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舞蹈霓裳舞

  在中國古代,舞蹈伴隨舞曲,那麼關於霓裳舞你瞭解的有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霓裳羽衣曲又稱霓裳羽衣舞。是一種唐代的宮廷樂舞。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儲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裡。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

  霓裳舞來歷

  此曲約成於公元718~720年間,其來歷有三種說法:

  一是說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觸發靈感而作;

  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樂曲,此曲就是根據《婆羅門曲》改編;

  第三種則折衷前兩種說法,認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見女兒山後悠然神往,回宮後根據幻想而作;後部分***歌和破***則是他吸收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曲》的音調而成。

  霓裳舞風格特色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開始僅在宮廷表演,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在華清池初次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當時,大臣張說《華清宮》雲:“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後,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由於《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以後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詠或筆錄。以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其實到中唐,此曲已被許多人淡忘。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後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並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霓裳舞藝術成就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麴已有了龐大而多變的曲體,其藝術表現力顯示了唐代宮廷音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樂隊通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採用了磬***唐代指銅缽***、箏、簫、笛、箜篌、篳簟、笙等金石絲竹,樂聲「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後來,到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與他的皇后周後憑著自己的音樂天賦,復原了失傳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蹟。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其由來傳說不一:有的說,唐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歸而作之;有的說,此曲是《婆羅門曲》之別名;有的說,唐玄宗憑幻想寫成前半曲,又將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改編成後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詩,對此曲的演唱作了詳盡的描述。

  這是唐代宮廷著名的舞蹈,傳說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寵愛的貴妃楊玉環作舞表演。原舞已失傳,現今的表演是根據文字記載和詩歌描寫意想再創作的。音樂採用古老的《長安鼓樂》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陝西和敦煌壁畫的某些舞姿造型,採取唐大麴結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