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十大名勝古蹟

  吉林具有豐富、優勢和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人文景觀獨具特色。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青雲寺

  青雲寺原名“清雲寺”,始建於清朝末年,原址建於九臺市西營城子鄉董家村,1966年“***”期間被毀,寺院殿堂、佛像茫然元存,尼眾被遣散。1987年8月由尹淑琴資助重建廟宇於現址,取名“雙龍寺”。1997年6月13日被省政府宗教事務局批准,更名“青雲寺”。青雲寺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寺廟,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其兩側建有東西配殿、鐘鼓樓、高16。9米的露天觀音塑像,形成完事的廟宇建築群。大雄寶殿為二層歇山式古典建築,大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屬二級寺院,妮姑26人,每年接待遊人10萬人次。

  :遼黃龍府遺址

  黃龍古城歷經蠻荒到文明,從狩獵到農耕的滄桑歲月,如今,農安縣啟動了“弘揚黃龍文化,打造東北歷史文化名城”工程,計劃用3到5年時間完成黃龍府文化遺存的保護以及進行文化專案開發等系列工作。首先將黃龍府古城區遺址內,擇地規劃興建黃龍府文化園。包括復原重建遼太祖行宮、徽欽二帝關押處,以及元代驛站,藉此形成一組遼金風格建築群;二是以遼塔為中心,規劃復建千年古寺黃龍寺,並興建黃龍府歷史博物館,全面收集、儲存和展示黃龍府各層面的歷史文化遺存。

  :妙因寺

  妙因寺亦稱“大通寺”,藏語稱“大通多吉強”,清光緒年間改稱今名。始建於一七四一年***清乾隆六年***,是吉林省著名藏傳佛教古剎之一。一九五四年和一九六六年先後兩次遭破壞。二OOO年,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重建,於二OO二年七月竣工。妙因,絕妙之行因,菩薩三大行也,即大慈、大悲、菩提心。位於今天祝縣城西50公里的大通河東岸連城魯土司衙門附近,背靠石屏山,右臨大通河,山水相映,環境幽雅,是甘肅著名的風景遊覽區。

  :塔虎城

  塔虎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部靠近白城地區的八郎鄉北上臺子屯北側嫩江南岸的平原上,在查幹湖東面,南距縣城50公里,西北距大安縣城10公里,是一處遼代古城遺址。

  遼重熙八年***1039年***置州城,城為方形,周長5181米,為土所築,高6米,城有4門,惟有西門儲存較好。這是遼國皇帝的“行宮”和春行打獵駐足之地,當年這裡除駐有遼軍官兵外,還為佛教聖地和貿易中心,曾出土不少唐至遼代的文物。

  :農安古塔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裡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蹟。遼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它建於公元983—1030年,為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高近40米。一層層簷下有磚雕斗拱,八面壺門,塔身層層收分,寶頂直插雲霄。塔簷層層飛展,簷角風鈴琮琮。修整後的金剛寺建築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別具特色。抗金名將岳飛的名句“直抵黃龍府,與諸軍痛飲耳”,曾使很多旅遊者前來實現其夙願,又使許多觀光遊客醉臥農安。古塔各層簷的坡脊上塑有獅子,龍,馬等各類走獸,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塔角皆懸有銅鈴,每當風雨飄灑,金鐵齊鳴,遠近皆聞。塔由座,身,剎三部分組成,塔剎高8米,分8個側面,塔上寶頂破為壯觀,寶頂上是兩個銅製的交*仰月,中間有銅製寶珠兩個,寶珠上的寶蓋上面有4條銅鏈,系在塔脊4個角上,形成一個由大到小的塔頂是塔剎結構勻稱,精美。

  :南城子石刻群

  位於長嶺縣前進鄉政府所在地福慶長屯南5公里,在東尹家屯西南1公里處,坐落在一條東南-西北走向、長約800米的大漫崗南坡。南100米是一片低窪的沼澤地,東南300米是八寶湖,東北200米處是一條南北向深5米左右的水溝,東500米是城東屯。

  遺址概況古城呈梯形,方位南偏東50度,四周城牆均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為10-13釐米。東牆長269米,高1-2.5米;南牆長330米,高1-2米;西牆長253米,高1-1.5米;北牆長315米,高2-3米;城牆周長1167米,城牆的底寬為10-15米,頂寬為0.8-2米。在城牆址的東、北、南三面分別有一座寬11米的城門。除北門可見甕城跡象外,其餘二門由於破壞嚴重,已無法看出是否存在甕城。北牆有三個馬面,門洞兩個,間距60米,在城的西北角和東南角各有一個角樓,城四周沒有看到護城河的遺蹟。

