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茶文化的起源歷史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那麼大家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山東不僅有飲茶之風氣,也產茶。《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據竺可楨研究和有關考古資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溼熱,所以關於上古時期這一地區有茶的傳說是有可能的。後由於氣溫驟然變寒使茶絕跡。據地方誌記載,山東在元、明時期,昆嵛山區曾設有管理茶葉生產的機構“茶場提舉”。又《中國茶葉》1979年曾報道,1940年日本石川縣茶葉組合副組長本山亮一來山東調查種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鐵路沿線北緯36°以南的曠野中,發現一株唯一的大茶樹,“粗有三抱,高達五丈餘”。

  同年日本《茶》刊報道了這一發現,並刊載了大茶樹照片一幅,但沒有山東省茶的試驗、生產記載。新中國建立後,山東於50年代開始從南方引種茶。在1952年到1966年期間,山東省進行“南茶北引”試種,從1966年起山東省開始有計劃地發展茶葉生產,在對山東省宜茶土壤和氣候條件進行全面調查以後,主要選擇了三個區域開展大規模的引種試種:

  ***一***東南沿海茶區,包括嶗山、膠南、日照、莒南、莒縣、五蓮、臨沭等市縣。

  ***二***魯中南茶區,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陰、臨朐、泰安、新泰、萊蕪、費縣、蒼山、郯城、棗莊等市縣。

  ***三***膠東半島茶區,包括海陽、乳山、文登、榮成、牟平、蓬萊、招遠、萊陽、即墨、平度等市縣。

  其中,東南沿海的茶葉種植面積一直鞏固在2萬畝左右,幾乎不存在凍害問題,種茶的經濟效益高於相同條件的其他經濟作物收入,是山東省最適宜茶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繼續堅持“南茶北引”,大力發展茶生產,取得了顯著成就。山東省的茶生產經歷了5個階段,目前已形成3個重點茶區。

  1、零星種植階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縣率先開始引茶種植於徂徠山。1959年,省商業、農林、供銷等部門從安徽黃山引進茶籽,在東南沿海7個縣種植約330hmz,除青島中山公園所剩幾株外,其餘全部死亡。1960年從中國茶葉研究所運來茶籽,栽植於省園藝研究所***泰安***,法如種麥,越冬死亡。

  2、計劃引種階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書記譚啟龍在青島考察工作,見到中山公園的成活茶樹,即向農林、商業、供銷部門交待了引種任務。1965年首先在五蓮、青島、臨沂等地試栽,1966年擴大到淄博、煙臺、濰坊、泰安等地。在總結以前引種失敗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種茶的地形必須是背風向陽半山坡,並把好三關,即播種質量關、出苗關和越冬關。1967年在26個縣播種近130hm2,成活率達45%,1968年播種成活率達85%,1970年種植160hm2,成活率達95%。自此總結出山東種茶必須抓好四個結合:種茶與植樹造林***防護林***相結合、種茶與深翻改土相結合、種茶與興修水利相結合、種茶與畜牧養殖相結合。

  3、擴種和高產攻關階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登載山東省“南茶北引”成功的報道。1973年10月,國家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日照縣召開了6省區***山東、西藏、新疆、陝西、河北、遼寧***“南茶北引西遷”經驗交流會,與會專家認為山東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這一結論打破了理論界長期認為北緯30度以北不能種茶的歷史。到1978年,全省茶園面積達到近7300hm2,以後又在日照、膠南、五蓮、榮成等地安排了茶葉高產栽培攻關試點,促進了茶葉產量的提高。

  茶文化的起源歷史

  一、 漢魏兩晉南北朝——茶文化的醞釀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1***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區域性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目前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援。 飲茶始於西漢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2***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3***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二、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1*** 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 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2*** 名茶初興

  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它則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碧澗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黃芽、祁門方茶、渠江薄片、蘄門團黃、丫山橫紋、天柱茶、小江團、鳩坑茶、騎火茶、婺州東白、茱萸寮等。

  三、宋元時期——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