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戰的背景是怎樣的
古往今來,許多軍事愛好者對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成皋之戰有著濃厚的探索興趣。的確,成皋之戰規模巨大,持續時間達兩年之久,為古代軍事史上所罕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那麼呢?
成皋之戰背景
史書之上,對楚漢爭霸過程中的一場重要戰役——成皋之戰背景曾有過詳盡的描述。
成皋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圍繞戰略要地成皋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由於此一戰關乎楚漢興亡,同時,它又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因此,即使是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成皋之戰中所折射出來的政治理論及戰略思想,依然能引起後人極大地探索興趣,而成皋之戰的背景,也屢屢被人們所提及。
從歷史角度上分析,成皋之戰發生在秦朝末年,先秦政權已然瓦解,政治形勢陡然發生急劇改變。此時,兩位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天下的統治權而展開了長期的較量,這便是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
成皋之戰最初,儘管劉邦兵力上一度處於劣勢,在正面戰場上吃了敗仗,致使家人被楚軍所俘,然而劉邦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憑藉其卓越的政治眼光,他很快看到了扭轉乾坤的機遇。
首先楚軍內部矛盾重重,將帥之間多有不和,戰略排程上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其次,項羽佔領成皋之後,因受彭越殘部多方襲擾,後勤補給亦出現困難,此時,漢軍若能稍作休整,同時爭取人心,重用猛將,並用計策反楚將中有“親漢”之心的將領,定能克敵制勝。
於是,劉邦依張良之計,遊說楚將英布反水,同時聯絡韓信、彭越等部再戰成皋,終在汜水一戰中大破曹咎所率領的楚軍,贏得了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
成皋之戰過程
成皋之戰,指的是秦末農民起義的兩位首領,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了爭奪天下的統治權,圍繞戰略要地成皋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成皋之戰過程繁雜,規模浩大,從漢二年五月至漢四年八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之久,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場直接決定了楚漢興亡的城防爭奪戰。
由於成皋之戰過程持久,因而在整個戰略相持階段出現了幾度形式轉換。
首先,項羽所率領的楚軍無論在兵員數量還是戰鬥力上,都比劉邦的漢軍高出一籌,因而最初劉邦是處於劣勢的。再加上憑藉奇襲佔領了彭城之後,劉邦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安於逸樂,疏於戒備,不久就被項羽的三萬精兵打得潰不成軍,狼狽出逃,彭城也因此而失陷。
然而痛定思痛之後,作為出色的政治家的劉邦很快調整了狀態,採納張良等謀士的正確建議,聯合韓信、張耳等部壯大漢軍實力,繼續強軍備戰,同時,充分利用楚軍內部矛盾,策反英布等大將,逐步瓦解楚軍正面戰場的戰鬥力,在多次與楚軍的交手中積小勝為大勝,從而一舉扭轉了整個戰爭的格局。
此時,成皋之戰過程已進行到決勝階段,漢軍在兵員素質和戰鬥力上都有了大幅提高,而楚軍卻因糧草供應線被漢將彭越所阻而出現了後繼乏力的現象。急於速戰速決的項羽遂派大司馬曹咎駐守成皋,豈料,這重大戰略失誤終究為楚軍帶來了滅頂之災。急功近利的曹咎不聽項羽的囑咐,被漢軍的激將法所誤,終在汜水一戰中遭受重創,導致成皋之戰以楚軍的慘敗而告終。
成皋之戰的意義
首先,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疲敵制勝、後發制人的經典戰例。在交戰雙方都投入重大兵力的前提下,劉邦充分運用政治手腕和軍事韜略,技高一籌,大敗楚軍,贏得了此戰的最終勝利,如此寶貴的戰鬥經驗,當為後人所效仿學習。
大戰之初,在遭遇彭城慘敗的情況下,劉邦率部出逃,而後重整旗鼓,採用正面相持、兩翼進攻的戰術對楚軍實行多次襲擾,分散敵人主力,以達到遲滯敵軍的目的。同時,在戰略上爭取主動,積極爭取敵方將領為己方所用,最終變被動為主動,對楚軍形成三面合圍之勢。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漢高祖劉邦不拘一格,後發制人,採用政治與軍事相結合的軍事謀略,為後世兵家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參考史料,這不得不說是成皋之戰的重要意義之一。
除此之外,成皋之戰的意義還在於,它是楚漢戰爭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仗。經此一戰,楚漢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逆轉,項羽的敗局已無可挽回。
不久之後,漢軍在垓下合圍楚軍。四面楚歌中,項羽眼看大勢已去,悲憤自刎於烏江水畔。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中原大地重新得到了統一,中國歷史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