多的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和博物館等。薩爾茨堡音樂節自從1920年以來每年夏天舉行,創始人是奧地利詩人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s***,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的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與之相映成趣還有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在1967年創辦的復活節音樂節。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週是薩爾茨堡的莫扎特周,紀以紀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薩爾茨堡的偉大音樂家莫扎特。

  1965年,好萊塢電影《音樂之聲》在薩爾茨堡與其附近的山區拍攝,故事是根據一個薩爾茨堡修女的真實經歷改編的,主人公的原名為瑪麗亞·馮·特拉普,她被派到一個奧地利家庭照料7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瑪麗亞和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家庭合唱團在奧地利巡迴演出,她與特拉普男爵相愛並結婚,二戰爆發後中她們一家經歷千辛萬苦,憑藉著唱歌,逃離了德國納粹佔領下的奧地利。影片獲得了同年10項奧斯卡提名,最後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內的5項,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