  :葉赫那拉古城

  葉赫部族,在滿語中意為“河邊的太陽”,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明末元初的葉赫族先人征服了周圍的弱小部落之後,在葉赫兩岸的山頭上選擇險要之地築起兩座城堡。儘管葉赫部於619年初被清朝太祖皇帝努爾哈赤所滅,卻無法掩埋其對清朝皇室史的重要而又微妙的作用:清太祖努爾哈赤夫人孝慈高皇后那拉氏及清末慈禧太后皆出生在此。故該城享有“兩代皇后的家鄉”的別稱。直至今日,熱情好客的葉赫人仍部分保留著傳統的滿族文化特色,並將以獨特的滿族禮節迎接慕名而去的海內外遊客。

  古城的建築極有特點,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牆,城外有護城河環繞,登臺而遠眺,更覺朔風獵獵四野茫茫;內有八角時樓,古樸肅穆,巍峨雄俊,是我國北方少見的古建築群體,極具考古及觀賞價值。堡體及內部樓臺等儲存完整,散落著多處清朝歷史中著名的遺蹟,其中點將臺、烽火臺尤為引人注目。如今的葉赫那拉景區一分為二,分“古城文化區”和“轉山湖風景遊藝渡假區”,古城文化區內,有東西二城遺址、古驛站、伽藍寺、娘娘廟、蟲王廟等文化古蹟可供遊客參觀遊覽;轉山湖景區風光迤儷曼妙,湖面約5000畝的水域,再現了“山水共天一色”的詩意境界。

  :廟香山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廟香山風景區位於吉林省九臺市波泥河鎮,這裡是東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2000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北方苗木花卉之鄉”。不僅自然景觀獨具特色,歷史沉澱更是源遠流長,堪稱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典範。曾是歷代皇室東遊避暑狩獵聖地,也是帝王白山祭祖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地。這裡,春天生機盎然,百花爭豔;夏天綠樹成蔭,鳥語聲聲;春天果壓枝頭,稻花飄香;冬天皚雪滿山,銀裝素裹。與長春水源地石頭口門水庫、飲馬河和龍嘉機場相毗鄰,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優越,距長春龍嘉機場17公里,距九臺25公里,距長春25公里,距吉林60公里,吉長高速、長石公路貫穿東西,九萬、九加兩條省級公路直通南北,交通便捷,通訊、水電設施齊全。

  廟香山風景區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地。春天生機盎然,百花爭豔;夏天綠樹成蔭,鳥語聲聲;秋天果壓枝頭,稻花飄香;冬天皚雪滿山,銀裝素裹。登峰遠眺,北國春城、龍嘉空港盡收眼底,峰下山脈連綿、林木茂密、景色清幽、風景獨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許多動植物的“天然棲息地”,物種資源極其豐富,數十種野生動物0紫鍛紅葉,似夢、似幻、似仙境的景色中繁衍生息。可稱之為“鳥的天堂”、“鹿的王國”、“植物的世界”。自然生態覆蓋率高達87%,主要利用體育公園、冰雪、森林旅遊資源,重點開發建設體育公園、滑雪場及旅遊綜合服務專案。

  :長春孔子文化園

  孔子文化園***長春文廟***位於長春市南關區亞泰大街與二道街交匯處,始建於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和1924年,分別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隨著風雨的侵蝕和近代政治的影響,長春文廟遭到很大破壞,一度改作他用。改革開放以後,長春文廟越來越受到重視。1987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2008年,市政府對長春文廟進行了兩次重、擴建。2012年9月,長春文廟建成140年之季,孔子文化園正式建成開放。文化園包括長春市文廟博物館和長春文廟小學兩家單位,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2011年,長春市文廟博物館獲准成立。2014年,孔子文化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楊靖宇烈士陵園

  楊靖宇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通化市靖宇路,建於1957年9月,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築物組成,正面主體建築為靈堂和墓室,兩側4個偏殿為陳列室,莊嚴肅穆,巨集偉壯觀。正中巍然挺立著楊靖宇的高大戎裝銅像。陵墓是烈士安息的地方,烈士的遺首遺骨合葬於白丁香木民族式棺柩中。兩側的陳列室展出楊靖宇青少年時期的遺物以及他在抗日戰爭艱苦歲月裡的一些用品和戰利品等有關文物、文獻、照片共280餘件。

  楊靖宇***1905~1940***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人。1927年加入中國0,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鄂豫皖別動大隊。1929年受中央派遣來到東北領導抗日鬥爭,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率部同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沉重打擊了日偽統治,鼓舞了東北人民的抗日鬥志,有力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1940年2月23日他在率部對敵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僅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