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產品市場營銷研究論文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機電產品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機電產品企業不斷尋求市場營銷人才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機電產品新興市場開拓研究
摘要
摘 要:本文采用統計描述手段分析了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新興市場的競爭力,發現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船舶、辦公及資料處理等產品上具備較強的出口優勢,但在發電機械、航空航天裝置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上仍處於競爭劣勢;筆者運用CMS模型對影響出口各因素的分析顯示,中國對新興市場機電產品出口越來越依賴於進口需求規模的擴大,根據新興市場靜態需求結構所做的出口結構調整促進作用越來越大,但這種調整並未適應需求結構的動態變動。
內容
關鍵詞:新興市場;機電產品;CMS模型
中圖分類號:F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9010509
一、引 言
當前,美國和德國等製造業強國正在進行智慧製造工業革命,謀求維持高階製造業競爭優勢和世界領先地位,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正憑藉廉價勞動力優勢加大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力度,意圖搶佔中低端製造業市場,這一新的外部形勢對中國製造業形成新的挑戰。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還面臨著經濟增長降速的“新常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使得製造業低成本競爭優勢日漸喪失,自主創新能力仍然相對缺乏,長期加工貿易戰略導致的核心技術的對外依賴使得製造業向高階價值鏈環節升級遇到困難。在這樣的內外部環境約束下,中國政府提出了 “中國製造2025”規劃,明確了戰略必爭產業和優勢產業共10大領域
10大領域包括:資訊科技、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效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的發展目標,為中國向製造強國邁進做出了戰略部署。
機電產業是中國製造業的核心,其產值佔全部製造業產值比重長期保持在35%左右,出口佔中國貨物總出口的近一半,21世紀初至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出口年均增長率高達30%,是中國製造業增長的重要帶動力量。但是,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機電產品MEP 出口出現了大幅逆轉,出口年均增長下降到10%左右,某些領域出現停產、減產、減員,產能過剩日趨嚴重。出口降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過度依賴發達經濟體市場。金融危機後發達經濟體復甦緩慢,GDP增長不及新興經濟體的一半,低迷的需求導致中國機電產品對發達市場的出口大幅放緩。與發達經濟體相反,新興經濟體在此期間經濟增長強勁,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2/3,應當成為未來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新的增長點。但新興經濟體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較為接近,出口產品結構相似性大,競爭性高。那麼中國機電產品在新興經濟體市場具備怎樣的競爭優勢和潛力?影響因素又有哪些?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的路徑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對中國機電產業保持穩定的外需增長,對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市場結構現實
目前,國際社會對新興經濟體的國家範疇還沒有明確定論。鑑於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即二十國集團中的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等9個國家在發展中國家行列中經濟規模和對外貿易規模較大,多數國家在“一路一帶”沿線,既是新時期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的重點,又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因此,本文選取這9個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分析樣本。另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3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定義的29個發達國家和地區
29個發達國家或地區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荷蘭、義大利、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比利時、奧地利、芬蘭、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瑞典、瑞士、丹麥、挪威、以色列、新加坡、紐西蘭、塞普勒斯、冰島、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的對比樣本。
