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勵志故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魯迅學刻字
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城內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魯迅原名周樹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裡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裡。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裡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每當他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裡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十七歲時從三味書屋畢業,十八歲那年考入免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後來又公費到日本留學,學習西醫。1906年魯迅又放棄了醫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教過課,成為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魯迅全集》,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泛地在世界上傳播。
:叫小偷無法下手
“我哪裡有什麼天才,我不過把別人聊天、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罷了。”——這是偉大的革命文學家魯迅常說的一句話。
魯迅從小勤學,他曾在私塾的課桌上刻過一個在早”字,以勉勵自己珍借光陰。
長大工作以後,魯迅仍時時不忘節約時間。就拿吃飯為例,他是喜歡吃魚的,可為了少在剔吐魚骨上花時間,就少吃魚。魯迅有句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留學日本,在“老虎尾巴”居住的那些年月,他象戰士匍匐在戰壕裡一樣,常常通宵伏案工作。遊手好閒的人來找他,他會不容氣地問:“唉,你又來了,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魯迅讀書非常專心,許廣平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一個小偷餾進了魯迅的家。做賊心虛,他想等魯迅入睡之後再行竊,哪知魯迅寫啊、寫啊,手中的筆一直不停地揮動。過了好久,魯迅累了,伸伸腰,點支菸,抽上幾口後,又開始埋頭寫。就這樣,燈光總是亮著,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時間過去很久了,魯迅還是不熄燈入睡,小偷熬不過魯迅,只好乘魯迅專心寫作之機,悄悄地將廚房裡的一件小東西拿走了事。
長期的勞累,魯迅身體變得清瘦了,好友們勸他多體息,注意身體。魯迅笑著說:“面向桌子提筆寫文章,是我工作的時候,靠在椅子裡看書,就是我休息的時候,若是連這一切都停止了,那在我是做不到的。”為了維護身體,魯迅也吃魚肝油,戒酒,這些都是為了贏得更多的戰鬥時間。
有人做過統計,在魯迅工作戰鬥的三十年中,他總共為我們留下一千多萬字的著作,平均每年三十三萬,寫作從不間斷。除此之外,魯迅還做了大量教育工作、研究工作、社會工作。魯迅逝世後,人們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存有大量的小紙條,紙條顏色不一,上面都是他從各種書籍上選抄下來的對寫作有用的文字資料。從這些紙條上,我們好象看到了魯迅“廢寢輟食,銳意窮搜”的身影。
魯迅正如自己所說,他的一生是“小跑步”度過的。他以他勤奮刻苦的勞動,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我們紀念他,學習他,不要忘記他這樣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魯迅小時候
童年時代,魯迅常跟母親住到紹興鄉下安橋頭外婆家裡,後來又到皇甫莊大舅父家裡寄居。安橋頭、黃甫莊都在紹興昌安門外水鄉,寬狹縱橫的河流靜靜地流過村邊。魯迅喜歡到鄉下去,他把那裡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因為在這裡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還可以同農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網的河上去划船、捉魚、釣蝦,去欣賞帶著點點漁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鵝、牧牛、摘羅漢豆,呼吸清新的空氣……
每逢村子裡演社戲的時候,魯迅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搖船兒來到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湖裡的戲臺前面,看武功演員翻筋斗。有時,他還和農民的孩子一起學演戲、扮小鬼。他們在臉上塗上幾筆彩畫,手握一杆杆鋼叉躍上臺去,愉快地玩耍著。
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這片自由的天地裡,魯迅不僅學到了許多社會知識和生產知識,還和農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漸瞭解了農民勤勞、質樸的性格,同時也看到了舊社會階段壓迫、階級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魯迅和農民的孩子常唸誦的一首漁歌中,就有這樣的悲慘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兩天不下河打漁***,餓得發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要哭出聲。”這些對魯迅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魯迅知道農民“是畢生受著壓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鳥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