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散文精選
親情是一件溫暖的外套,是外套一抖行將脫落的鈕釦;親情是一張珍藏的唱片,是唱片上的一首老歌;今天我們來看一下。
:感動的瞬間
自打記事起,記憶中就少有母親的笑容,因為忙,因為煩,因為累或各種的原因,母親總是先抱起我,再接給奶奶抱著,母愛的溫度,便也只能在那一瞬間的抱起中感受,卻轉瞬即逝。年幼的我常常會趴在奶奶的背上想,母親她,大概是不會笑的吧。
終於在我六歲那年,我忍不住了,因為我大了,母親也不再抱我,於是,連那瞬間的溫暖與美好,我也不再擁有。六七歲的孩子,誰不需要,誰不渴望得到母親的疼愛?可是想想母親,為何要吝嗇到連一個微笑都不能給予我?一個念頭開始滋生,哦,母親,大概是不愛我的吧?
再一次的被母親輕輕推開,她捋了捋臉龐滑下的頭髮,眼睛一刻不離案座,沒有一絲笑容的冰冷臉龐,也不看我地說,媽媽在忙,先走開好嗎?我的眼睛裡一下溢滿淚水,媽媽沒看見——如果看見了,會在意嗎?我說,好,我走開,我會遠遠地走開。說完便轉身朝屋外跑去。我只記得哭,只記得眼淚迷濛了雙眼也沒來得及擦,只記得我被石子兒絆了一腳,緊接著,沒容我爬起來躲避,一輛車便衝向了我。
再睜開眼時,頭頂是慘白的天花板,四周同是白的牆壁,我辨認了下,縣醫院吧,剛想直起身,便發現,左手是被壓著的,一瞧,媽媽正緊抓著我的手,好像一鬆手我就會離他而去似的,頭枕在床沿,頭髮散亂著,沒有了往日的神采奕奕與精明幹練。
或許是我驚動了她,只見她猛地抬起頭,眼睛瞪得大大的,腦門上的皺紋像刀刻一樣,分明地顯著,嘴微張,喉嚨動了動,想說什麼卻又住了嘴,就這麼定定地看著我,我也看著她。
許久,她咧開了嘴。
我驚異地看見了媽媽的笑容,乾裂的嘴脣所綻放的笑容,顯得虛弱,卻足以使我著迷,足以使我倍感溫暖,足以使我忘記一切的不快和委屈,足以使我感動的淚眼迷糊。只有一瞬間,卻值得我記憶地持久到永恆。
我想,今生今世,再不會有哪個瞬間,哪個畫面,能讓我這樣的感動,這樣無顧慮地淚流滿面,這樣令我記憶到化瞬間為永恆。
:愛的無知,你會走向何處
我們期冀孩子平安健康,切盼孩子如蘭似玉,渴望孩子功成名就,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大亨富翁,這是為父為母的標尺和準則.
我們漫無邊際的人力投資,智力開發,意欲孩子享有最理想的生活,據守最理想的成長空間,擁有最理想的生存環境,浩浩蕩蕩的年輕父母大軍,傾力打造著不受一頂點委屈的模擬真空和仙境.
從寶寶呱呱墜入紅塵那刻起,就呵護有加,執著萬分,溺愛超限,含在嘴裡怕融化,放在眼裡怕磨損,千方百計以寶寶為中心,不惜力地關注,不惜力地養育。寶寶的哭聲是衝鋒號,是指揮棒,是控制閥;寶寶的要求是命令,是聖旨,是最高指示。唯寶寶是從,唯寶寶是命,殊不知寶寶長大後,因了先前生活的無約束、無恆定、無守信,過份的滿足欲,滋生出目中無人,自私任性;殊不知長大後,寶寶只接受索取,不懂得給予而唯我獨尊;更不知寶寶長大後,缺乏人性化、社會化的責任心、義務感。
孩子做獨生,吃獨食,享特殊。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三路大軍傾巢出動,整整一個團隊的陣勢,諾大的愛潮洶湧而來,於是乎,孩子被淹沒在愛的汪洋大海之中。
我們團結一致向子看,陪他,嬌他,捧他,護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愛如飛流直下,飛珠賤玉,纏繞著孩子轉來轉去,孩子是恆星,我們是衛星;孩子是太陽,我們是地球;孩子是小皇帝,我們是大太監,一天到晚孩子不得安靜,大人沒了消停;孩子不得安寧,大人沒了平衡。害怕孩子哭鬧,遷就孩子無理的哭鬧,妥協孩子的無理要求。頓輒祈求央告,百般乞討,孩子有點小疾,大驚小怪,驚惶失措,如驚弓之鳥,似無頭蒼蠅。加之,奶奶爺爺、姥姥姥爺橫刀立馬,左右護駕,孩子有了“保護傘”,“避難所”,更是乾柴烈火,火上澆油,父母默許無對策,到後來,孩子變成了蠻不講理的小霸主、“人來瘋”,注意力不集中,自感不凡,高人一籌,欺人一碼,自私自利潛入幼小的心靈,沒有了同情心,沒有了關心他人的善舉。而我們的父母卻不曉得這是迷失的愛路,不曉的這是急功近利的下策,不曉得這與施教本意相距十萬八千里,不曉得這是對稚嫩生命的褻瀆,不曉的這是對原生態天真、爛熳、純善人格的無意踐踏,不曉得這是對孩子健康心智無知的肆虐,不曉得這是病態扭曲的導引。