根據UN Comtrade 資料庫
本文使用資料皆是以SITC Rev2為分類標準。
收稿日期:20150713
基金專案: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專案“遼寧裝備製造業非洲轉移與轉型升級研究”L14BJL014
作者簡介:李勤昌1959-,男,遼寧大連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問題研究。Email:liqinchang9@163com
張 強1991-,男,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問題研究。
的貿易資料,中國機電產品貿易總額在2010年就已超過德國,躍居全球機電產品貿易第一大國。而2013年中國機電貿易規模達到了約180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約104萬億美元,佔2013年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4710%。2000―2013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實現了年均2150%的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出現了下滑趨勢,反映出機電產業應對外部經濟波動調整能力的脆弱。
Massell[1]早在1970年就研究指出,一國出口穩定發展的關鍵是要提高出口市場分散化程度。但從市場結構角度觀察貿易資料可以發現,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市場結構長期嚴重失衡,對發達經濟體市場過度依賴,對新興經濟體市場開發嚴重不足。2000―2013年中國機電產品對發達經濟體市場出口佔中國機電產品總出口的8510%―7230%,但對新興經濟體市場出口佔比僅有470%―1070%。雖然情況在逐步改善,但問題依然嚴重。市場結構失衡的隱性問題隨後顯現。2008年金融危機在發達經濟體爆發,導致中國機電產品對發達經濟體出口佔比較2007年猛降370個百分點,2009年較2007年更是下降了410個百分點。儘管近年來市場的變化倒逼我們採取措施增加了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出口佔比逐步從2007年的810%增加到2013年的約1070%,但也僅是對發達經濟體市場出口佔比的1/7,出口市場結構嚴重失衡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資料庫資料整理。 從國別市場角度觀察發現,對兩類市場的出口也存在市場內的結構失衡問題,即出口過度集中在少數經濟體。在發達經濟體市場中,中國機電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美國、歐盟和日本,2000―2013年間對四大經濟體出口佔對發達經濟體出口的比重長期保持在80%以上。在新興經濟體市場中,出口則主要集中在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墨西哥,2000―2013年間對這四個市場出口佔對新興經濟體出口的比重維持在40%―70%不等。儘管近年來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出口市場的高集中度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從市場潛力角度觀察,新興經濟體市場具有較大機電產品的需求潛力。出口市場潛力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進口國家或地區的需求及購買能力。Hausmann等[2]在經驗研究中提出,購買能力與收入水平正相關,而收入水平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水平來判斷。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9個發達經濟體GDP在2008―2013年間年均增長僅為130%,而同期新興經濟體GDP年均增長了610%。從貿易資料觀察,新興經濟體機電產品進口在2008―2013年平均年增長了1070%,遠遠超過了發達經濟體的240%,機電產品進口額佔全球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也從2000年的730%上升到2013年的1310%。可以預見,隨著新興經濟體工業化、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對機電產品需求一定會進一步增加,這無疑為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提供了市場空間。
二、中國機電產品的競爭力現實
1出口比較優勢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是衡量某產品或某類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常用指標。它是指一個國家某種或某類商品出口額佔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除以世界總出口額中該種 或該類 商品出口額所佔份額的比率,其表示式為:
RCAik =Xik /Xi/Xwk /Xw 1
其中,Xik代表i國k商品的出口額,Xi代表i國出口總額,Xwk代表世界k商品的出口額,Xw代表世界總出口額,指數取值範圍為[0,∞]。一般認為,當其大於250時表示該商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如果介於125―250之間,表示該商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如果介於080―125之間則表示該商品國際競爭力一般;如果小於080,則表示該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弱。
