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猴子的國畫作品

  猴是人類常見的動物,同時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從古至今,人們都是覺得猴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的,所以猴就成為禽獸畫中常見的素材。下面是一組,一起欣賞一下吧!

  猴子國畫作品


畫猴名作一

畫猴名作二

畫猴名作三

畫猴名作四
 

  猴子的畫法:著色

  寫意畫中的大寫意畫依遵唐張彥遠教導的“運墨五色具”之道理,認為墨中亦含“五色”,因此“陽春白雪”者,通幅只用水墨而不施任何色彩。因欣賞者趣味逐時而變,大寫意中也出現了齊白石首創的“紅花墨葉派”——將鮮麗的色彩與濃重華滋的水墨有機搭配,共處不悖,相得益彰。所以我們畫猴用色之道,也可二者並存,而尤以後者時興。特別是畫猴,赤臉紅臀頗有滑稽感,再配上鮮紅嫩綠的大桃或金黃欲滴的枇杷果,實在“喜氣洋洋者矣”!加之“小青綠”或“淺絳”山水畫法的石頭、苔蘚,山野氣息更濃。看來著色是不宜或缺的工序,但原則是“以水墨為主,以淡彩為輔”。通幅作品,由水墨完成的部分約佔九成以上,只在少許部分施以標識特點的淡彩,這“淡”並非“非常淺”的意思,而是“透明”即“色不傷墨”——色的濃度不宜超過墨的濃度,只有個別地方可濃,如桃尖的深紅,猴鼻與頰的重赭,但一定要以淡色洇開呈“柔性過渡”為宜。另外,在一個個區域性著色的過程中必須要照顧整幅畫面的色調是否和諧,如出現“大紅配大綠 ”、“橙黃配青紫”則犯了補色相沖的大忌。

  猴子的畫法:立意

  以上多言及“形而下”的方法,有視覺形色可覓其蹤可正其跡;而非視覺形色的“立意”則是“形而上”的思維,它其實是貫穿於一幅創作之始終的。“立意”有誤則“意象”怪誕,構圖雜亂,色墨交爭,亂人眼目,又何“意”可達呢?其實,畫家畫任何題材都是“以意為之”、“緣物寄情”的藝術行為,畫猴亦然。“立意”多為“寓意”,寓意皆來於傳統的“猴文化”與現實觀眾對猴的興趣和理解。比如:認識到猴是機敏的化身,便誇張其各部位的動態反差,尤其要誇張其眼神***立瞳孔長睫毛***。認識到猴是“孫大聖子孫”,便誇張並陶然自在的神態,並題句以增其趣“石破天驚立乾坤,吾乃大聖之子孫,老祖神通西天路,誰道猴兒不如人”?想到猴王當初闖地府撕了“生死簿”上的有猴之頁,從此猴兒的壽數不歸閻王管制,便可題之“近猴者壽”。更可畫猴抱大桃題之“得壽圖”,作為祝壽之嘉禮,尤可令屬猴者興奮。想到孫大聖赴瓊臺的故事,還可以在猴與桃的畫面上題“大聖攜來瓊晏果,食之享壽樂千秋。”想到大猴哺養小猴的親情神態,可強調母猴的慈愛憨厚與小猴的頑皮詭謔,並以“母子樂”點題。如此這般不勝列舉。總而言之,注重立意才可使筆下增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