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收藏家皇甫江的介紹

  刀劍市場很難形成,那麼大家知道刀劍收藏家皇甫江這個名字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皇甫江是刀劍收藏家,跨國公司中國執行董事,洋酒鑑定師,西洋古董手錶首飾鑑賞家,擁有袖釦最多的玩家之一,多家收藏及時尚雜誌的專欄作者,著有《中國刀劍》等書。

  皇甫江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刀劍收藏家,卻選擇最年富力強的時候,把自己的藏品捐贈給兩家博物館。比起那些用金錢把自己名字寫在高樓、廣告牌上的億萬富翁,皇甫江活得更加真實,更有自豪的資本。

  “三絕詩色酒,一劍歸去來”,這是他在新浪微博中的簡介。洋酒、文學、詩詞、古董、收藏、博物館、刀劍、古兵器、奢侈品是他給自己貼的標籤。因為愛臭美,喜歡趕時髦,21歲開始收集袖釦;對茶沒有太大的興趣,卻喜歡製作紫砂壺;寫專欄對稿費沒有要求,唯獨一點,必須要寫8000字以上的長文;厭惡用任何噱頭征服他人,不愛講故事,鍾愛實際的東西。他說他的經歷對別人沒有啟發性,可他的故事仍在傳頌著——他就是皇甫江,中國刀劍收藏教父。

  刀劍收藏家皇甫江的經歷

  人生應求新求變

  收藏古兵器15年,皇甫江已經由最初的好玩,日積月累地形成了系統性的收藏脈絡。或許他天生對刀劍有種獨一無二的敏銳感,沒有人教他,卻幾乎沒走過彎路。用他自己的話說,完全是自己一點點“碰”出來的。

  他遵循著中國古代冷兵器到中國古代鋼鐵冷兵器的收藏原則。藏品基本上是從戰國以後開始,明清時期最多。每個朝代的各類兵器皇甫江都盡力收全,然而在收藏的過程中,不遂人願。由於財力、精力有限,而美好的東西太多,皇甫江慢慢地接受了放棄。比如弓箭,非常難找,它是古代兵器的一個門類,卻與手持、搏鬥類兵器有一段距離。另外,皇甫江不碰火器,雖然他本人也非常喜歡,在美國的時候也曾收集過,但是在中國它太過敏感,他不願給自己惹麻煩。

  皇甫江很豁達,他不是刀劍方面的守財奴。缺錢的時候,他可以賣掉其中的一件兵器;當邂逅了更好的兵器,亦可以用自己的與之交換。殊不知,當刀劍包裹好被運走的那一刻,皇甫江也有心酸、生離死別的感覺。

  只有刀劍才能觸碰他的靈魂深處,喚起他昔日的激情,這種亢奮讓他走遍了全國各地的舊貨市場、拍賣會,甚至在全球獵奇刀劍。日本、阿拉伯國家、歐美等地都留下了他覓刀的步伐和身影。

  10年前,網際網路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如果皇甫江知道了美國的某地有一把好劍,他將不遺餘力地發揮他所有的潛能去尋覓。憑一己之力,他幾乎收盡了中國古刀劍。皇甫江因此收穫了名聲。然而刀劍收藏之中,也有一點遺憾。一次,有人拿一把青銅劍讓他判斷真假。皇甫江看過之後開始搖頭。“我可以告訴你它的樣式、形制、年代、民族,但是真是假,對不起,我不懂。”那人很生氣,以為皇甫江太過自謙。其實青銅器方面的歷史知識他學過,也看過相關書籍,甚至還有老師教,但他就是缺少那種惺惺相惜之感。

  曾經,皇甫江希望創辦私人博物館,然而他對私人博物館的要求極高:必須建在市中心,而且是永久性的,裝修要全部按照他的規劃佈局,交通工具必須便捷,還要免費向公眾開放。當在現實中遭遇很多無法解決的難題,發現自己的力量不足之後,他決定幫助國家建立博物館。如今他是龍泉寶劍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的主要捐助人。“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的刀劍類展區擺放的是我捐贈的東西,另外,還給我單獨建了一間,寬敞程度是其他展區的三倍。”皇甫江說道。

  當他把刀劍收藏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卻選擇了“偃旗息鼓”,將重心轉移。“人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沉澱。我再繼續下去不過是多了幾把劍而已。人還是不要重複自己,也不要總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以前我打過拳,實際上運動員天天訓練是不行的,偶爾離開一段時間也許並不是退步,而是進步。”皇甫江希望自己的人生求新求變。

  除了收藏刀劍,從21歲開始,皇甫江開始收集袖釦,他是擁有袖釦最多的玩家之一,袖釦是儀式感很強的東西,但當社會不再需要儀式感的時候,他也很難去堅守。

  刀劍也好,袖釦也罷,皇甫江認為在收藏的旅程中領略了人生,瞭解了歷史,學到了知識,分享了東西,足矣。

  武的力量,文的精神

  新版電視劇《三國》中刀劍的主要道具由皇甫江提供,除此之外,他還擔任兵器總顧問。古代,刀劍被賦予了深厚的使命感。每個男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個武俠夢,在皇甫江早期沒有開始收藏的時候,這種武俠情結就為他築夢,但當他真正開始的時候,皇甫江卻產生了疑問,他開始思索,並有了新的轉變。