根據貿易資料,本文選取對各新興國別市場機電產品出口排名靠前的德國、美國、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作為中國開拓新興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
後文提到的主要競爭國家均指這七個國家。對2000―2013年中國與主要競爭國機電產品出口比較優勢變化進行統計性描述。整體上看,統計期間日本、韓國和德國的機電產品出口比較優勢較強,法國、英國和義大利一般,中國出口優勢增長迅速並從2007年開始趕超德國,而美國出口優勢在2009年出現了大幅下跌。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來中國出口優勢增速放緩,在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輕微下降,與德國相比優勢喪失,與日本、韓國差距依然較大。
在產品分類上,聯合國SITC分類標準下機電產品主要包括9大類。
9大類包括:71發電機械、72個別工業專用機械、73金屬加工機械、74一般工業機械裝置、75辦公及自動資料處理裝置、76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裝置和儀器、77電氣機械儀器、78道路交通工具即汽車製造業和79包括791軌道交通裝置、792航空航天器械、793水路運輸裝置。為了解機電產品類別的比較優勢差異,本文根據SITC分類對中國及主要競爭對手國家2013年的機電產品類別的RCA指數進行了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中國在辦公及自動資料處理裝置75、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裝置76上的出口優勢很強,遠超主要競爭對手國家;在電氣裝置77和水路運輸裝置793上,中國顯示性比較優勢較強,其中電氣裝置出口優勢僅次於韓國,水路運輸裝置出口優勢不及日本、韓國;而在其他類別產品上,中國的出口優勢一般甚至很弱,與多數競爭對手國家相比均處於比較劣勢。綜合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各類機電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均衡,辦公及資料處理、通訊和電氣裝置出口優勢十分突出,道路交通裝置及航空航天器械等產品則劣勢明顯。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資料庫資料整理。
2貿易互補性
經濟學家Peter[3]最早提出測度貿易互補性指數TCI來衡量一個國家某種產品的出口與另一個國家的進口之間的吻合程度,後來被學者們廣泛借鑑,例如於津平[4]、孫致陸和李先德[5]等。其中,計算出口國和進口國某項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公式為:
TCIkij=RCAkxi×RCAkMj 2
其中,TCIkij代表i國和j國k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RCAkxi代表i國向j國出口k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kMj代表j國從i國進口k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kxi和RCAkMj的計算與前文的RCAik計算方法相同。互補性指數的大小可以反映某產品或某類產品的貿易競爭性強弱,指數越大說明進口國對出口國的產品需求越旺盛,兩國該產品的互補性強,同業競爭性弱。當TCIkij>1時,表明在k產品上i國和j國互補性強;該指數越大,互補性越強,競爭性越弱。反之,當TCIkij<1時,表明互補性較弱,競爭性較強。因此,通過分析中國對新興經濟體出口機電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可以瞭解中國的機電產品在新興市場內參與同業競爭的能力。
根據前述計算方法,本文對2000―2013年中國對新興經濟體出口機電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進行了計算,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2007年後中國對除印度外的新興經濟體機電產品出口的互補性均較強,對阿根廷、墨西哥、俄羅斯、沙特、巴西和南非的貿易互補性保持150以上,且在考察期間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機電產品具有較大的現實需求,中國機電產品與當地同業競爭性逐漸減弱。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開始,這種總體上升趨勢放緩;對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互補性甚至出現明顯下降。這主要是因為:一是新興國家機電產品進口需求增速放緩;二是隨著歐洲國家、日本和美國等機電製造強國出口能力的逐步恢復,對新興經濟體出口逐步增加;三是墨西哥、印尼和印度等新興國家自身機電產業崛起,對新興市場機電產品出口增加。這說明相對發達出口強國,中國機電產品在新興經濟體市場上的競爭力面臨新的挑戰。 圖1 中國對新興經濟體機電產品出口的貿易互補性指數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來自UN Comtrade資料庫。
為進一步瞭解各機電產品類別出口的貿易互補性,本文選取了2013年相關國家的貿易資料進行測算,結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中國的辦公及自動資料處理裝置75類、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裝置76類出口與新興市場互補性最強,發電機械71、個別工業專用機械72類、一般工業機械裝置74類、電氣機械儀器77類和軌道交通裝置791類產品在多數市場上呈現出了較強的互補性,同業競爭較弱,而水路運輸裝置及船舶製造業793在部分國家市場上互補性也較強,其他類別產品總體來看互補性依然較弱。此外,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圖4中反映的與我國互補性較強的墨西哥、俄羅斯等國,對我國需求旺盛的機電產品類別較多。印度對我國的辦公及自動資料處理裝置75類、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裝置76類、水路運輸裝置793需求較為旺盛,其他類別的較弱。總之,中國各類機電產品的貿易互補性存在差異,同一類別的產品在不同市場上的貿易互補性也不同,該結論與學者林浩等[6]的研究結果相同,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要素稟賦、產業政策和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程度各不相同。
