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插圖教學怎麼進行管理

  插圖在語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在工作實踐中,我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生動的教材,培養學生理解、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觀察插圖培養理解能力

  結合插圖理解課文是課文插圖最明顯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字、詞、句的意思。

  ***1***結合插圖,初步感知

  。學生對文字往往不感興趣,而對具體可感的彩圖卻興致勃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利用課文插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如我在教學《親人》時,先指導學生看圖:從小姑娘的裝飾可以看出她在這裡幹什麼?老奶奶為什麼要捧著小姑娘的頭?從年齡上看她們可能是什麼關係?課文題目叫《親人》,她們真是"親人"嗎?由於學生都有好奇心強的心理,可以較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課文內容上來,也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2***結合插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現行教材中的插圖,大都貼近生活,富有情趣,與教材緊密結合。教學中要重視發揮這些插圖的作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如在聲、韻母教學中,我啟發學生將聲、韻母的音形與插圖的內容聯絡在一起,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單韻母"a",是韻母教學的重點,而"o"和"e"的發音是難點。根據各自的插圖,我採取啟發聯想的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a"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模仿圖上檢查嗓子的小女孩發"啊"音,並啟發學生觀察女孩梳著小辮子的頭,引導他們將女孩的頭部形象與"a"的形體進行比較。公雞是孩子們熟知的,它的啼鳴也是孩子們樂於模仿的,教"o"的讀音,可讓學生模仿大公雞"喔喔"地啼叫。教學"e"時,可借鵝的名稱幫助記音,並以鵝在水中的倒影促進字形的記憶。如此圖文結合的教學,可以化難為易,使枯燥無味的字母音和形變得具體形象,教師教起來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3***結合插圖,總結課文。有經驗的教師不但可以利用插圖指導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用來總結課文,揭示課文的中心。如教學《師生情》一文時,我指導學生看圖後總結:圖中三位小女孩的體態和神態各是怎樣的?她們為什麼透過門上的玻璃,爭著向屋裡看?她們在門外深情地看著、等著,這說明了什麼?由此體會同學們對老師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受到尊敬師長的教育。

  二、利用插圖培養觀察力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不僅是單純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方法。要注意教學生觀察的順序、主次、細節等。教師要緊緊圍繞大綱要求及本章節訓練的重點,培養學生相應的觀察能力。如從二年級起就要培養有順序地觀察能力。即由遠及近,由人到景,從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從人物的衣著動作到表情神態,從整體到區域性等。只要堅持長期、系統的觀察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會得到長足的提高。

  三、觀察插圖培養想象力和豐富的情感

  一幅圖上的事物,只有展開聯想才能真正體現作者作畫的意圖和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同時,應要求學生透過圖畫內容想象隱含圖畫背後的事物。同時,使畫面人物活動起來,讓學生的頭腦中有電影場面感。如觀察《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一畫,從帆沒有張起來,可以聯想到是逆風行駛;從身子前傾,可以聯想到船上載著很重的貨物,縴夫們都在使勁;從縴夫們的衣著、外貌、神態可以聯想到他們的悲哀、痛苦、不滿和反抗,從而體會出畫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讓學生在細緻觀察和欣賞的基礎上,再認真反覆地體會作者作畫的意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結合插圖培養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小學生由於語言能力的有限,口頭表達時或過於簡單或錯亂無序,寫作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教師可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直觀手段。如《晨讀》一課,我在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中的人物、場景,並且細緻捕捉人物的神情、動作、姿態之後,鍛鍊學生用口頭語言表達圖畫的內容,在學生看、說的基礎上,可以把它寫成一段"小學生在清晨刻苦讀書"的小片段,這樣既加深了對圖意、課文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這種語言能力的培養並非通過簡單幾次的練習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師鍥而不捨的培養和訓練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師根據大綱要求,從一年級起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觀察、說話能力。從簡單地說一兩句話,到說幾句意思連貫的話,到說一段意思連貫的話,再到重點部分說得具體、說得詳細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使之達到表述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