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地震

  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研究領域或層次,分門別類地研究各個領域或層次的物質的形態、結構、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形成各科的系統知識,以此構成整個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

  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以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構成其理論體系。自然科學的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客觀真理性;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但不同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意識形式。它所反映的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客觀真理,具有超民族性、超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在階級社會中,由誰來研究、掌握、運用自然科學,往往帶上階級的烙印。自然科學不是社會上層建築,而是生產力,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和技術發明等途徑可轉入生產力的三個要素,併入生產過程,成為直接的生產力;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學的因素在生產力中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第一生產力”;自然科學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導致社會革命,成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人類的科學活動源於生產實踐,自然科學的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同時受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自然科學內部矛盾運動的制約。

  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對地震發生的原因,常常藉助於神靈的力量來解釋。在我國,民間普遍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他們說地底下住著一條大鰲魚,時間長了,大鰲魚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鰲魚一翻身,大地便會顫動起來。用現代人的眼光分析這種傳說,簡直是荒誕不徑。但持這種說法的國家,並不只有中國。

  例如,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海神普舍頓就是地震的神。南美還流傳著支撐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動,引起地震的說法。古代日本認為,日本島下面住著大鯰魚,一旦鯰魚不高興了,只要將尾巴一掃,於是日本就要發生一次地震。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關於地下住著動物在作怪的傳說。

  隨著科學的進步,現在誰也不會相信這類迷信的說法了。

  其實,地震就是地動,是地球表面的振動。 引起地球表面振動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開炮、機械振動等;同樣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們可以把地震劃分為五類:

  1. 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層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岩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錯動,岩層破裂或錯動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地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

  3. 水庫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放水引起庫區發生地震。

  4.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於核爆炸、開炮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