資料來源:同表1。
3出口產品技術含量
一國產業或產品的競爭力受要素稟賦、技術水平、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影響,而綜合性的RCA和TCI指標是無法準確反映代表出口產品質量的技術水平的,而後者恰恰是產品競爭優勢的核心內容之一。自Hausmann等[2]提出用出口複雜度指標來考察一國出口與生產率水平或收入水平關係之後,學術界開始借鑑他們的思想研究出口與技術水平的關係問題。這一研究的邏輯是:一國的出口技術水平可以通過該國的生產率得以反映,因生產率與該國的收入水平正相關,因此,出口的技術水平便可通過該國收入水平來反映。為剔除價格波動的影響,收入水平用人均實際GDP表示,為剔除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影響,以出口國目標產品佔全部產品出口的份額與世界各國該份額加總值之比作為權重即顯示性比較優勢,對各出口國的人均實際收人進行加權處理。可見,出口複雜度是以產品k 在總出口中的份額作為權重的所有出口產品 k 的國家人均 GDP 的加權平均值。出口複雜度越高,表明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高,競爭力也就越強。本文借鑑Rodrik[6]的出口複雜度指標的計算方法,先對機電產品的產品層面的出口複雜度進行計算,然後計算比較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和主要競爭國家在機電產業層面SITC編碼前1位數字的出口複雜度,以便明晰中國機電產品的總體技術水平。產品層面的出口複雜度計算方法為:
PRODYk = ∑iXik/Xi∑iXik/XiYi 3
其中,PRODYk表示產品k的出口複雜度,i表示出口國,Yi表示出口國的人均實際GDP, Xik表示出口國k產品的出口額,Xi表示出口國所有產品的出口額,∑iXik/Xi表示世界各國產品k出口份額的加總值。產業層面的出口複雜度的計算方法為:
EXPYi =∑kXikXiPRODYk4
其中,EXPYk表示出口國k產業的出口複雜度,是k產品的PRODY指數的加權平均值,Xik表示出口國k產業的出口總額,Xi表示該國全部商品的出口額,兩者與Xi比值為PRODYk的權重。
各類機電產品層面出口複雜度,如表2所示。考察期間為2000―2013年,選取每年各類機電產品當年出口額排名前50位的國家為樣本,
選取排名前50位的國家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機電產品出口額在當年均已佔到了世界總出口額的90%以上,具有足夠的代表性。樣本國家的出口資料來源於UN Comtrade資料庫,人均GDP資料來源於世界銀行資料庫,以2005年不變美元和不變匯率為基準做通脹和匯率波動消減。
注:資料來源同表1。
為便於比較,表中資料均取自原計算結果的1%。
從表2可見,發電機械71、個別工業專用機械72、金屬加工機械73、一般工業機械裝置74、道路交通工具即汽車製造業78和航空航天器械792的出口複雜度要明顯高於辦公及自動資料處理裝置75、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裝置和儀器76、電氣機械儀器77、軌道運輸裝置791和水路運輸裝置793,且各類機電產品的出口複雜度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從2007年開始出現波動式變化,其中76類、78類和793類產品下降幅度較大。結合前文對RCA指數和TCI指數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在技術含量較低、技術含量波動下降的機電產品上具有較明顯的出口比較優勢和較強的出口互補性,而在技術複雜度較高的71―73類、78類、792類機電產品出口中優勢普遍較弱,與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且對新興市場出口互補性較弱,同業競爭性較強。
根據EXPY指數公式進一步測算中國、新興市場國家和主要發達國家的機電產業總體產業層面出口複雜度,結果如表3所示。
資料來源:同表1。
橫向比較出口複雜度絕對額可以看出,新興經濟體中除墨西哥外機電產品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明顯不及中國和主要發達國家;而在發達國家中又以日本出口複雜度最高,韓國、德國分別位列第2和第3位,在整個考察期間,三國出口複雜度都高於中國。縱向比較可以發現,2000―2007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複雜度提升較快,增速領先於本文測算的所有國家,縮小了與日本等出口複雜度高的國家的差距。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受出口下降、經濟倒退等因素影響,多數國家出口複雜度出現下降,主要發達國家下降幅度大於新興國家,其中美國、日本下降最為明顯,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複雜度在2008年超越了美國,2009年又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平均值,但與德國、日本、墨西哥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總體看,在新興市場上,中國機電產品與同行業產品競爭是具備技術優勢的,但也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機電產品的強勢競爭。 結合上文競爭力分析結論可以看出,中國機電產業整體競爭力和技術水平與新興經濟體相比均較高,而在具體產品類別上則有不同。中國在出口複雜度較低的辦公及自動資料處理裝置、電信和錄音音響裝置、電氣機械儀器上反倒具備較強的出口優勢,在新興市場上需求旺盛,成為對新興市場出口的強勢產品。但在發電裝置、專用裝置、包括航空航天器械在內的交通運輸裝置等出口複雜度較低的產品出口上則處於比較劣勢。這反映了新興經濟體機電產品需求的特殊結構,是我們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時應當注意研究的。