從幼兒園起,父母就給孩子報了一大堆拔苗助長的啟智班、興趣班。因為社會群體的父母互相樊比,決計競爭,學外語,習畫畫,練書法,彈琴導舞攻武術。雙休不休,滿滿的周安排,夜複習,見縫插針,不留空缺,剝奪了屬於孩子的整個空間.父母還錚錚有辭:愛孩子非如此不可,否則落後別人,虧了孩子將來的前程似錦。
小學到中學,一路走來,父母逐漸進入盲人摸象的迷茫階段,扮演起了監督員和保鏢的角色,經常地想要糾正孩子嬰幼兒形成的自制力差,專注力差的弊端,拿自已的孩子與別人的類比,想讓孩子“努力”,想讓孩子“加油”,想讓孩子產生一絲危機感,以相反的資訊比照,企圖說服孩子就教。這一來,平日裡與孩子溝通少了,批評多了;期望值高了,父母的情緒低了。家庭教育的情境,開始上演著<紅樓夢>的傳統劇情,賈政笞撻,王夫人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先勒死我-----”本能的庇護,本能的尋找庇護,如唱對臺戲一樣,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父母不統一,爺爺奶奶和父母不統一。無數次,無數個不統一,常常是屢見不鮮,一家子互相埋怨,互相推諉,互相爭持,一揚一抑,一鬆一緊,孩子的劣性自然漫無邊際的瘋長開來。
節奏激烈的現代生活,左右著年輕父母,生計、生存擠壓著年輕父母,父母煩憂忙碌的身心,凸顯出情緒的搖搖擺擺。有時溺愛如命,在時心情糟糕而不管不顧,有時借孩子發洩心中的不快,時緊時鬆的無意識心態,直接作用於孩子,日積月累,孩子的情緒備受感染,屢遭影響,孩子自覺不自覺的飄飄忽忽,猶疑不定,重則閱世非此及彼,非黑即白。久之,導致孩子人格染有缺陷,甚而至於走上歧路,步入極端。而此時,父母進入百思不解的尷尬境地,自然無法避免得出現不定時的父咆母哮,不定時的冷漠無奈。痛惜孩子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就已經錯得一塌糊塗了。
幼時,我們把孩子當作炫耀的私有財產,上學後,又試圖將其塑造成父母心中設計出的模式、勾畫出的形象,導演成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種子,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不該做這,不該做那,不該做家務。於是,孩子遠離了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缺少了笑聲和童趣,剝奪了兒童應享的自由,應有的天真爛漫。我們總是彰顯這樣的說教,“你為啥不象人家的孩子那樣”,“你怎麼一點也不懂事”,“你簡直笨到家了”,“人家孩子比你聰明”,“媽媽求你了”,“老老實實去做,不然會揍死你”,“你***,想去哪就去哪”等等,等等!恍惚間好象將幼兒時的耐心、愛言、善行都拋入九霄雲外了。諸如對比、刺激、批評、傷害統統出籠了,因此,孩子孽生了本能的敵對和叛逆,幼小的心靈裡注入多餘感、威協感、乞求感、計窮感。使之孤獨光顧,無足輕重,蔑視父母,誘發自卑,繼續朝向某種行為一路走到黑.
面對曾經“可愛的寶貝”,父母常懷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以致委屈泣下。傷感、嘆息後,又退一步乞求,以“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祖俗,企圖打動孩子失血的心,殊不知“縱容”、“溺愛”種下的苦果,慣性使然,收效甚微,悔之晚矣!
幼教,家庭與學校應遵循自然之道,全方位開發啟智,因今日經濟上的成功幾乎成為判斷子女的價值標準。特權與不公現象時刻衝撞著年輕父母的視聽,獨子現狀,家長在生活上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捨得脫皮掉肉,捨得萬貫家資,要孩子傾力事業,名揚天下,大吉大富。否則,那便是失敗的人生,遺憾的人生。用純經濟的思維教子,折射出中國市場經濟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與厚德本源育人的大相徑庭,中國式家庭教育是癌變的,悉被功利的魔幻所玷汙,所霸佔。它所產生的影響,已不在社會群體表層,而是深入到內臟骨髓,它所遺留下的後遺症,在未來的代代傳承中,中國這一主流人群會走向何處,似乎是難以預測的一道坎.
