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府政治的形成

  編者按:京都的朝廷方面,乘著鎌倉幕府鬧內部鬥爭的機會,積極準備發動進攻。當源實朝身死、北條氏乘機竊奪政權的時候,京都方面認為時機已到,便在 1221 年以討伐北條義時為名,由後鳥羽上皇頒佈了“院宣”***譯註:日本天皇往往在成年後讓位給太子,而自己以上皇名義掌握實權。上皇居住、辦公的地方叫作院,所以上皇頒鬚髮的詔書稱為院宣***,號召全國各地舉兵“勤王”。

  

  幕府政治的形成——源氏的鎌倉幕府時期

  從公元 1192 年到 1867 年,在日本歷史上是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

  日本的幕府政治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了說明這點,我們需要先來談一下日本武士階級的來歷。

  在公元 645 年***日本的孝德天皇大化元年***的時候,日本曾實行過一次自上而下的重要的政治改革,就是所謂“大化革新”。這次改革,可以說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一個界碑。經過了這次改革,日本廢除了過去貴族佔有土地和農民的奴隸佔有關係,把一切土地都收歸國有,把農民變為國家份地的租種者,這就是稱為班田制的封建土地國有制。


幕府

  與此同時,又實行了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按規定,農民男子一生之中要服三年兵役。應徵入伍後,有的編入首都的“衛府”,有的編入各地的“軍團”,有的則被派往邊疆充當“防人”。被派充當“防人”的士兵,常常有去無還,多半死在遙遠的邊疆。而地方官員們又常常把徵來的士兵當做奴隸,驅使他們長年服勞役或種地,因此訓練廢弛,士兵也談不上有什麼戰鬥力。士兵們不甘心客死異鄉和過奴隸式的生活,常常大批地從兵營中逃跑。日本統治階級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從公元 792 年***桓武天皇延歷十一年***起,又把徵兵制度改為募兵制度,應募入伍的士兵稱為“健兒”。但是,沒有經過多久,這些“健兒”也變得有名無實了。

  正當日本政府威令不行,武備廢弛的情況下,莊園制度在日本日益盛行起來。原來“大化革新”後施行的土地國有制度是不徹底的,貴族們仍舊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和功勞的大小而獲得國家給與的位田、職田、功田等;同時,又允許新開墾的土地歸私人佔有。貴族們佔有的土地,後來發展成為“不輸”***不向國家交稅***、“不入”***不許官吏進入***的莊園。此外,寺院、神社以及地方豪強們也都佔有莊園。隨著莊園的發展,地方豪強的勢力也日益強大起來。地方豪強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經常驅使莊丁學習武術。因為主要是練習射箭和騎馬,所以自稱為“弓馬之家”。這樣,一族便自成為一家,庶子稱為“家子”,僕從稱為“郎眾”。人數眾多的便編成一“黨”。這種“黨”,實質上就是一種按照血緣關係和主從關係而組成的軍事集團,它的成員稱為“武士”。這就是武士階級的起源。

  每當地方上發生農民起義或東北方面的蝦夷人發生騷動時,日本中央政府常常派當地有勢力的武士領袖率領所部前住鎮壓。這樣一來,武士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當時,最大的兩家地方豪強是源氏和平氏。他們都是日本皇室的疏族:源氏是清和天皇的後裔,平氏是桓武天皇的後裔。在他們的領導下,武士階級主要也分成源氏、平氏兩大集團。源氏集團的根據地在東國***位置在日本本州的東部***,平氏集團的根據地在西國***位置在日本本州的西部***。

  十一世紀時,源、平二氏的勢力愈來愈大。當時日本中央政權中的皇室和外戚***大貴族藤原氏***兩大集團,正在進行著尖銳的政治鬥爭。他倆因為本身都缺乏軍事實力,便都拉攏武土階級做他們的爪牙。一般地講,源氏往往支援外戚藤原氏,而平氏則支援天皇。雙方鬥爭的結果,最後,皇室、外戚兩敗俱傷,政權落入平氏集團手中,由平清盛掌握了京都的中央政權。

  平氏掌握中央政權的期間內***1159~1183 年***,以平清盛為首的上層武士,沾染了京都貴族的浮華習氣,很快地蛻化成為與藤原氏無異的貴族,因此使得地方下層武士對他們深表不滿。這樣,便給他的敵人源氏集團造下了奪取政權的良好機會。從 1180 年開始,源氏把不滿意平氏的地方武士們組織起來,到處起兵。1183 年,源氏打進京都,迫使平氏全族逃往西國。到 1185 年,終於滅了平氏全族。

  在源、平二氏鬥爭的過程中,源氏集團內部也發生了源賴朝和他的兄弟源義仲、源義經之間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源賴朝獲得了最後勝利。他在滅平氏的同年***1185 年***,在各地方放置了稱為守護和地頭的行政統治機構;再加上他以前在鎌倉***現在東京以南***設立的三個武士政權機關***1180 年設立的侍所、1184 年設立的公文所和問注所***,就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央政權性質的“鎌倉幕府”。鎌倉幕府是日本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幕府。“幕府”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過去帶兵出征時,常以營幕為府署,所以就稱的府署為幕府。

  這樣,日本的政治經過了上述演變後,從 1193 年源賴朝做“徵夷大”***通稱“”***開始,就正式進入了武士階級掌握政權的“幕府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日本國內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政治局面:以天皇為首的貴族政權的朝廷仍舊在京都存在著,天皇名義上仍舊是國家元首,但是他並無實權;以為首的武士政權——幕府與朝廷同時並存,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卻是掌握實權的最高統治者。

  鎌倉幕府的最高首領在職位上就是徵夷大。下面的機構在中央方面設有政所***即公文所***、侍所、問注所三個機關。政所是幕府的行政機關。它的首長最初稱為別當,後來改稱執權。執權一職最初系由大江廣元擔任;後來改由源賴朝的岳父北條時政擔任,以後變成北條氏一族的世襲之職。侍所是幕府的軍事機關,它的首長稱為別當,最初是由和田義盛擔任後來和田氏為北條氏所滅,由北條時政的兒子北條義時兼任。從此,文、武大權遂均歸北條氏一族掌握。問注所是幕府的司法機關。它的首長稱為執事,後來成為太田、町野兩氏的世襲之職。

  在地方方面,全國各地及莊園內都設立了守護和地頭。守護是由幕府委派的地方官,掌握軍事、警察之權。地頭是由幕府安置於各地莊園內的管理人,掌握著莊園內的警察權和土地收益權。鎌倉幕府是以莊園製為其經濟基礎的。它通過地頭控制莊園。當時的莊園名義上雖然仍舊為過去的領主所有,有領主和地頭的雙重領導,但是領主不能撤換地頭,所以地頭就逐漸侵佔了領主的利益,成為莊園的唯一支配者。

  守護大都由家的直屬武士——“家人”們來擔任,而地頭則全由家人們來擔任。他們就成為鎌倉幕府的支柱。

  此外,又在貴族政權所在地的京都設定了都守護;在奧州***本州東北部***、九州等邊遠地區設定了奧州奉行和九州奉行。這些職務,到後來也都變成了執權北條氏一族的世襲之職。

  綜上所述,可知幕府政治本質上就是軍事封建主的統治,就是全國最大的封建主,他屬下的武士都是佔有土地的大、小封建主;而鎌倉幕府的特徵則是一個以為首、以家人為主要支柱、以小領主土地佔有制的莊園為經濟基礎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