三、拉動新興市場機電出口的主要因素
前文描述了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市場結構和競爭力現實,但摸清出口增長的拉動因素以及各拉動因素的貢獻程度對於保持和擴大機電產品出口和提升出口質量更有現實意義。為此,下文采用恆定市場份額模型對此進行深入分析。恆定市場份額模型CMS由Tyszynski[7]最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假定在某種產品競爭力不變則該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也不變,因此,如果該產品的出口市場份額保持不變,那麼,出口額的增加必定是由該產品競爭力提升或出口結構調整引起的。該模型提出後得到了諸多學者的補充完善,其中較為經典的是Jepma[8]把原始模型中較為籠統的因素進行了二次分解,這一拓展後的模型在此後解釋出口增長促進因素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模型及解釋
根據Jepma[8]分解拓展模型,一國對特定市場出口變動主要是受需求效應、競爭效應和互動效應三個因素影響,需求效應是指由於進口國某產品需求規模或需求結構的變動引起的該產品出口變動;競爭效應是指產品出口市場份額變動導致的該產品出口規模的變動;互動效應則是指進口需求變動和出口競爭力變動均衡作用所引起的出口變動,可以理解為出口產品對進口國需求變動的適應能力。
根據上述思想,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各拉動因素貢獻程度可通過下面模型進行第一層次的分解:
Δq=∑j∑iS0ijΔQij+∑j∑iΔSijQ0ij+∑j∑iΔSijΔQij5
需求效應 競爭效應 互動效應
其中,Δ表示變動量,i和j分別代表機電產品具體類別和出口市場,q代表中國對j市場的機電產品出口總額,S代表中國機電產品i在j市場的市場佔有率, Q代表j市場機電產品的進口總額。
由於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高度集中於發達經濟體市場,而本文欲分析的是中國機電產品對新興市場整體出口的影響因素,所以不考慮市場分佈效應,選擇籍丹寧和高鬱[9]改進的多種產品、單一市場CMS模型。該模型將式5中的需求效應分解為需求規模效應和需求結構效應,競爭效應分解為整體競爭效應和具體競爭效應,互動效應分解為純互動效應和動態互動效應。其中,需求規模效應和需求結構效應分別是指由於機電產品進口需求規模變動和進口產品結構變動引起的出口變動;整體競爭效應是指出口國機電產業整體市場份額變動引起的出口變動;具體競爭效應是指出口國不同種類的機電產品市場份額變化也即出口結構調整引起的出口量的變動;純互動效應表示出口結構變動和需求規模變動對出口變動的綜合效應,而動態互動效應則表示出口結構變動與需求結構變動產生的綜合效應。以0和t分別代表基期和末期年份,拉動因素做第二層次分解如式6:
2資料選取及時期劃分
本文選取UN Comtrade資料庫中2000―2013年各新興國家機電產品進口資料,對中國在該時期每年出口增長拉動因素進行測算分析。測算時,依據貿易額變動特徵將這段時期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00―2008年,新興市場從中國進口機電產品的規模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平均年增長率47%;第二階段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新興市場進口中國機電產品的規模出現8%的負增長;第三階段2010―2011年,新興國家強勢復甦,從中國進口機電產品的貿易額平均年增長35%,恢復高速增長;第四階段2012―2013年,發達國家經濟復甦趨穩而新興國家增長有所放緩,新興國家進口中國機電產品的規模進入了年均7%的低速增長階段。
3模型測算及結果分析
根據分解式6計算各要素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新興市場規模變動的影響程度,並在每一階段選取階段內的年度資料均值,結果如表4所示。
比較第一層次的分解可以看出,在一、三、四階段,中國對新興市場機電產品出口的需求效應、競爭效應及互動效應均為正值,說明在這三個階段,新興市場的需求增加、中國機電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兩者的互動作用都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但需求效應和互動效應在第二階段均呈負值,對出口增長起到阻礙作用。此外,競爭力效應在第二階段、需求效應在第三階段均起主要的促進作用,而兩種效應在其他兩個階段的貢獻程度差別不大;互動效應在出口高速增長的第一和第三階段拉動作用較大,而在其他階段,尤其是在第四階段,互動效應明顯減弱,說明新興市場的需求和中國出口競爭力兩者的均衡是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最佳條件。
觀察拉動因素第二層次的分解可以發現:
第一,需求規模效應在除2009年外的其他考察期間均為正值,且貢獻程度較大,說明新興經濟體對中國機電產品進口需求量的增長在中國對新興市場的機電產品出口中起到了較大的積極拉動作用。而在2009年,受金融危機持續發酵影響,新興市場需求規模減少,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打擊很大。
