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端午節吃什麼_北方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按照不同的省份和地區來看,北方端午和南方端午食物又有一些區別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希望你會喜歡。

  更多熱門端午諺語習俗的知識↓↓↓

❈﹎﹎端午節的各種諺語

❈﹎﹎端午節吃粽子的俗語

❈﹎﹎描寫端午習俗的民間諺語

❈﹎﹎端午節的起源來歷及發展歷史


  北方端午節吃的食物

  1、北方端午節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2、北方端午節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不過,在安海,端午節吃“煎堆”不只是“補天”,也是紀念屈原的一種形式。過去端午時,安海人都會將一部分“煎堆”投入鎮區南端的鴻江裡,稱之為“投堆”,是用來紀念屈原的,而且在“投堆”後,人們還會登上三裡街西南端的白塔,臨江憑弔。不過投堆和登塔的習俗如今已經消失了。

  3、北方端午節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教你做茶蛋的方法:雞蛋、茶葉、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葉、鹽。雞蛋清洗乾淨,涼水入鍋,小火煮開後再煮4分鐘關火燜2分鐘。茶葉先衝入開水,靜置5秒鐘,瀝掉水不要,洗乾淨的茶葉用紗布包起來。準備所有香料並裝入香料盒。

  煮熟的雞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不要,用不鏽鋼勺輕敲出裂紋,重新放入鍋中,同時放入茶葉包和香料盒。加適量鹽,加入開水至完全沒過雞蛋,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約30分鐘,關火浸泡10小時以上,時間越長越入味。

  4、北方端午節吃五毒餅

  端午節前後,不少食鋪會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實際上,五毒餅就是玫瑰餅,只不過其最外一層的酥皮兒上印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這“五毒”的形象罷了。

  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特有的節令食品,初夏時節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祝願消病強身,祈求健康。早在清朝時期的《燕京歲時記·端陽》中就有記載:“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粽子相饋飴,並副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杏及五毒餅、玫瑰餅等物。”

  有文字記載可考的五毒餅有兩種:一種是用棗木模子磕出來,上吊爐烤熟,出爐後提漿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層油糖,點心上有凸凹的花紋的五毒餅,一種是翻毛酥皮餅,然後蓋上鮮紅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餅。五毒餅有杏蓉、棗泥、綠豆蓉、臺灣滷肉、黑麻香蓉五種餡兒,現為北京特產。

  5、北方端午節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先將艾葉採好,清洗並浸泡,換水三次。準備一鍋水,將艾葉放入,大火煮開後,轉為小火慢慢煮30分鐘。過濾掉艾葉,取水備用。此時準備好做手工的網紗。我是裁成能包裹雞蛋的正方形,最好裁大一些,這樣才能扭緊哦。將厚葉片放在網紗的中心點,有紋理的一面貼緊雞蛋。放入雞蛋。

  接著抓起網紗的四個角,輕輕的將雞蛋包裹好,扭緊後用棉線紮緊實了,不然葉片紋理會不明顯。茶色雞蛋用同樣方法放上花瓣。綠殼雞蛋放入紅色葉片。土雞蛋放上四葉草,像含羞草的一種葉片。做好的雞蛋全部用棉線紮緊後,來一張美美的合照吧。此時將雞蛋放入艾葉水中,放入一顆大蒜,大火煮開。轉成小火,加入紅糖,文火慢慢煮20-30分鐘,至雞蛋上色為止。

  6、北方端午節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7、北方端午節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黃鱔一般6-8月是產卵期,端午前後吃黃鱔是最佳時節。至於黃鱔怎麼吃,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做法,像江浙地區最經典的就是響油鱔糊,另外蝦爆鱔、熗虎尾、生炒鱔絲、黃燜鱔段也都是比較經典的做法。而對於嗜辣的食客,也有屬於他們的剁椒蒸黃鱔,新鮮的剁椒與黃鱔一起入鍋蒸製出來後,黃鱔的鮮美與剁椒中的酒香氣相互映襯,美味至極。

