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同志的事蹟簡介

  李保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知為人師者,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堅持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開展科學技術研究,他主持的科研專案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李保國同志事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被譽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進事蹟經中央和省內媒體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李保國去世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表達深切哀悼。省委書記、省人大會主任趙克志作出批示:李保國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並向其親人表示親切慰問。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30多年紮根太行山,研究推廣農業科技事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去世,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損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省委副書記、省長張慶偉也作出批示:李保國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戰線、農林事業的重大損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並向家屬表示慰問。李保國同志多年紮根山區,研發林果品種,推廣科學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把才學抱負根植於燕趙大地,把畢生心血揮灑在太行山上。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胸懷群眾、一心為民的宗旨觀念,彰顯了矢志不渝、艱苦奮鬥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農林戰線,要學習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蹟,傳承他的優良作風,弘揚他的奉獻精神,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新徵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今天,我們追憶李保國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一生,激勵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在當前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把李保國先進事蹟作為生動教材,學習他的忠誠品格、為民情懷、創新意識、務實作風和奉獻精神,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12年4月13日,在臨城縣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科技園,李保國教授為群眾現場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換優技術。

  崗底村漫山的蘋果花開了。

  葫蘆峪成片的核桃林綠了。

  而他,卻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年僅58歲。

  在我省臨城、內丘、平山、阜平、唐縣等地,農民自發在村裡設定靈堂為他守靈。

  在網路上,上百萬人懷念祭奠他,29萬多網友在手機微信中為他點亮燭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區不同地方的老鄉們帶走,撒在他生前為之奮鬥、牽掛的土地上。

  老鄉們說,秋天到來的時候,碩果結滿枝頭,他會含笑看到。

  為什麼,他讓無數農民如此信賴、如此尊崇?

  為什麼,他讓老師學生這麼不捨、這麼愛戴?

  為什麼,他讓社會各界深受感動、為其點贊?

  巍巍太行,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證——他一心讓這裡的父老鄉親都富起來

  內丘縣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李老師是我們村的大恩人,沒有他就沒有崗底的今天。”李保國20年的老朋友、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說話間掉下了眼淚。“4月6日中午,我們還在一起謀劃崗底的美麗生態大花園建設,探討蘋果深加工專案……”

  平山縣李家莊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這是民俗一條街、休閒廣場、觀景平臺,這是櫻桃、紅樹莓產業園……”4月12日上午,站在村莊規劃圖前,李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樹彥難掩悲痛。“沒想到,產業剛剛起步,給俺村做規劃的李保國教授卻永遠地走了……”

  青龍滿族自治縣乾溝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國到乾溝村指導“國光森林文化觀光園”建設,這是他生前幫扶的最後一個專案。“4月8日晚上,我還就蘋果樹苗的事向李老師電話諮詢……”省委宣傳部駐村幹部、乾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趙鴻頗哽咽著說。

  採訪中,一個細節讓我們眼含淚水。

  在李保國離去後的兩天裡,他的手機還不時地傳出淳厚的鄉音:“李老師啥時來俺們村作指導啊?”那些深山裡不知噩耗的農民兄弟,還在期盼著他的幫助。

  山區百姓盼李保國,是因為在他們眼裡,李保國沒架子,是個“農民教授”。

  ——他穿不講究、吃不挑剔,像農民。

  臉龐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塵土、兩腳泥巴,紮在人堆裡,李保國和農民沒啥兩樣。

  “李老師穿的衣服還沒有一些農民的好。有人說他不會講究,開始我也這樣認為。”楊雙牛講到,一次下地,李保國的衣服被樹枝劃了個口子,“我想給他換件新衣服,問他穿多大號。他說‘你省點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講堂的教授模樣,我咋和農民打交道?’我問這有關係嗎?他說‘農民不認可你這個人,技術傳授就會打折扣。’”

  ——他說話直白、通俗易懂,像農民。

  “給農民講課,不能把給碩士生、博士生上課那一套搬來,得把你的技術變成農民能理解的、能記住的、能做到的東西。”李保國常說。

  教農民疏花,他講得很形象:“一棵果樹所供給的營養有一定的限量,打個比方,10個饅頭10個人吃,一人只能吃一個,誰也吃不飽。如果10個饅頭5個人吃,一個人就能吃兩個,大家都能吃得飽。”