第二,需求結構效應在第一、三、四階段均為負值,在統計學意義上說明中國在新興市場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上的市場份額較低,在進口需求增長慢甚至減少的產品上的市場份額卻較大,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結構不能適應新興市場的需求結構變化。而第二階段需求結構效應為正值說明在危機籠罩下供給發生變化,即中國與主要競爭國產品出口能力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在新興市場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上市場份額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三,整體競爭效應在四個階段始終為正值,且在第二階段起到的拉動作用十分顯著,說明產品市場份額的增長對出口規模的變動始終具有促進作用,且有助於維持經濟波動時期的出口穩定。
第四,具體競爭效應在第一、三、四階段均為正值,說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結構正向與新興市場進口需求結構相適應的方向調整,即在新興市場需求量大的產品上中國的市場份額提升較快;而在第二階段為負值說明中國市場份額提升較快的是當年新興市場需求規模並不大的產品。
第五,純互動效應在第一、三、四階段均為正值,表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結構的調整和新興市場進口需求規模的增長產生積極的互動作用,能夠拉動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而動態互動效應在這三個階段的貢獻度均接近0,表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結構調整與新興市場機電產品進口結構調整並未取得令人滿意的同步或相符結果,中國競爭力提升快、市場份額增長快的產品在新興市場上的需求增長很慢,或者說在新興市場需求增長快的產品上中國出口取得的市場份額增長很慢。在第二階段動態互動效應起到的促進作用則較為明顯,表明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的調整產生的綜合效應為正。與需求結構效應和具體競爭效應綜合分析,並結合貿易資料可以發現,在2009年中國市場份額提升較快的是新興市場需求增長相對較快但需求規模依然不大的辦公及資料處理裝置、水路運輸裝置等產品。
動態上看,2000―2013年間,需求規模效應、具體競爭效應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貢獻略呈上升趨勢,而需求結構效應和純互動效應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整體競爭效應波動性較大,動態互動效應起到的作用一直不明顯。這說明新興市場進口需求的增加和中國機電產品針對需求規模即靜態的需求結構所做出的出口結構調整,即在需求量大的產品上中國市場份額有效增長,只是這種調整還未完全適應需求結構的動態變動,即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上中國市場份額提升緩慢。因此,有效迎合進口需求規模增長,出口結構調整過程中更多地關注需求結構的動態變化,提升機電產品的整體競爭力應該成為中國機電產品開拓新興市場今後努力的方向。
為觀察具體市場中各拉動因素的影響差異,將新興國家市場分別作為單一市場進行測算。考慮到篇幅限制,將2000―2013年間的各影響因素貢獻度取均值,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中不難發現,中國對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及土耳其的機電產品出口主要是受競爭力提升拉動的,而對其他新興國家出口主要是需求效應拉動的,互動效應在除印尼和印度之外的其他新興市場上均呈現較大正值,說明中國機電產品在多數市場上具備應對需求變動的能力。從第二層次分解的結果看,需求規模效應和整體競爭效應在各國市場上均為正值,說明需求規模增長及中國機電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在各新興市場上起到了程度不同的正向拉動作用;而其他因素的貢獻度在不同市場間差異明顯,表明中國對各新興市場的機電產品出口均具備獨特性。
四、對策建議
第一,以新興市場為出口拓展重點,營造有利貿易環境。與新興市場國家建立良好的經貿往來機制,加快FTA網路建設,強調各國在資源稟賦上的互補性,在經濟、政治發展利益上的一致性,消除雙邊機電產品貿易壁壘,進而充分把握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需求及投資機遇。此外,與發達經濟體展開競爭,樹立產品價格、質量及服務優勢,通過產品差異化提升市場佔有率。
第二,根據產品類別競爭力特點有的放矢地採取差別政策措施。中國在水路運輸裝置、辦公及自動資料處理裝置、電信和錄音音響裝置、電氣機械儀器產品上競爭優勢突出,需要在增加生產和出口規模的同時注重技術研發能力的提高,提高產品的價值鏈水平。而對中國處於出口劣勢的發電裝置、航空航天裝置等高階技術產品,要在資金融通、技術引進和研發、生產扶持和創新激勵各個方面出臺配套的產業政策,鼓勵企業運用先進研發技術進行改造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注重產品種類多樣化,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實現中國機電產業出口產品數量、產品質量和產品種類的三重提升。
第三,創新出口模式,拉動新興市場需求。在保持傳統的出口模式的同時,應通過對外FDI參與新興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從而帶動本土產品出口,消化產能過剩,提高國外市場佔有率。利用絲路基金、亞洲投資銀行的資金支援,幫助目標市場制約需求的資金短缺問題。機電行業協會應當建立資訊收集和共享機制,及時掌握新興市場需求變動,提示出口企業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主動適應市場需求。