不可思議的未來,彷彿夢囈似的,可自已的寶貝就近在眼前,就那麼真切,真實到根本不相信那個可愛的小寶貝,多年以來一直苦苦經營的希望之夢,難道命中註定遭劫,恨命運作弄人,恨命運不公允,恨命運如此多舛。曾經的憧憬,當下的寶貝,變成了現實的笑柄,變成了針和刺,變成了相反的逆子.愛得深,傷得也痛;愛的切,傷得也徹;愛的無知,傷得也糊里糊塗.只能默默的飲下這喪失靈長理智的動物性的愛,動物性的愛是衝動的,不理性的,它勢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又象似山洪暴發一去不復返.我們遺憾,原來所向往、所追求的高境界是虛無縹緲的,是缺失指南的.
愛的無知__溺愛,得到的是苦澀的果實,遭際的是冷酷的現實,體驗的是僵硬的倫理,承受的是沉痛的傷害.這杯苦酒的釀就,只能讓我們的父母來品嚐、暢飲了。
:人生在世,孝字當先
今天回老家看望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感觸頗深,感慨萬千。在中國,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世世代代傳承不息,可是,仍有許多人把這種美德拋在腦後,仍然在做著一些讓人痛心的事,仍然讓這份美德悄悄從自己身邊流逝,自古就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詞句,可是又有幾人真正仔細理解與體會過這其中的含義呢?特別是那些不孝之人,你們有沒有想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果沒有父母,能有你的今天嗎?如果沒有父母,你能夠長大成人,讀書識字,認識社會,成家立業嗎?你們想過嗎?
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老去,都會像自己的父母現在這樣,生老病死,你在對老人不管不問時,是否想過有一天你自己的子女也像自己這樣對待你呢?你現在的一言一行都會是他們學習的榜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話一點不假。細想一下,當你現在做的不孝之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是何其心痛?何其難過?你想過嗎?在這兒,我不想對這些不孝之人說太多的廢話,我只是想對在看我文字的人說說我的想法與看法。
現在在我們中國,慢慢流傳出來了父親節母親節這些節日,雖然這很好,但是,百善孝為先,父母哺育我們成人,付出了常人無法比擬的愛,受盡了千辛萬苦,這種恩情比海深,怎能是一個母親節、父親節送給父母禮物所能取代的。我這裡所說的不是節日不能給父母禮物,節日裡略表謝意是應該的。但現實中許多人行孝都只是形式,這樣就讓我們意識到關心和孝敬父母不是一兩個節日就能體現的,不是讓父母吃頓“感恩餐”就解決的,也不是送一些禮物就能代勞的。孝應在心,孝應在行,孝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父母為了兒女操勞了一生,我們應該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孝體現在平時,讓孝體現在每時每刻。行孝不僅僅是物質上給予父母,在精神上應該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平時多回家看看,忙碌的時候給父母打個電話問候一聲,一句慰心的問候,一份真切的情意,父母就很滿足了。他們不在乎我們物質上孝敬的多少,只要讓父母的心靈得到一種慰籍,就是最大的孝。對待父母不要老說“等我有錢了怎麼樣孝敬您,等我有時間了去看您”,父母不會在原地等我們,他們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等我們,他們等不起我們呀!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到,老人在精神上的寂寞是任何物質不能取代的,所以就不要在讓老人等我們了。你往往對老人付出一分的愛,老人回報你的是十分的愛。時常與父母見上一面,說上一句話,時常想著父母,時常聯絡父母,在父母心中就是大的安慰與孝順,他們的要求真的不高。善待我們的父母,孝敬我們的爹孃吧。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聽著父母那無私的聲音學會了叫第一聲:爸爸,媽媽。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讓我用愛去排名的話,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父母;而且更要趁年輕時,多孝敬他們。
有一首歌是【常回家看看】我想有好多人都聽過,甚至都會唱,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總操心只奔個平平安安。
多麼樸實的話語,多麼真摯的情感,這就是我們的父母真實的想法,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最簡單的思想,我想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現在的年輕人,父母這一輩子真的不容易,好好愛自己的父母,好好孝敬他們好嗎?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朋友們,仔細體會一下這其中的含義吧。人都會有老的一天,但不到老誰都不會知道老人心裡想些什麼,老人心裡有什麼需求。但我想我們能做的盡力去做,給他們買件喜歡的衣服,買些可口的食品,耐心地聽他們絮絮叨叨地告訴你一些“新聞”,儘管你對此絲毫沒有興趣。把生活中,工作上的事跟他們說說,儘管他們可能並不能體會你的艱辛,這樣,才不會在老人離開我們的時候,留下遺憾或者懊悔。
他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