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政治家拉賓生平簡介

  伊扎克·拉賓***YitzhakRabin,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天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於耶路撒冷一個猶太復國主義分子家庭,是猶太人第一支武裝帕馬爾契成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拉賓的生平簡介

  拉賓簡介是人們瞭解拉賓的第一手資料,拉賓簡介可以在在許多書籍、網站中查閱到。眾所周知,拉賓不僅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還是一名政治家,他出生於以色列的首都,深受猶太復國主義的影響。初中畢業之後他加入了軍隊,後來加入了猶太人第一支武裝部隊。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拉賓成功打通了耶路撒冷的交通線,從此一戰成名,短短几天便使以色列軍隊取得了在歷屆中東戰爭中最突出的進展。緊接著,六五戰爭中拉賓擔任以軍總參謀長,負責戰略策劃以及軍隊的指揮。

  拉賓的政治生活是拉賓簡介中最精彩的部分。1974年拉賓擔任總理一職,並且充當著以色列與埃及、巴基斯坦等中東各國之間的和平使者,以色列的軍力也在此期間大大增加,然而遺憾的是1977年因為國外存款一事拉賓被迫辭去總理一職;過了15年,到了1992年拉賓再次出任總理,他主張巴以和解,強調把維護中東各國和平以及解決阿以衝突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直至1995年,拉賓被刺殺身亡。

  從拉賓簡介裡可以不難看出,拉賓是以色列所有總理中第一位本土出生的總理,也是以色列第一位被刺殺的總理。拉賓一生成就眾多,榮譽無數,被美國總統克林頓授予了高度讚揚。拉賓其本人曾在演講中說過“戰爭與恐怖使我們傷痕累累,但不曾摧毀我們對和平的夢想”。那時,他不是高高在上、萬人景仰的一國總理,他是一個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和平愛好者。

  拉賓怎麼死的

  1948年伊拉克的拉賓在第一次出戰於戰爭之中,1950年又成功擔任總參謀長。在1948年至1974年經過不斷努力,不斷的取得成功。終於在1974年5月出任了新一任的內閣總理。1984年下位。因為自身的優秀,堅韌。幫人們走向和平。十年如一日的不斷努力。在1992年拉賓重返政治舞臺,又一次擔任總理一職。在199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可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敬仰的總理,卻遭到了殺害。關於拉賓怎麼死的,成了不少人想要了解知道的問題。也成了大家的疑問。

  拉賓是上天派來的和平使者,他為中東和平程序做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無法忘記的偉大貢獻,拉賓之死人們都為之惋惜難過心痛,可猶太人眼中的叛徒也是拉賓。中東的和平程序多年止步於此、停滯不前。拉賓通過自己的努力,"土地換和平"的相互妥協。努力促進世界的和平。他的夢想是遠大的,他的人品是無私的。但是由於雙方都有些冥頑不靈,不願意退讓,更無法妥協,所以才造成了拉賓之死。拉賓怎麼死的,他到底該不該死,這個問題就成為了無法解答的難題。

  猶太人認定了拉賓是猶太的叛徒。猶太人時常揹著槍,在大街上走來走去,時時說著“猶太的叛徒!叛徒!該殺”。對啊,任何猶太分子都認定了這一點。拉賓怎麼能不死。現在說到拉賓怎麼死的,便有了答案。對,是槍殺。拉賓的持久和平,最終激怒了瘋狂猶太分子。因此拉賓被殺掉了。世界人民感到悲哀難過心痛。中東的和平程序又開始停滯不前,甚至開始了相互攻擊,一方甚至不可以容另一方的局面。拉賓的和平路線使中東地區重新看見了光明。對於拉賓之死,可能惋惜,他給中東和平又蒙上了一層陰影。世界為這個追求理性和平的人難過悲痛。

  拉賓的一生

  1922年3月1日,拉賓出生在耶路撒冷一個熱衷於猶太復國事業的俄國猶太移民的家庭。當時,拉賓的父親在海法市一個郵局工作,母親羅莎是當地一家木材商行的會計。

  1940年底,不滿20歲的拉賓加入了猶太人的祕密武裝組織“帕爾馬赫突擊隊”,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此後,幾次傳奇性的事件使他成為全以色列傳頌的英雄:1946年,拉賓曾因援救被國人囚禁在阿特利特集中營的猶太移民,遭到英國當局關押;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作為一名旅長,拉賓雷厲風行地打通了號稱“地獄之門”的阿雅龍山谷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公路;1956年,拉賓動用軍隊成功地將冰天雪地中的10萬餘名新猶太移民妥善安置。

  1966年2月敘利亞新政權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不久,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簽訂共同防禦協定。此後敘以、約以邊境衝突不斷,阿以雙方劍拔弩張,勢在必戰。當時身為總參謀長的拉賓通過對形勢的分析,認為戰爭一觸即發。他立即著手製定了嚴密的作戰計劃,分東、西、北三路出擊。在此期間,他每天在辦公室行軍床上只睡三、四個小時,大量抽菸使他尼古丁中毒,只得改嚼巧克力。經過周密考慮,拉賓決定先發制人,對埃、敘、約發動閃電戰。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選擇埃及軍隊戒備最鬆懈的上午7點45分對埃及空軍和空軍設施實行突然襲擊,一舉摧毀了防空力量,贏得制空權。然後在南部戰線上,出動裝甲部隊分三路向西奈半島推進,只用了4天時間到達蘇伊士河東運岸。同時在西部戰線上用4個旅的兵力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撤冷舊城,在北部戰線上突破敘軍防線,佔領了戈蘭高地及其首府庫奈特拉。埃、敘、約被迫停火。以色列發動的這次戰爭打了6天便宣告結束,被稱為“六天戰爭”,共佔領了阿拉伯國家67000平方公里領土,相當以本土面積的三倍。指揮這場戰爭的拉賓也被認為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成為國民精神的象徵,並被以輿論界評為1967年的風雲人物。

  1968年2月,他出任駐美大使,在美的五年成為以美關係最好的時期之一。1973年任期屆滿回國後,拉賓加入工黨。1974年1月他如願以償,成為工黨議員,不久又進入梅厄內閣,任勞工部長。6月總理梅厄夫人引咎辭職。拉賓在競選工黨領袖的激烈角逐中獲勝,成為工黨新黨魁,並受命組閣,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第在巴勒斯坦土生土長的總理。但拉賓執政後,未能擺脫經濟危機的陰影,政府內部的貪汙、腐敗使危機加劇,他本人也因其妻莉雅在美非法存款一事被揭露,於1977年4月辭去工黨領袖和總理職務。1992年2月,拉賓擊敗前工黨領導人希蒙-佩雷斯,再度當選工黨領袖,並在6月大選中獲勝,取代利庫德集團領袖沙米爾,成為以色列新總理。

  拉賓執政後採取積極、靈活、務實的外交方針,支援參加中東國際和會,表示同意以“部分領土換取和平”的主張。他提出首先分階段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除約旦河谷、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等戰略要地外,拉賓下令停止在被佔領土上修建新的移民點,同意與被佔領土的巴勒斯坦代表談判,並6-9個月內巴勒斯坦實現自治,為期五年。但拉賓反對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反對歸還耶路撒冷,認為耶城是以色列的主權範圍,表示不接受恢復1967年“六.五”戰爭以前的邊界線,並將採用“鐵拳”對付巴勒斯坦人的武裝鬥爭。拉賓還希望在同巴基斯坦人達成協議後,加快同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的談判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