第四,因地制宜,對不同市場採取差別化的出口策略。根據具體市場的需求結構和潛力,因地制宜地確定產品出口類別,調整產品的適應性,通過差異性產品滿足差異性需求,從而實現保持傳統市場佔有率,開拓和提高新興市場的佔有率的目標。根據前文的分析,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及土耳其四國對機電產品具有需求潛力,但中國目前的市場佔有率還不高,因此,應當把他們作為市場開拓的重點;印度市場的機電產品需求旺盛,需求拉動作用明顯,中國就應當認真研究其需求特點以及競爭者的特點,力爭通過對外投資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該市場的佔有率。
文獻
參考文獻:
[1] Massell, F Export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Structur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4:618-630
[2] 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R] NBER Working Paper No.11905, 2005
[3] Peter, D 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Prospects for Western Integration[J] Economic Record, 1969, 453:321-342
[4] 於津平中國與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間的比較優勢與貿易互補性[J] 世界經濟,2003,5:33-40
[5] 孫致陸,李先德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印度農產品貿易發展研究――基於貿易互補性、競爭性和增長潛力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13,12:68-78
[6] 林浩,羅進強,鄭崗 我國機電行業比較優勢的實證研究[J]北方經貿,2005,9:118-120
[6] Rodrik, D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06, 145:1-19
[7] Tyszynski, H 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ing Commodities, 1899-1950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1, 193:272-304
[8] Jepma, J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s[M] Groninge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Press, 198623-24
[9] 籍丹寧,高鬱 CMS模型研究述評――基於期刊文獻檢索視角[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32-37
篇二
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人才能力培養比較研究
摘要
【摘要】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是介於機電類專業和營銷專業之間的一個交叉專業,從根本上講屬於特殊領域市場營銷。本文將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與以上兩類專業分別對比分析,指出其在培養目標、能力特性和教學內容上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對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的教學模式選擇提出建議。
內容
【關鍵詞】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 特殊領域市場營銷 教學模式選擇
Research on the high vocational machin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rketing specialty for cultivating the person with ability
Li Xinjian Yang Huiping
【Abstract】The high vocational machin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rketing specialty is one specialty between the machin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specialty and marketing specialty. Speaking radically, it belongs to a special field or marketing.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two specialties, the writer has pointed o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high vocational machin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rketing specialty on the cultivation object, the capacity characteristic and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hat, the writer has also give some suggestion for choosing the mode of the high vocational machin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rketing specialty.
