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陵墓

  是哪個?小編給大家講下最大的地下陵墓吧!

  簡介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1]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地理環境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驪山是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的地壘,海拔1000米左右,斷層錯落,山巒與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並由此發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鬱,谷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於正中。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後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定陵園的理想之地。[5-6]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歷史沿革

  營建歷史擇址出於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定陵寢,特別是帝王陵。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但陵園卻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之所以這樣做,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秦始皇陵酈道元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7]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為明確:“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長在西、卑幼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所以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5] 另有學者研究認為,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闢新園的做法,是其一墓獨尊思想的反映。贏政完成統一大業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衝”之地,恰恰處於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當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臺塬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是一處極為理想的墓地。[6] 營建人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營建過程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設想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初期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中期階段。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 最後階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這一階段主要是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在這一階段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秦帝國危在旦夕時。此時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二世當即准奏,命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起義軍,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局結構編輯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千米。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眾多。

  仿建咸陽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陵園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佈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以封土為核心,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城垣四面設定高大的門闕,形制為三出闕的屬天子之禮,是帝國頒佈政教法令的地方。巨集偉壯觀的門闕和寢殿建築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構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態,而這種形態,顯然模仿的是秦都咸陽的宮殿和都城格局。構造特點整個陵園可分為四個層次,即地下宮城***地宮***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為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陵園的核心是地宮。秦陵地宮位於內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的“宮城”。其次是內城。內城是秦陵園的重點建設區,內城垣內的地面地下設施最多,尤其是內城的南半部較為密集。內城北半部的西區是便殿附屬建築區,東區是後宮人員的陪葬墓區。

這種佈局清晰地說明:內城南部為重點區,北部為附屬區。而南北兩部設施的內涵,均屬於宮廷的範圍。再次是外城,即內外城垣之間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區的地面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南、北兩區目前尚未發現遺蹟、遺物。這種佈局說明外廓城的西區是重點區,其內涵為象徵京城內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與內城相比,顯然居於附屬地位。最後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區。有三處修陵人員的墓地、磚瓦窯址和打石場等,北邊發現有陵園督造人員的官署及酈邑建築遺址,屬於最次級邊緣的地位。 陵區佈局整個陵園由南北兩個狹長的長方形城垣構成。內城中部發現一道東西向夾牆,正好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是整個陵園的核心。陵園的地面建築集中在封土北側,陵園的陪葬坑都分佈在封冢的東西兩側。形成了以地宮和封冢為中心,佈局合理,形制規範的帝王陵園。 秦始皇陵園的總體佈局與其它國君陵園相比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佈局上體現了一冢獨尊的特點。過去發現的魏國國君陵園,其中並列著3座大墓,中山國王陵園內也排列著5座大墓,秦始皇陵園內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充分顯示了一冢獨尊的特點。而其它國君陵園的佈局則顯示了以國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點。這一區別正是秦國尊君卑臣的傳統思想在陵寢佈局上的反映。 二、封冢位置也有別於其它國君陵園。其它國君陵園大多是將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園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於內城南半部。有學者認為這是按照“以西為上”的禮制安排的。從陵園總體佈局來看,始皇陵封冢並不在西半部。封家圍起於陵園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家"樹草木以象山"的設計思想決定的。三、陵室嚴密的防盜系統。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有防盜機關,其中暗弩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中設有暗弩,當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 。與暗弩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等。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水銀蒸發的氣體中含劇毒,無孔不入防不勝防。[墓穴結構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蹟看,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提到了中羨門、外羨門,應該也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秦始皇陵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佈局。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卻採取了坐西向東的格局。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如何漢文在《贏秦人起源於東方和西遷徙情況初探》所論,秦人是上古時代在齊魯淮海一帶的氏族部落,發祥地在今山東境內的萊蕪泰山附近一帶 。他們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因而採用面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如呂振羽主張秦與周原屬同一氏族,是由夏族發展而來的 。秦人採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無論“東方說”還是“西方說”,有一點是不變的,即秦朝歷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採取了坐西向東的葬式。

