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的名勝古蹟

  張家港,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張家港名勝古蹟盤點

  1:桃花澗

  位於香山北麓。清乾隆《江陰縣誌》載:“香山左崗有澗數十丈,夾澗緋桃四植,名桃花澗。”澗從上至下,縱貫青龍崗,全長約800多米。澗水源頭出自山頂泉眼,常年不涸,現為中峰之巔的天然湖泊鹿女湖。

  2:採香徑

  位於香山東南麓,清乾隆《江陰縣誌》載:“由麓而上,曲蹬盤行,攀蘿捫石,足底雲生,相傳吳王嘗遣美人採香其上,曰採香徑。”全徑沿山由東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長約五華里,幾乎橫貫了整個香山。。

  3:聽鬆吟

  位於香山南山坡上,百畝山地上滿坡松林,千株萬株,蔚然成海民國年間,中國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回故鄉省親,也專門遊覽聽鬆吟,而後激發了創作靈感,其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情愫一脈。

  4:聖過潭

  又名舜過潭,傳說古時大禹治水東南途經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覺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劍拓成潭,故名舜過潭。位於香山頂峰中部。潭大體呈圓形,直徑約2米,四周皆由山石圍成,看上去就彷彿是一口大井一般。此潭下有泉眼,所以水甚清澈,常年不涸。潭中長有無屁股螺螄,成為香山一奇。

  5:藏軍洞

  位於香山主峰老虎背之巔的東側,有一石板蓋頂的洞口,約80釐米見方,這就是香山著名古蹟——藏軍洞。據史料記載,香山藏軍洞最早大約建於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稱霸於諸侯,攻越伐楚,大動干戈,出於攻防戰術需要,即在長江之濱的香山、長山一帶挖建了許多藏軍洞。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香山西北坡的藏軍洞發現大量具有春秋戰國時代特徵的幾何紋陶器和紅陶器,證實了這一歷史記載。

  6:梅花堂

  原坐落在小香山竹林深處,初建於宋代。相傳蘇東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陰友人葛氏邀請,曾數度來梅花堂怡情養生,並題書梅花堂匾額。堂後洗硯池,因東坡洗硯而得名。由於緊靠大小香山間的石虎門古戰場,梅花堂一度遭到戰火破壞。明朝末年,愛山成癖的徐應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並在山上廣植梅竹。

  7:南沙十八景

  臨近張家港港口的南沙鄉,由於山多景勝,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之

  說。清聖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後,又相繼增補十景,稱“南沙十八景”。這裡原有梅花堂一座。從香山灣翻山而上,便是“採香徑”。採香徑從香山西北坡起至東南麓止,長約5裡,相傳是春秋吳王夫差偕西施及嬪妃玩樂的地方,建育“採香禪院”作行宮。

  香山,有大香山與小香山之分,在兩山銜接處,陡似峭壁,形成石門。因遠看似一猛虎張口守隘,故有“石虎門”之稱。這裡四面環山,原來兩山接崗不分,後因軍事需要,官府命百姓鑿山開路長達50餘米,形成石門。在香山附近,有長山,鳳凰山、鎮山等山,有藏軍洞***又名洞***。出江陰東門,有鳳凰山最高峰的烽火合,最初建於春秋期間。大香山原名桃花山。藏軍洞、烽火臺、桃花澗等古蹟尚存,被列為張家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鳳凰山

  鳳凰山,古稱河陽山,位於港口、鳳凰、西張三鎮交界處,

  山體由西而東走向,猶如丹鳳展翅,故稱“鳳凰山”。主峰高86米,周4公里,佔地千餘畝。山上有大片松林、竹林,樹木蔥鬱,景色秀麗;山坡闢有成片桃、梨園,出產的水蜜桃汁多鮮甜,頗有盛名。山之南麓有,始建於東吳赤烏年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解放後被拆。山之西南有鷙山,佔地400畝,西北面樹大蔥鬱,果園繁茂,著名鳳凰水蜜桃源出於此。旁鄧家宕的稀有名木紅豆樹,相傳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所種,距今已1500餘年歷史,為江南一絕。2000年5月6日紅豆樹突然開花,10月結得形似雞心、鮮紅顏色的果實百粒,與上次開花之日相距30餘年。舊志中載:“蓋以大江東下,山勢西來,鳳凰實導諸山以赴於虞者也。”鳳凰山迤麗多姿,風光佳麗,名勝古蹟眾多。曾有內外八景之說。“內八景”有三潭、四井、古檜、空楊、秀峰、醴泉、丞相墓、狀元讀書檯;“外八景”有湖下書聲、坊基酒肆、港口漁歌、柴場牧唱、桑岸啼鳴、蓮塘游魚、松林落照、精舍飄幡。幾經滄桑變遷,“內外八景”中絕大部分景點早已湮滅,唯秀峰、醴泉、狀元讀書檯尚存。2013年5月被評為國家4A景點。

  9:香山旅遊風景區

  香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北靠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和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的張楊路,與長江邊的長山、巫山相對,南傍東橫河,與稷山相望。東距張家港市區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佔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1 36.6米。

  猜你感興趣:

1.張家港香山遊記作文

2.江蘇地名謎語

3.各地名勝古蹟的經典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