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趙充國的簡介

  趙充國是西漢時期著名大將,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趙充國***公元前137—公元前52年***,字翁叔,漢朝名臣、名將;隴西郡上邽人***今甘肅省天水市***人。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漢武帝時候,隨貳師李廣利出擊匈奴,率領700壯士突出匈奴的重圍。被漢武帝拜為中郎,官居車騎長史。漢昭帝時,歷任大***霍光***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後,擊敗武都郡氐族的叛亂,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漢昭帝去世後,參與霍光尊立漢宣帝,封營平侯。後來,任為蒲類、後、少府,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宣帝用他的計策,平定了羌人的叛亂,又進行屯田。第二年,諸羌人投降,趙充國病逝後,諡號壯。漢成帝派人給他畫像追頌。

  名將趙充國的生平

  趙充國最初時只是一個騎士,後來作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於騎馬射箭被補為羽林衛士。他為人沉著勇敢,有很深的謀略,年輕時喜好將帥的氣節,就去學習兵法,通曉了四方蠻夷的事情。

  漢武帝時,趙充國以假司馬的身份跟隨貳師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好幾天,死傷的人很多,趙充國就與一百多名壯士突破包圍、攻陷敵陣,李廣利帶領士兵跟隨其後,才得以突圍。趙充國全身有二十多處受傷,李廣利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漢武帝下令徵召趙充國到出行所在的地方來,漢武帝親自接見並探視他的傷情,感嘆稱讚,就授官為中郎,提升他任車騎長史。

  漢昭帝時趙充國,武都郡的氏族人鬧事,趙充國以大護軍都尉的身份帶兵平定了此亂,升為中郎將,帶兵屯守上谷郡,又調回朝廷任水衡都尉。在擁立宣帝的過程中,趙充國參與了霍光的定策,因此封為營平侯。本始年間***前73年—前70年***,為蒲類,帶領三萬多騎兵,出酒泉擊匈奴。他本當與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漢兵沒有趕到。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裡,西去候山,殺虜數百人,掠畜七千多。返朝後為後、少府。匈奴發動十多萬騎兵向漢塞開來,打算侵擾漢朝邊區。匈奴人題除渠堂投降漢朝後說起這個情況,漢朝就派遣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緣邊的五原、朔方、雲中、代郡、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等九個郡。匈奴單于聽到這個訊息,領兵退去。漢即罷兵。

  趙充國半身像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面對這種形勢,武帝曾提出要斬斷匈奴右臂,指的正是這種聯合,但派去的士兵也為羌人所敗。這時,羌入又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郡縣官吏也禁止不了。這時匈奴又想勾結羌人,以擴大對漢西部的侵擾。漢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東岸***的軍隊,被羌人打敗,損失甚眾。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敗羌人進犯。回來以後,三向朝廷上書,詳細分析了形勢,建議防事變於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張,得到宣帝的讚賞。宣帝因他年老,問他:“派誰去帶兵最合適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人選了。”又問:“需要多少人馬?”答“百聞不如一見。臣願立刻去金城***今蘭州附近***測看地形,寫出方案來。陛下把此事交給我辦好了。”他就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戰鬥準備。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他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劃。這時,他建議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兩岸***作為持久之計,提出亦兵亦農,就地籌糧的辦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並作田,不失農業”;“將士坐得必勝之道”;“大費既省,徭役預息”等“十二便”。這對當時支援頻繁的戰爭,減輕人民負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響到後世。

  名將趙充國的軍事能力

  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以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宣帝又派人去問:“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意思是說,用兵不能遠離戰場空想,而要親臨前線觀察,然後作出對策。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宣帝笑著答應了。趙充國到了金城,集結了一萬騎兵,打算渡過黃河,又恐被羌人截擊,就在夜間派遣三支小分隊騎馬銜枚先渡,渡後安營置陣,到了天明,全都完畢。於是大部隊依次全都過渡。羌人百來個騎兵前來,出現在漢軍近旁。趙充國說:“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命令漢軍不要攻擊。派遣騎兵到四望峽中放哨,知道沒有羌騎。夜間帶領漢軍上了落都山,召集各個分隊的校司馬,對他們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趙充國用兵,“常常把派偵察兵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時一定要作好戰鬥準備,駐紮時一定要修好堅固壁壘,特別慎重,關愛士兵,先策劃計謀然後再出戰”。他來到設在金城的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羌騎多次前來挑戰,趙充國命令堅守而不出兵。捉到的俘虜供認羌人內部各個頭領互相埋怨說:“如果你沒有造反,現在皇上派遣趙前來,雖然年齡八九十了,依舊被重用。現在打一戰就會滅亡,這真的好嗎!”這說明羌人畏懼趙充國之用兵,因而內部發生了矛盾。趙充國之子右曹中郎將趙卬,帶領一支隊伍到了令居。羌兵出動截斷這支漢軍的糧道,趙卬向皇帝報告。皇帝下詔將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聯合搜捕山間的羌兵,以打通糧道。

  起初,羌族部落頭領靡當兒派遣弟弟雕庫來向都尉報告先零部落謀反,過幾天果然反漢。雕庫那個部落的人有一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庫留下作為人質。趙充國以為此人無罪,就讓他回去告訴該部落頭領說:“漢軍前來是誅殺有罪的人,你自己應該知道的,不要一起滅亡。皇上告戒諸羌人,犯法的人會被捕斬頭,除去罪惡。斬殺了強盜惡霸一人,賞錢四十萬,中等犯罪人十五萬,下等犯人二萬,堂堂男漢三千,小女子和老人小孩千錢,並且所收穫的錢跟他的妻子都可以自己獲得。”意思是,漢軍前來是誅羌族中有罪的人,區別對待,你們不要互相勾結,應當立功贖罪,還可論功行賞。趙充國是想憑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擄掠者,瓦解羌族聯合之謀,待其鬆懈時擊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