【Keywords】High vocational machin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rketing specialty Special field marketing Choice of teaching mode
為了滿足社會對於機電產品營銷人才的需求,很多學校紛紛開設了機電產品營銷專業。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需求,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另一方面,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教學目標和技能培養目標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結合機電類專業和普通營銷專業,就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的人才能力培養目標、能力結構、教學內容做一個比較研究。這樣才能準確把握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方向和內容。
1.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與一般機電類專業的異同。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與一般機電類專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兩者都要開設機電類的教學課程,都要學習機電產品相關的基本知識,並且都要參加機電類的實訓活動,取得相應的操作技能和經驗。但兩者在能力培養型別和結構上,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還有很多的區別。
1.1 教學培養目標。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主要培養的是機電產品類的營銷人才,學生畢業後將從事機電產品以及相關相近產品的營銷和服務工作。而機電類專業所培養的機電類製造企業的一線生產人才和技術工作者,它培養的學生將從事機電類產品的製造工作。兩者在培養目標上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這種區別也就決定了在能力培養型別、結構上以及教學內容、方法上的區別。
1.2 能力特性。高職機電產品專業培養的是企業一線的技術人才,在能力上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學生的技能可以通過學習與反覆訓練習得。而機電產品營銷類的學生就業時主要面向的是企業培養營銷和管理人員,在能力上則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管理和營銷才能。因此,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社交能力和組織計劃能力。
1.3 教學內容。由於高職機電產品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後要從事相關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維修保養等工作,這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精通相關原理、工藝和技術方法。而機電類營銷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市場營銷、產品銷售和售後服務等工作,在教學上學生不必系統學習機電類相關知識,學生只有能夠了解作用原理和對產品進行維修保養即可,不必學習設計開發等相關知識。例如,我校開設課程中機電類專業開設《機械製圖》課程,而機電營銷專業緊緊開設《機械識圖》課程,兩者在學習內容的深度上有明顯差異。
2.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與泛市場營銷專業的異同。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也同屬於市場營銷專業大類,也要掌握市場營銷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學習很多普通市場營銷專業的知識,但與普通市場營銷專業相比也有較大的區別。
2.1 教學培養目標。儘管兩者在培養目標上都是培養營銷人才,但是在範圍上有明顯的區別。機電產品營銷側重培養機電類營銷人才,屬於專業領域營銷人才;而泛市場營銷主要強調培養營銷類人才,沒有限定領域,可以是任何領域。從學生就業情況看,機電營銷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機械機電類產品行業。泛市場營專業理論上可以到任何行業工作,但在實際中,很多對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往往從專業領域營銷人員中招聘人才,也有的是從工科技術人員中選拔培養營銷人才。實際上,大部分泛市場營銷專業的畢業生實際上主要在商貿類企業和生產日常消費類產品的企業中從事營銷工作。因此,兩者在人才培養物件的面向領域方面有較大的區別。
2.2 能力特性。泛市場營銷專業側重培養學生的營銷技能,在能力上要求學生具備市場調研與分析能力、營銷策劃能力、產品銷售能力、商務談判和公關能力等。這些能力在性質上屬於管理類能力。而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既要求學生掌握市場營銷中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掌握機電產品類知識,並能對機電產品進行診斷、維修和保養,要求具備一定的工科操作能力。因而,機電產品專業在培養學生能力上有兼顧文理的特點,綜合性比較強。
2.3 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上,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機電產品營銷專業要求學生學習一定的機電類知識並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時,在掌握一定的市場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機電產品營銷專業與泛市場營銷專業也有顯著的區別。機電產品營銷專業的教學內容突出為機電產品營銷服務,具有針對性。泛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內容包含範圍比較廣泛,突出寬基礎。這些與泛市場營銷專業有顯著的不同。
3.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教學模式選擇建議。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是介於機電類專業和營銷專業之間的一個交叉專業,從根本上講屬於特殊領域市場營銷。因此,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3.1 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在根本上屬於市場營銷專業,是特殊領域市場營銷。從學科性質上來看,機電產品營銷專業在根本上屬於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的是市場營銷人才。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市場營銷擺在第一位,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有條件的選擇機電類課程,提高學生的工科操作能力。
3.2 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是機電類專業和營銷專業的有機結合而不是機械結合。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和能力培養目標,因而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教學模式選擇上必須從專業內在規律入手,將教學中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對待機電類專業和營銷專業的關係上,不能看做是兩個專業教學內容的機械結合,而是根據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的教學要求,對知識進行重新組織和安排,是一種重構和有機結合。
3.3 高職機電產品營銷專業在專業建設中要有獨特的定位。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專業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定位和選擇,以體現機電類專業和營銷專業的專業特色。很多學校在教材選用上通過自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充分體現了機電產品營銷特色。實驗實訓方面也根據機電產品營銷專業的不同進行特色設計,增強了教學過程中的針對性,提高了教學質量。
文獻
參考文獻
1 陳錫德、劉暢.關於高職教育特色建設方面的幾點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31
2 鄭承志.論高職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
3 陳向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45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