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大雅鳧鷖的原文

  《大雅·鳧鷖》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周王繹祭公屍時所唱的詩歌,詩中主要用酒餚的香馨豐盛來表現主人宴請的誠意,公屍則以和悅歡飲及助神降福作為回報。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大雅鳧鷖,希望大家喜歡!

  

  鳧鷖

  鳧鷖在涇,公屍在燕來寧。爾酒既清,爾餚既馨。公屍燕飲,福祿來成。

  鳧鷖在沙,公屍來燕來宜。爾酒既多,爾餚既嘉。公屍燕飲,福祿來為。

  鳧鷖在渚,公屍來燕來處。爾酒既湑,爾餚伊脯。公屍燕飲,福祿來下。

  鳧鷖在潀,公屍來燕來宗。既燕於宗,福祿攸降。公屍燕飲,福祿來崇。

  鳧鷖在亹,公屍來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屍燕飲,無有後艱。

  詩經大雅鳧鷖的註釋及譯文

  註釋

  鳧鷖在涇:鳧***fú***,野鴨。鷖***yī***,鷗鳥。涇,水中;一說指涇水、涇河。

  公屍在燕來寧:公屍,祭祀時扮演先代周王神主的人。燕,宴會、燕飲。來,因是周王設宴酬謝神屍,所以稱“來”。寧,享安寧、口福。

  爾酒既清:既清,指宴席用酒都是過濾乾淨的清酒。

  爾餚既馨:馨,香美。

  福祿來成:成,成就、實現。

  鳧鷖在沙:沙,水邊。

  公屍來燕來宜:宜,宜其事。

  福祿來為:為,起作用、實現。舊說為助,牽強。

  鳧鷖在渚:渚***zhǔ***,水中小塊陸地、河洲。

  公屍來燕來處:處,作客。

  爾酒既湑:湑***xǔ***,酒濾掉渣滓而變清。

  爾餚伊脯:伊,助詞。脯,肉脯、乾肉。

  福祿來下:下,降臨、加身。

  鳧鷖在潀:潀***zhōng***,本義為小水流入大水,引申為水會處、港汊。

  公屍來燕來宗:宗,尊,意指尊崇神。

  既燕於宗:宗,宗廟。

  福祿攸降:攸,則、乃。降,降臨。

  福祿來崇:崇,充、充滿。一說通“重”,還是厚多的意思。

  鳧鷖在亹:亹***mén***,山峽中兩岸相對如門之處。

  公屍來止熏熏:熏熏,和悅的樣子;一說指神屍飲燕醉醺醺的樣子。

  旨酒欣欣:旨酒,好酒、美酒。欣欣,令人歡樂的意思。

  燔炙芬芬:燔炙,這裡指烤肉。芬芬,聞起來香噴噴的意思。

  無有後艱:艱,災難。

  譯文

  野鴨鷗鳥在水中,神屍赴宴樂康寧。你家美酒清又醇,招待菜品香噴噴。神屍歡喜開懷飲,福祿吉祥臨我門。

  野鴨鷗鳥在沙灘,神屍受累來赴宴。酒水準備很充足,各種菜餚味美鮮。神屍開心來飲宴,福祿吉慶稱我願。

  野鴨鷗鳥在洲渚,公屍赴宴來享福。美酒盡已過濾好,精美菜餚是肉脯。神屍欣然飽口福,老天多賜我福祿。

  野鴨歐鳥在汊灣,神屍赴宴居尊顯。宗廟裡面設盛宴,期盼幸福求祖先。公屍開懷嘗美餐,福祿充溢加我身。

  野鴨鷗鳥在峽門,神屍欣然來飲酒。美酒醇香人陶醉,烤肉溢香增胃口。公屍吃飽又喝足,往後艱難不會有。

  詩經大雅鳧鷖的賞析

  《鳧鷖》的內容是講述周王祭祖大典完成後,專門舉行宴會答謝祭祖活動中辛苦扮演“公屍”的祭司們,同時為自己祈福。

  《鳧鷖》與上一篇《既醉》應該是誕生於同一次周王祭祖大典。不同之處在於,《鳧鷖》有可能是由神職人員即祭司們創作的,當然也不能排除同樣是出自於周王的官方創作班子。

  這首的內容蘊意相對比較簡單易懂。各節首句以水鳥在大自然無拘無束地歡快飲食來起興諸祭司***公屍***自在地享受王家的招待宴會。大家認為酒水也滿意,菜餚更精美,非常感謝王室的誠意。於是祝福君王安享榮華富貴,天下太平安寧。

  很多學者都宣稱這類酬謝神屍的宴會是在周王舉行祭祖大典後的次日進行的,但核稽先秦典籍和較古的史料並無有關的明確記載,這種說法最初起源於宋儒,清代才逐漸廣為傳播。也許確實應該是在祭祖後的第二天舉行,我們暫且故妄信之。

  至於當年王室是針對所有參與助祭的群臣舉行集體答謝盛宴還是專門為神職人員舉行單獨的宴會***神職人員的地位遠低於助祭的朝臣、諸侯和宗親***,這個問題目前也缺乏足夠的資料來辨析清楚。

  清代大師方玉潤堅定地相信《既醉》和《鳧鷖》都誕生於周成王的年代。

  《左傳》有云:《皇皇者華》乃“君教使臣”也。權威。

  古法和周禮均強調:君之使臣以敬,臣之受命以莊。這首詩則充分體現了古人這種虔敬肅穆的觀念。

  第一節是周君對使臣行人的教誨。看那原野上鮮花綻放,你們這些人肩負國家重任出訪,一定要常思君王和人民的託付,儘量把事情做到完美。

  後四節則是從使臣的角度來表達其忠於職命的詢忠訪賢行為。車馬威盛且韁轡鮮明,代表君王與國使的威儀隆重。風塵僕僕、奔走四方、諮詢國是,表明行人們的忠貞勤能,沒有辜負人民和君主的信任與重託。

  “求賢訪忠、共商國計”是周人的一項傳統國策。文王渭濱敬請姜太公,武王興周“多士濟濟”,周公遇客“握髮吐脯”,這種傳統是姬氏華夏能夠奄有四域,我中華文明得以傳播亞洲大陸東方的根本要素之一。

  周室後繼的賢明子孫也都承襲了開國者們的光榮傳統。為求國泰民安,遭遇難題或制定大政方針時一般均會廣詢博訪,力爭做到群策群力以共襄國是。即便沒有什麼大事,先秦華夏族的政治觀念也一樣強調注意發掘人才和諮周善道,力求做到野無遺賢。當然實際的效果是層次不齊的,和當朝君主及朝廷的政治素質相關。

  作為肩負探訪發掘民間賢達、溝通主君與重臣國士意見的使臣們,自然需要懍懷忠義,不忘君之教託和國家興亡,如此才能達成國強民富的政治目標。

  這首詩雖然是近三千年的老古董,但是今天依然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甚至足以讓當代中國人羞愧難當。我們剛剛邁入文明殿堂的老祖先都能明智地踐行樸素的民主議事制度,而今日身處現代文明世界的泱泱中華卻成為世人側目的政治獨裁國家,任由一小搓人恣意代表和玩弄皇皇十四億國民的心願和意志,何其可悲的荒唐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