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市場營銷
指企業在變化的農產品市場中,旨在滿足消費需要、實現企業目標的商務過程,包括市場調研、選擇目標市場、產品開發、產品訂價、渠道選擇、產品促銷、產品儲存和運輸、產品銷售、提供服務等一系列與市場有關的企業業務經營活動。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閱。
篇一
我國現狀及創新
***一*** 我國的現狀
1、農產品市場建設發展迅速
我國農產品市場發展迅速,類別繁多,包括糧油市場、蔬菜市場、水產品市場、肉食禽蛋市場、乾鮮果品市場等。農產品市場數目基本穩定,交易額穩步上升,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在經歷了幾十年高速增長和規模擴張後,現正逐步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流通規模上臺階,市場硬體設施明顯改善,商品檔次日益提高,市場執行質量日趨看好。
2、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農產品市場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基本形成了以城鄉集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構築了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費的生鮮農產品80 %~90 %是通過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力發展,對於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城鎮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發揮著積極作用。
3、以配送、超市、大賣場等為主的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勢頭迅猛
超市作為一種新型現代營銷業態在近幾年也逐步涉足農產品銷售領域,成為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裡的新成員,並與傳統的集貿市場在零售終端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傳統農貿市場的市場地位正在受挑戰。另一方面,南京、廣州、武漢、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農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營銷網路,使之與城市經濟發展相適應。
4、農產品營銷中介發展活躍
現階段,各種農產品購銷主體:個體戶、專業戶、聯合體不斷髮展壯大。依託這些活躍在城鄉各地的農產品營銷中介組織,使得小規模生產和大市場實現了對接,改變了過去產銷脫節的尷尬局面,有效地緩解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他們的出現帶動了上游生產基地的發育壯大,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幫助農民致富,為地區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的創新
1、農產品市場經營觀念的創新
隨著農產品相對過剩時代的到來,客觀迫切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拋棄農產品運銷觀念,確立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的現代觀念。是一個比農產品運銷更為廣泛的概念,要求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不僅要研究人們的現實需求,更要研究人們對農產品的潛在需求,並創造需求。農產品運銷觀念強調的是以自己的生產為前提,如何把生產出的農產品運輸出去並完成銷售,考慮的是如何把產品變成現金。觀念考慮的是如何通過生產、傳送農產品以及與最終消費農產品有關的所有事物,來滿足顧客的需求。顧客的需求是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出發點、中心點和歸宿點。
2、農產品營銷戰略與策略的創新
圍繞目標市場需求的變化,綜合地運用各種營銷戰略與策略,通過比競爭對手更加有效地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來實現企業增長和利潤的實現。這就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充分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的“10PS 組合***市場調查、市場細分、市場優先、市場定位、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政治權利和公共關係*** ”。
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源於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深入調查和細緻研究,通過市場研究,發掘潛在需求,捕捉市場機會。根據一些細分變數來分割市場,進行比較、評價,選擇其中一部分作為自己為之服務的目標市場,針對它的需求特點開發適宜的產品,制定合適的價格、渠道、促銷策略,實現產品的既定目標。由於農業是弱質產業,比較利益低下,資金緊張,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一般難以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和促銷,往往還要依靠“政治權利”和“公共關係”這兩個策略。一方面,積極利用政府力量,獲得宣傳支援,引導百姓消費,擴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改善與社會各界的關係,樹立良好的形象,獲得社會的關心和支援,通過公共關係達到宣傳促銷的目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還可以利用報紙、電視臺等大眾媒體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為農產品營銷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3、農產品品牌決策與管理的創新
品牌管理是通過創立一個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擴張品牌和保護品牌,奠定品牌優勢,塑造馳名品牌,積累品牌資產。品牌管理過程實質是一個就品牌資產的各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有步驟的規劃和創新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資產的品牌。
創知名品牌是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開展,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開始有意識地應用品牌策略。事實上,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依靠品牌優勢,逐步建立農業產業規模優勢,最終使農業產業得到進步和完善的過程。沒有農產品品牌的創立和擴張,沒有農產品品牌的優勢,就不可能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也就不能徹底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以及農業增產與農民不增收之間的矛盾。
篇二
我國農產品“賣難”現象的原因分析和對策建議
■20世紀90年代以來, 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但是,農產品市場供求的季節性、區域性、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一些農產品區域性供求失衡現象時有發生,在短時間內造成區域性過剩,產品找不到銷路,農民利益遭受嚴重損失。
***一***農產品賣難的表現形式
根據對部分省市調查,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農產品賣難現象,涉及大豆、棉花、生豬、雞蛋、西瓜、柑桔、冬瓜等數十個品種。總體上看,農產品賣難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
1、市場沒有需求,產品沒有銷路。有的地區農民在安排農業生產時帶有很大盲目性和趨同性,造成供給過剩,產品生產出來後根本賣不出去。今年夏天,大連市普蘭店的大白菜上市後,價格從5分錢降為3分錢仍然沒人購買,不得不將大白菜直接翻耕,農民損失達75萬元。陝西西安、山西運城等地的西瓜價格跌到每斤2分錢,仍然找不到銷路,大量西瓜爛在地裡。廣西一些地區近年來也頻發芒果爛市、西瓜爛市、柑橘爛市、龍眼爛市等問題。