  “武俠其實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我很喜歡武俠,後來發現武俠其實有些誤國誤人。倒不是在於武俠本身,而是有些作家對於武俠的闡述存在誤導。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喜歡看《射鵰英雄傳》,我就想既然楊過、郭靖武功蓋世,怎麼還需要岳飛上戰場呢?”皇甫江認為,漢代以後基本就不存在武俠了。武俠只求付出,不求回報,幾乎沒有目的,更沒有利益上的糾葛。

  其實刀劍是很包容的東西,更多是作為戰爭的代表,比如從民族的哲學觀、藝術觀來看劍,從戰爭的方式、社會的變遷、歷史、軍事等方面來看刀。它與武俠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對於一個個體來說,我們還是需要正視這種精神。想看武俠,應該選擇司馬遷的《刺客列傳》。”在皇甫江看來,刺客才是真正的武俠。首先刺客行刺的都是一國的君主,一擊之下是逃不了的。其次,刺客不是為了自己,他們面對的是一次命運的抉擇。

  曾經有人問皇甫江,收藏刀劍是偶然還是必然,起初,他的回答都是偶然,但現在他認為是必然。“必然裡面唯一的偶然就是我需要這個條件。我在恰當的時候遇到了恰當的好劍。”試想,如果當時皇甫江是一個億萬富翁,也許他就會去收藏其他更貴的東西了。

  有時刀劍本身並無驚豔之處,皇甫江卻因為題詞而將其購藏。在他看來,這就是刀劍蘊含的另一種獨特韻味——武的力量,文的精神,一張一弛。國外的知名收藏家,他們的藏品比皇甫江多,價值比他的高,但是很多收藏家都是過世之後將珍愛之物捐給了國家。皇甫江是一個四十多歲的收藏家,卻選擇最年富力強的時候,把自己的藏品捐贈給兩家博物館。比起那些用金錢把自己名字寫在高樓、廣告牌上的億萬富翁,皇甫江活得更加真實,更有自豪的資本。因為他的名字是被別人刻在了大理石上。收藏的敵人可以是貪婪,可以是佔有慾,還可以是他追尋的“完美”。

  收藏不能私人化

  “刀劍市場很難形成”,這是皇甫江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的一句話。中國刀劍的存世量不大,在拍場,它一直是冷門中的冷門。但是,2006年一件清乾隆御製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一舉拍出了4604萬港元天價,重新整理了刀劍藏品的成交紀錄,隨後中國刀劍的價格大幅上漲。“現在刀劍有了市場,在國際拍賣市場上,中國刀劍的價格非常貴。比如存世同級別的刀劍,當時的製造技藝、儲存的品質可能並不太好,但是價格卻炒得很高。其實我也很矛盾,一方面覺得不值那麼多錢,另一方面又想畢竟留下的東西太少,物以稀為貴。”

  對於打假,皇甫江直言不諱,甚至點名道姓。他認為作假必須要受到公眾的懲罰。令皇甫江欣慰的是,現在假刀劍並不多,而且一放到網上,他基本上已經不用出聲了,因為大家都會主動批評、唾罵這種行為。

  收藏應當源於愛好,源於求知。皇甫江不提倡全民收藏,表示收藏不能私人化。1998年,他開辦了拔刀齋刀劍天下論壇,如今論壇已經大不如前,因為它沒有走商業化道路。現在,國內的刀劍收藏現狀也不好,以論壇為例,皇甫江上傳的都是高清晰圖片,有些人卻只拍劍的一小部分,比如護手。“其實仿造又能怎樣呢?仿造永遠是仿出來的,不可能一模一樣。他們可能想奇貨可居,但這種心理並不好。”

  皇甫江反對把收藏之物據為己有,因為這會將研究推遲幾十年甚至更長。“唐太宗私藏王羲之的書法,致使很多人分不清哪幅是王羲之的真跡,可唐太宗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人,這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現在的藏家還是依葫蘆畫瓢,那豈不是真的回到了瓷器時代。很多人生活在現代,可是思想卻還不如瓷器時代的人。”

  故宮[微博]博物院目前擁有中國最齊全、有史可查的兵器,可事實上博物館的很多東西公眾是看不到的,但是國外的博物館,比如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公眾可以預約時間接觸到所研究的東西。

  皇甫江在寫《中國刀劍》的時候,將《二十四史》大致翻閱了一遍,還去國外的博物館看藏品,到墓室看古代的畫,從古代的片言隻語中尋找線索……就是這樣一個人,兢兢業業地奉獻著自己的那份力量,刀劍塑造了皇甫江剛毅、自強、百折不撓的脾性。“刀劍不只是用來欣賞的,它是硬碰硬的。”耳邊仍迴盪著皇甫江令人玩味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