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的名勝古蹟

  樂山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樂山名勝古蹟盤點

  1: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凶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2:東風堰

  東風堰,即位於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境內的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也是四川省唯一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同浙江麗水通濟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及福建莆田木蘭陂一起被列為我國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東風堰位於夾江縣青衣江流域,是樂山市繼樂山大佛、峨眉山之後的第三處世界遺產

  東風堰位於長江三級支流青衣江夾江段左岸,是夾江縣境內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城市防洪、發電及城鄉工業、生活供水、城市環保功能的水利工程。工程始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延續使用350餘年。東風堰現為樂山市第二大水利工程,夾江縣骨幹水利工程。灌區由官方和民間共同管理,渠系配套完善,分佈合理,自流灌溉。東風堰現於青衣江夾江縣五里渡千佛巖水電站庫區無壩引水,引水流量50m3/s。灌區覆蓋夾江縣境漹城、黃土、甘霖和甘江4個鎮48個村,農業灌溉面積達7萬餘畝。

  3:峨眉山古建築群

  峨眉山古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單位,明清寺廟古建築,與峨眉山聖壽萬年寺銅鐵佛像合併,統稱峨眉山古建築群。

  峨眉山是中國風景秀麗、寺廟主供普賢菩薩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餘為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寺廟古建築包括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清音閣、洪椿坪、華嚴銅塔、聖積晚鐘、無樑磚殿等。主要有報國、萬年、伏虎三大寺。在山麓入山門戶的報國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有清康熙御題匾額,寺內有彌勒、大雄、七佛等殿和藏經樓,建築面積1.06萬平方米,建築巨集偉,內有明初彩釉瓷佛,高達2.4米。獅子峰下的萬年寺初名普賢寺。創建於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年***,原殿宇七重,現存二重,系1953年重建。內有無樑磚殿,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通高16米,為穹隆頂方形無樑殿,內有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鑄造的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通高7.3米,重62噸。伏虎嶺下的伏虎寺,始建於唐代***618-907年***,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寺宇殿堂林立,建築巍峨。牛心嶺下的清音閣有樓、閣、亭、臺等建築群體,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黑、白龍江在此相會,風景極佳。天池峰下的洪椿坪古稱千佛庵,三重殿宇,建築面積3320平方米,寺內有清代七方千佛蓮燈具,雕工高超。

  峨眉山聖壽萬年寺銅鐵佛像中國宋、明佛教鑄像。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半山萬年寺內。寺創建於東晉,名普賢寺,唐易名白水寺,宋更名白水普賢寺。明神宗朱翊鈞賜名聖壽萬年寺。1947年秋,除明代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有殿宇兩重,系1953年重建。萬年寺的銅鐵佛像,以磚殿內宋代普賢銅像最為著名,殿內其他小佛像共331尊,皆玲瓏精麗。此外,巍峨殿、大雄殿的銅鐵鑄像,亦屬珍貴。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聖壽萬年寺***即峨眉山萬年寺無粱磚殿***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為穹窿頂方形無樑殿,東向。殿內有銅鐵佛像共306件。其中普賢騎象巨型銅像1件,“圓覺”鐵像24件,小鐵佛像280件,小銅佛像1件。均集中存放於殿內。

  4:千佛岩石窟

  千佛巖位於南京棲霞山棲霞寺東北側山崖上,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現存515尊,佛龕294個,號稱千佛巖。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

  據史料考查,南京市棲霞山千佛巖的石窟佛像,較山西省大同市雲崗石窟遲三十一年,但比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早十七年,故千佛巖被譽為“江南雲岡”名聞中外。而名人石刻始於南朝,其分佈相對集中於鳳翔峰,中峰、東峰的諸景點。

  千佛巖中“三聖殿”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樑大同元年***504年***,又傳佛龕頂上出現佛光,因而齊樑兩朝封建貴族如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及臣民以為佛祖顯靈,競相捐資鑿石造像,號稱千佛而得名千佛巖。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數丈,小僅盈寸,造型精美,與大同、雲岡石窟南北齊名。千佛巖在宋明兩代,曾有修葺和增刻。巖壁上還有宋遊九言所書的“古千佛巖棲霞寺”七個楷書大字。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