  主要建築

  城垣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內城呈矩形,周長3840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內城裡即為封土所在。外城呈矩形,周長6210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1974年7月,在陵園外城東門附近初步調查了門闕遺址,出土門礎石和石條等建築遺物。8月份對內城的系統勘探,訂正了1962年調查時認為內城是方形的認識,經實測內城形狀是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

  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漢書·楚元王列傳》載:“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

  秦始皇陵園遺址平面圖漢承秦制,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釐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封土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另一資料:封土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可是經過兩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很多,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

  地宮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介紹,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探測,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規模巨集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宮牆2003年11月29日,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在北京召開,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佈,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釐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稱為“秦陵式”。

  宮殿群

  城門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巨集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的內城西北部勘探發現了一處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築群,猶如紫禁城,總體上南北長690米左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達17萬平方米,為北京紫禁城1/4。這處規模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雖然僅僅保留下了牆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對研究人類古代皇宮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值影響編輯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世界第八個奇蹟

  世界遺產證書和秦始皇帝像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蹟,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發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蹟,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1] 建築影響東漢蔡邕《獨斷》記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漢因而不改”,稍後的應劭也有相同的說法,帝王陵園專門設寢當始於秦始皇。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都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兵馬俑坑為了體現至高無上的皇家威嚴和權威,同時也為了讓自己在死後也如同活著時一樣處理政務和飲食起居,始皇帝打破了秦之前人們祭祀先王不在墓地進行的傳統,從自己開始,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將“寢”從原來的宗廟裡分割出來,建到了陵墓的邊測,即活著的時候有“朝”***又稱廟***,死後也要設“朝”,活著的時候有“寢”,死後也要有“寢”。這種新制度有效地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帝王陵寢制度。藝術影響秦始皇陵兵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以整體形象排列在將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裡,氣勢磅礴,體現出秦人駕馭巨集大藝術題材、追求整體氣韻和藝術創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則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表現出作者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成就。作品寫實主義的風格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一個高超的古代藝術範本,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關於秦代的極富價值的歷史記錄。科技影響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形象地展現了秦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1、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展現的秦代冶金和金屬加工技術比以往的估計要高出很多,其中青銅防鏽技術的大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在當時已是一種很成熟的技術,秦俑出土的絕大多數兵器表面都塗有這種保護層。這種絕技從漢代以後就失傳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千多年後的1937年,現代鍍鉻技術才在德國產生。在這項技術上,中國領先世界兩千多年。

  秦劍、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確印證了秦簡中關於“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是一種標準化概念,秦人在標準化實踐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種標準化既是秦人管理藝術發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標誌。秦人加工的青銅弩機器件精密、形體標準,相同規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換。許多特殊的加工工藝,如青銅鈹脊上的紋飾生成,纖如毫髮的金屬小孔鑽刻技藝,也都令人歎為觀止,一些工藝至今還是不解之謎。由於古代統治者們有重政治、重倫理、崇人事而輕科技的傾向,史書關於科技的記載往往簡略殘缺,正因為如此,秦俑考古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就更加重要。軍事影響俑坑數千兵馬俑所展示的軍事內容無疑是軍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資料之一,許多資料使人們對古代軍事領域的認識更進一步。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譬如,關於當時的兵種構成、組合搭配和結陣形式,兵器、兵器配置形式以及甲具防護裝備,軍伍組織結構和指揮系統,甚至軍伍士卒的來源等,都有珍貴的資料價值。二號坑弩兵的單獨結陣,騎兵、輕車兵的編隊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詳的重要資料,以之對照《孫臏兵法》中關於車、步、騎配合原則的論述,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古代軍事著述中關於兵器配置中長短相雜、相救的原則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觀表現,同樣有其軍事科學上的研究價值,所以有人將秦俑三坑稱為一座內容豐厚的秦代軍事博物館。歷史影響

  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多而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即使是秦俑的身高、體魄、服飾髮髻、刻記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產工具和勞作痕跡,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反映出秦興亡的歷史真諦。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豐富,是秦代物質成就的直接見證。讓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秦朝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歷史課題,如關於帝王權力的重新認識、秦代文化的特質、秦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