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歷史故事介紹

  中國近代是一部屈辱史,但也有很多英雄人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清末,中華民族危難深重,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競相瓜分中國。滿清政府猶如一個病入膏肓的老者,已無一絲生氣。就像魯迅所講:“新派搖頭,舊派也嘆氣。”

  此時在廣東出現了兩種主張變革社會的力量:一是由孫中山領導,主張從下層社會著手;一是由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主張從上層社會著手。

  梁啟超《三十自述》記述了自己成長的歷史,特別講到拜康有為為師對自己的影響。他說,自己自幼好讀書,祖父讓他讀《史記》、《綱鑑易知錄》。其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常訓之曰:“汝自視乃如常兒乎?”他發憤讀書,考取了秀才、舉人。但他並不以此自滿,得知康有為在廣東省城長興裡之萬木草堂講學,便去聽講求教。而當時康有為還只是一名秀才。舉人向秀才學習,這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梁啟超這樣記述自己當時的心情:“餘以少年科第,且於時流所推重之訓詁詞章學頗有所知,輒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

  康有為對於舊學的批判,彷彿當頭棒喝,使他深刻地審視、剖析自己的弱點,在經世致用的路徑上有了新的追求和方向。他積極參加康有為組織的“公車上書”變法請願活動,是康有為所設立的“強學會”中的積極分子。應該說,這一時期樑是康弟子中最有力的人物,也最為康有為所器重。

  其時,黃遵憲、汪康年、麥孟華、徐勤等在上海建立《時務報》,梁啟超擔任主筆。《時務報》每期刊印兩千至四千份,以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為主旨,刊登京城及外省新聞以及英、日、法報紙、雜誌的譯文,特別側重選譯有關中國局勢的文章,吸引讀者警惕列強瓜分中國的威脅。該刊也刊登康有為、梁啟超、麥孟華、汪康年等人呼籲實行變法的文章,介紹君主立憲政體的原則,呼籲在清帝國的國家機構中實行民主化改革,吸收民族資產階級、地主等代表人士參加管理。更有許多文章提出:在十年之內恢復已喪失的主權和領土,取消領事裁判權,使中國成為獨立的國家等。雖然康、樑所鼓吹的維新變法目的是實行君主立憲,但其言論則遠遠超出了君主立憲的範圍。

  梁啟超聲名鵲起。康、樑並稱,起於此時。

  梁啟超思想內涵的進一步豐富,除了康有為的影響,還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的影響;一是他曾任西方傳教士李提摩太的祕書,進而對西方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時,維新變法已成時尚。湖南因譚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倡導,得到巡撫陳寶箴父子及署理臬司黃遵憲、學使徐仁鑄的同心協力,倡立了南學會、時務學堂和《湘學報》。根據《東華續錄》記載,時務學堂“延聘學兼中西品端識卓之舉人梁啟超、候選州判李維格為中學、西學總教習”。他們譯書、撰文,激勵士民愛國之心,培育許多實用之才。自立軍領袖唐才常、林圭等庚子六君子及著名愛國將領蔡鍔等都是梁啟超的學生。譚嗣同在自己的文章裡經常稱讚湖南人,說他們不依賴外國人,自己創辦現代化學校,組織各種學會、社團、開礦,維新運動生氣勃勃。

  篇二

  1828年,容閎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南屏村與澳門相距不到4英里。澳門是西方人最早在中國辦學的地方。由於家境貧困,容閎的父母託人將7歲的容閎送到西方人辦的學校裡寄讀。18歲那年,教會學校的布朗校長因身體原因要回美國,臨行前他將班上的3個學生帶走,其中之一就是容閎。

  讀完中學後,容閎想在美國讀大學,經費卻一直沒著落。他的資助學校提出,如果容閎願意簽字立據,保證畢業後回中國當傳教士,可以給予獎學金。容閎的願望卻是學成之後要"利用一切機會為中國謀福利",認為簽署這樣的"志願書","不利於促進實施我造福中國的計劃",因而毅然拒絕這項助學金。1850年夏,容閎在布朗校長的幫助下聯絡到了一個慈善組織,在這個組織的資助下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在耶魯大學,容閎每天都刻苦用功,雖然預修不充分,但他學習刻苦,英文論說連續獲得第一名,因此受到了"異常器重",即使校外人也常"青眼相向".為了解決經費問題,容閎在校謀求職業,為同學們辦過伙食。

  後來,他又獲得耶魯大學兄弟會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得以半工半讀,完成了4年學業。由於當時留學的中國人少之又少,他畢業的時候,很多人蔘加畢業典禮就是為了看一看這位優秀的中國畢業生。

  篇三

  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字湯生。1857年7月18日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早年,他祖輩由中國福建遷居南洋,積累下豐厚的財產和聲望。他的父親辜紫雲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自幼讓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國的炮艦1840年就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到了英國,在布朗的指導下,辜鴻銘從西方最經典的文學名著入手,以最樸拙的死記硬背辦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並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後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後,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看過的人還:

1.中國近代史歷史小故事

2.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

3.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4.中國古代故事

5.感動中國的抗日戰爭故事7個

6.地道戰的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