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名勝古蹟灌雲

  灌雲縣歷史悠久,素有“東海福地、北方水鄉”和“東贏勝境,少昊古國”之稱,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家鄉灌雲的名勝古蹟及旅遊景點,歡迎大家閱讀!

  :麋鹿崖巖畫

  古時孤立於天涯海角的大伊山,處於偏僻之隅,又有神山之說,是塵世間失意人尋求庇廕和隱居的理想之處。應該說,巖畫作者劉長世便是其中一位,他若無一定的知識水平和相應的身份以及時代背景、生活環境,何來如此一舉呢?用以物喻意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且勒於岩石上,寄冀於後代,這是平常人所想不到的。

  巖畫上落款,應該有三個人具名,但因岩石年久分化,字跡模糊,難以辯認。排在劉長世前三個方框內某某人,其身份應比劉長世要高些;後三個方框內某某人,必定是石匠的名字,中間應是一個“和”字。落款全文應是“皇慶二年,正月二十二,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拆,某某人,劉長世和一個石匠某某人,打石一行弟兄四人。”

  其中一個“拆”字,即鏨石拆示之意。

  :大伊山石棺墓

  位於連雲港市灌雲縣伊山鄉任莊村大伊山東麓,遺址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總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石棺墓。經1985年、1986年兩次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石棺墓61座。嶽石文化和西周時期灰坑各一處、漢代墓葬10座。石棺墓全部採用大伊山上自然石板鑲砌而成。其0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70餘件。大伊山石棺墓中還有兩大發現引人注目,一是在61座墓葬中,有27座發現用主要食器的陶缽覆蓋在死者頭部,缽底部敲打出一個小洞。二是六件陶缽的底部發現有刻劃符號。有專家說,這些刻劃符號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字萌芽。

  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組組長黃景略,原故宮博物館院長、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笑梅等考察後認為,大伊山石棺墓晚於北辛文化,早於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是中國最早的石棺墓;由於它處於南北文化交匯區,因而既具有黃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特徵,又具有長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特點,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屬青蓮崗文化型別,1996年11月,大伊山石棺墓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灌雲的必去旅遊景點:大伊山

  大伊山,當地又流傳說為大夷山,為為東夷九族中大夷即大昊太昊族團的所在地***且當地方言發音更接近大夷山***,大伊山是國家4A級景區,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屬泰山支脈,誕生於太古代,距今已有20億年的歷史。她由12座山峰組成,最高峰226.7米。大伊山位於灌雲縣城,距連雲港市區約30公里,周圍有寧連高速、連鹽高速、204國道、324省道。她佔地5平方公里,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

  大伊山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屬泰山支脈,誕生於太古代,距今已有20億年的歷史,因商朝宰相伊尹在此隱居而得名。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點。

  一、石棺。在大伊山東麓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群,這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儲存最為完好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遺址。

  二、石佛寺。大伊山曾有“雲臺和尚伊山廟,僧道寺觀勝蘇州”之譽,歷來是尋仙求道的洞天福地,曾被譽為“淮北第一神山”、“蘇北第一叢林”。古剎石佛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歇山重簷式建築。

  三、石刻。大伊山岩畫從藝術手法和畫面所蘊藏的內涵上講,均為全國同類巖畫中所少有。其中有元代梅鹿石巖畫、海船石巖畫、美女石巖畫,以及被稱為神祕的東方天書的星相石。

  灌雲的必去旅遊景點:白鴿澗

  大伊山有許多古老的巖洞和幽深的澗溝,蘊藏著美麗的故事和傳說,引人入勝而感到驚奇,成為歷代文人寫作的素材。其中有一處叫“白鴿澗”的古蹟,它的來歷,廣為民間流傳。其內容是一個“異類相親”的故事,使人感到很有興趣,成為佳話,一直經久不衰的流傳下來。

  白鴿澗位於大伊山西峰。據清代史書《朐陽紀略》記載:“大伊山中峰由南而北,西望如屏,白鴿澗在萬丈崖頭,峭壁難登。”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奇特景點,當地居民又稱老鴿澗。其實與鴿子毫無關係。今人侍述明先生經過多次考察,他在“大伊山”一文中寫道:“遠古時這兒海鷗雲集,蔽天遮日。因這兒山勢陡峭,偏僻荒涼,整面山坡從古至今無人居住,且草木繁茂,蟲食豐富,鷗鳥便於棲息,古人稱海鷗為鴿,故名”因為海鷗體羽為灰、白色,所以史書記載為白鴿澗,與傳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白鴿澗並不深闊,但攀登較困難,險象叢生。有人說,“要登白鴿澗,不能回頭看”,因為這裡懸崖絕壁,向上攀登時再往下看,會心慌腿軟。最好兩三個人,結伴同遊為宜。

  灌雲的必去旅遊景點:茯苓泉

  素稱江北第一泉的茯苓古泉,位於大伊山最高峰東麓,古佛寺山門外的一塊三面環山,一面朝陽的山間臺地上。

  這裡的風光,非常優美。一條清溪,曲曲彎彎從山裡老龍澗***與山南老龍澗同名***延伸而來。不時地有幾片花瓣或柳葉,隨著流水在古泉旁繞一下,然後向東漂去。清人乾降年間兵部尚書楊錫紱,來此遊覽後,曾有詩讚曰:“一徑伊山後,天高四野平,草痕延燒色,冰腹靜澌聲。”其意是這裡風景秀麗,遊人到此,頓覺心曠神怡。四野平靜,夕照草坪。春風解凍,已聽到冰層下潺潺流水聲。如此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沿著溪邊小路,行數十步,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泉,呈現在眼前。周圍有百餘米花牆,將古泉圈了起來,形成一座庭院。古泉在其中央,是條石砌成,上下垂直二十餘米,直徑約兩米,上有井蓋。古泉正面,有一巨碑,上有碑文記載,名曰茯苓古泉。整個建築,別緻典雅。史書記載,它已有千年歷史,為北宋皇佑二年古佛寺開山僧,主持王香公,為了解決乾旱吃水困難,花了三年時間,掘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