2、供求矛盾突出,壓低價格促銷。有的農產品具有很強的季節性,集中上市期間市場供應量突然增加,價格大幅度下降,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增產不增收”。今年7月,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大白菜上市後嚴重滯銷,價格每斤僅1角左右,只相當於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近日大連市元臺鎮、蓮山鎮4000噸西紅柿集中上市,但價格每斤低至0.25元,而去年同期每斤0.7元。
3、市場流通不暢,產銷難以對接。由於資訊不通暢,交通運輸成本高等原因,無法及時將產品運往外地,導致區域性過剩、滯銷。最近,河南臨穎縣等地冬瓜價格跌到每斤1.5分錢,依然滯銷,一些瓜農直接將瓜地翻耕。但商務部監測資料表明,目前冬瓜的全國平均價格為每斤0.31元,是河南一些地區市場價格的20多倍。
***二***原因分析
造成農產品賣難的原因很多,既有區域性、結構性、季節性及突發性市場波動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生產、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深層次體制原因。
1、生產主體規模小、經營分散,不適應大市場、大流通的要求
我國一些農產品生產具有明顯的週期波動特徵,而“賣難”常常作為波動週期的一個階段出現。生豬市場的最近一輪波動週期始於2003年6月,當時生豬價格上漲較快,提高了農民的養豬積極性,生豬產量大幅增長。隨後,仔豬、活豬和豬肉價格保持了16個月的快速上漲,至2004年10月達到歷史最高位後逐步回落,今年前兩個季度生豬存欄、出欄增長幅度為近5年來之最,導致市場供過於求,豬價隨之下跌。食糖市場近年來也出現了大幅波動,2003年8月食糖價格1950元/噸,今年2月則升至5500元/噸。
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模式是造成農產品生產週期波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這種模式有利於形成激勵機制,有利於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應該長期堅持。但是也要看到,農業生產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市場、大流通的要求。特別是農民整體上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弱,對市場變化趨勢缺乏準確的判斷力,生產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趨同性,“擴種-過剩-賣難-減收”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
2、流通渠道組織化程度低,阻礙了農產品正常流通
近年來,一些地區對農產品市場流通渠道建設不夠重視,市場流通體系功能弱、流通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產品的正常流通。一是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二是市場佈局不合理,沒有形成覆蓋全國的流通網路;三是農產品交易方式落後,特別是農產品收集、中轉、運輸、一次分配等流通環節沒有分離,交易分散,無法形成能夠反映整體交易情況的市場訊號,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四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突出表現在硬體設施落後,資訊服務條件差,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不健全,冷鏈運輸系統不發達。另外,農產品在跨地區流通和市場秩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據調查,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的物流成本佔總成本的60%左右,水果蔬菜等副產品在採摘、儲藏、運輸等環節的損失率高達25-30%。從各流通環節的價格變動情況來看,農產品的採購價與批發價、零售價之比約為1:2.1:4.2。因此,流通效率低也成為農產品賣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3、產品結構調整慢,不適應市場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城市居民對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由量的增長轉變為質的提高,更加註重產品質量、口味、營養和安全。但是,分散經營的粗放式農業生產方式,在產品改良、技術推廣、規範化生產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制約因素,難以及時生產市場需要的高質量農產品,造成供需矛盾。另外,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在質量方面達不到出口要求,特別是難以逾越一些國家的技術壁壘,導致農產品出口不暢。據調查,我國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 ★ 4、資訊傳導不通暢,增大了農業生產的盲目性
近年來,一些地區和部門組織建立了針對農民、農業的資訊網路,但缺少能夠把政府導向、市場行情、農業生產、批發零售、居民消費聯接起來的綜合網路和資訊,特別是資訊傳導在鄉、村一級容易出現斷層,農民獲取有關農產品生產、流通和加工的資訊仍然存在困難。另外,大多數農民因自身素質原因缺乏對資訊的分析、選擇能力,因而造成農民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盲目性。
篇三
政策建議
1、全國佈局,建立省級農產品生產基地
繼續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區域規劃,發揮區位優勢,以省***區、市***為單位,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專業性蔬菜、瓜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例如,可考慮建立山東蔬菜基地、廣西蔗糖基地、廣東水果基地等等。同時,要根據專業生產基地的特點,完善鮮活農產品加工儲藏的配套設施,建立一定量的國家級儲藏冷庫,建立農產品的深加工基地,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以生產基地為核心建立全國性的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
發揮市場對農業生產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2、培育品牌,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和競爭力
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技術含量,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努力形成有較大影響的品牌。嚴把產品質量關,通過扶植壯大農產品龍頭企業,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基地的標準化、產品的品牌化。實施品牌化營銷,大力開拓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和輻射力,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3、政府推動,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首先,要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方式,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其次,要統籌規劃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優化佈局,改造升級傳統批發市場,完善制度和功能,同時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發揮其公益性功能。其三,要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拍賣等現代交易方式,減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另外,加強部門協調、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基礎調入,充分發揮其公益性功能。
4、開發平臺,為農產品產銷提供資訊服務
繼續深入開展農產品市場資訊系統建設,建立直接面對農民的統一網路辦公平臺,提供便捷式的市場資訊服務,引導農業生產,促進產銷銜接。同時,要積極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開展面向廣大農民的資訊服務,推動農業資訊服務的社會化。
5、設立基金,維護農產品市場穩定
設立“國家鮮活農產品風險基金”,當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出現行業性虧損時,國家對受災農戶和企業給予補貼,減輕農民損失,維護正常的產銷秩序。同時,設立“國家促進農產品出口基金”,支援出口企業信貸,支援出口專案建設和技改,補貼出口信用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