  8、北方端午節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先把米放到水裡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到鍋裡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裡,用木極反覆捶打。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隨後,一份香甜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製作完成。

  端午節傳統食物

  1、粽子:粽子是端午節必備的食材,基本上全國各地的地方,端午節都會吃粽子。

  2、綠豆糕:綠豆糕也是一種端午節食材,這個基本上在南方會有,北方人一般很少吃。

  3、鴨蛋: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端午節還要吃鴨蛋,最少是鹹鴨蛋,這個安徽那邊的人,基本上都有這類風俗。

  4、茶葉蛋:茶葉蛋在端午節的時候,很多的地方有吃這個的習俗,例如上海。

  5、魚肉葷菜:節日都需要有葷菜,魚肉蝦之類的,都是必備的食材。

  6、餛鈍:餛鈍可以自己家包包,在節日時候一家人可以吃吃。

  南方端午節吃的食物

  1、福建

  福州端午節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黃酒、荷葉包、米粉肉等。家宴後,幼兒穿新衣、紅肚兜,佩戴用各色絲線織裹樟腦丸做成的諸如粽子、燈籠等形狀別緻、色澤鮮豔的香袋,還要洗菖蒲湯,有的孩子還要在口鼻之間貼一塊雄黃煙燻的肥肉,然後由大人帶著到江邊看龍舟競賽。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2、重慶

  重慶素有“巴渝大地”之稱,所謂“巴”就是蛇,古時重慶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紀80年代起,重慶人選擇在一年之中的端午這天烹製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慶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響,蛇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徵,婦女相信在吃下蛇後便會繁殖後代,類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巨人的腳印生了后稷”的傳說。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後,祖宗進入到身體裡便會與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濫殺,也不能在自己家裡烹煮,一般情況下是在打穀場上煮一鍋蛇羹,全村人分享。

  3、廣西

  廣西南部地區,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晒到半乾時就堆放到平地裡燒,然後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製容器裡用清水衝濾。最後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

  經過浸泡後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後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4、廣東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大,外形別緻,狀如錐形。品種很多,有蛋黃粽子、什錦粽子、燒鴨粽等獨具南國風味,久負盛名。潮州的雙拼粽,自成一派,一頭用鹹料,一頭則用甜料,一粽兩味,故稱“雙拼粽”。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5、江蘇

  端午這天,揚州人作興吃“十二紅”。哪“十二紅”?紅燒魚、紅燒肉、紅燒雞、紅燒老鵝、熗黃瓜、熗萵筍、熗蘿蔔、刀豆、莧菜、鹹鴨蛋、雪裡蕻、燒大粉或粉絲。

  “十二紅”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這天,開浴室的均用菖蒲、艾葉燒水。水池裡放了菖蒲、艾葉,水裡發出陣陣香味,精神振奮,渾身舒爽芬芳,坊間稱“洗艾水”。這一風俗有的浴室至今尚存。老百姓家也要買菖蒲、艾葉回來插在門上,據說有驅瘟除穢之功。

  6、安徽

  安徽省各地,城鄉都是在端午節吃粽子,粽為親鄰間饋贈的禮品。皖西懷寧一帶還吃“端午粑”。這種端午粑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甜美清香,別有風味。和縣一帶,節日中午飯,謂之“賞午”,要喝麥酒,吃鰣魚、幹鵝等葷食。中午時,插筷子於庭中,以驗正午。

  當塗一帶,吃粽子,還吃“五紅”菜,就是蝦子、黃鱔、鹹鴨蛋、莧菜、雄黃酒。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炒蠶豆給小孩吃,說是“炒蟲蟻”,小孩就不會被蟲蚊干擾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帶,有諺語說:“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

  7、浙江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麵食,因為端午時節,正是當地小麥成熟之際,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每年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端午節吃粽子的典故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