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戒疤是怎麼來的
戒疤指佛教徒為求受清淨戒體而燃香於身上所遺留的疤痕。燒戒疤的習俗,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那麼?
戒疤來歷
《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說:“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說:“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又《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從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說明了原來燒身有二重意義:一、是用以表伸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至於燃燒的位置,則不侷限於頭頂,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戒疤起源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惠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另說中國和尚燒戒始於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他曾三次捨身佛寺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廟贖回。當時,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在臉面刺字的一種刑法***為範本,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此即中國佛教徒燒戒的開始。後來,燒戒被認為是入佛門苦修的開始,逐漸適用於所有的和尚,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
延伸閱讀
一本佛教書籍中,對戒疤的起源有另外一種解釋,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似乎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宋末,蒙古軍隊一路南征,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徵服勞役,但是蒙古軍隊對出家的僧人卻從不為難,蓋因當時蒙古上層推崇佛教。因此漢地青壯年紛紛剃髮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軍隊無法分辨真偽,因此蒙古統治者以燒戒疤來區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燒了戒疤以後是不允許還俗的。因為燒戒疤要忍受劇烈的疼痛,而且日後無法還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棄假出家這種方式。從元朝以後,一直到中國佛教協會廢止燒戒疤止,戒疤稱為了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無論戒疤的起源如何,燒戒疤都不是佛教制度,只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
有一種說法,說燒戒疤是起自於捨身供養的佛家思想,也被視為斷除我執。舊時出家人受戒時,所燃香疤之數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在家眾多於受菩薩戒日的前腋、燒戒疤於手腕;出家眾的戒疤多燒於頭頂,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
佛門除了剃度***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儀式外,還有“清心”儀式。即入寺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優秀者,老和尚會用線香為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名為“樂福”。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寺裡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則有八、九乃至十二個戒疤。
戒疤,作為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出家人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斷絕塵緣、皈依佛門的勇氣,是值得我們歎服的。今天的人們,如果看見過於年輕的身著僧服的人,恐怕要多留幾個心眼了,前面講過,燒戒疤的制度在1983年就已經全面廢止了。
- 和尚的戒疤是怎麼來的
- 行政單位出納的基本崗位職責
- 家常燉雞湯的美味做法
- 寫字樓商鋪租賃合同模板
- 野外拓展訓練心得範文
- 葫蘆絲的選購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 英雄聯盟卡牌大師的出裝是什麼
- 關於傷心絕望的句子
- 社群元宵節活動方案
- 一點味快餐加盟費要多少
- 八年級歷史手抄報內容
- 有關校園的勵志故事
- 高考英語聽力學習方法
- 新任校長就職上任講話稿
- 送秦中諸人引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 好看且成熟的都市言情小說
- 怎樣健康減肥不反彈
- 奧巴馬為什麼叫奧觀海_奧觀海外號的由來
- 適合打遊戲時聽的歡快歌曲精選
- 夢見帶小孩坐飛機什麼意思解夢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