  教農民剪枝,他總結的口訣朗朗上口、簡單易記:“去掉直立條,不留扇子面”“見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贊皇縣寺峪村有上千畝蘋果園,產量一直上不去。村裡請一位專家來講修剪技術,講了一天,名詞術語一大堆,農民聽得直撓頭。後來李保國去講課,只教大家認識兩種枝,一種是“結果枝”,一種是“不結果枝”,半個小時講完。鄉親們高興地說:“原來這麼簡單!”

  山區百姓盼李保國,更是因為在他們眼裡,李保國是個“科技財神”。

  邢臺縣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滯後,產量很低。

  對照、改進、嫁接、示範……李保國用三年時間研究出板栗“雙枝更新修剪法”。採用新修剪技術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產值翻了兩番。

  崗底村的蘋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層皮。

  套袋、去袋、轉果、施肥……李保國獨創了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產的蘋果,果型、著色、個頭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上了市場,自然賣出了好價錢。

  “農民講究眼見為實。要讓農民接受新技術,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著他們幹。”李保國說。

  2007年,他對蘋果修剪技術進行更新。用不用新技術,農民猶豫不決。

  “今年先試一根條子行不行?”在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蘋果樹上,李保國做起試驗。一根兩米多長的枝條拉下來,第二年結了76個大蘋果,沒一個小於半斤的。現場觀摩後,農民對新技術心服口服。

  “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對農民死盯、盯死。”李保國說。

  那一年,疏果的時節到了。李保國在崗底村搞培訓,要求一條枝上每隔25釐米留一個蘋果。村民楊海堂卻打了一個小折扣,每10釐米留一個,為的是一條枝上能多留三到五個果。沒料到第二年,蘋果樹開花少了,結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裡明白,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樹負擔過大的緣故。不相信科學真是瞎忙。”打那以後,楊海堂老漢嚴格按要求管理蘋果樹,再也不敢自作主張。

  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多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他從來沒有嫌麻煩。

  “李老師不僅是我們的‘科技財神’,他還為我們培養了一批‘永久牌’的土專家。”楊雙牛告訴我們,因為有了李保國手把手的“傳幫帶”,目前,崗底已有191名果農獲得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初、中級果樹工證書。他們不僅自己能致富,還活躍在山區傳授技術。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園,一面出去指導別人管理果樹,加起來一共掙了9萬多塊錢。”村民王群書說。

  多年來,李保國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許多果農成了“技術把式”。

  多年來,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已達到四十多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有百餘個。

  “井陘核桃”“曲陽核桃”“欒城楊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蘋果”……年前一次採訪中,我們發現,在李保國的手機通訊錄裡,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對此,李保國解釋說:“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農民打電話來諮詢事情,又沒說清楚他們的姓名,我就這麼先存起來,方便隨時指導。”

  2013年4月19日,蘋果樹正開花,下了場大雪,當年很多地方的蘋果絕收,但凡是經他電話指導過的農戶,減產都不大。

  李保國的手機中有將近900個電話號碼,其中農民的有三四百個。無論何時何地,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農民打來電話,他都會耐心地接聽解答。

  李保國事蹟心得體會篇1

  邢臺縣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滯後,產量很低。

  對照、改進、嫁接、示範李保國用三年時間研究出板栗雙枝更新修剪法。採用新修剪技術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產值翻了兩番。

  崗底村的蘋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層皮。

  套袋、去袋、轉果、施肥李保國獨創了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產的蘋果,果型、著色、個頭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上了市場,自然賣出了好價錢。

  農民講究眼見為實。要讓農民接受新技術,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著他們幹。李保國說。

  2007年,他對蘋果修剪技術進行更新。用不用新技術,農民猶豫不決。

  今年先試一根條子行不行?在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蘋果樹上,李保國做起試驗。一根兩米多長的枝條拉下來,第二年結了76個大蘋果,沒一個小於半斤的。現場觀摩後,農民對新技術心服口服。

  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對農民死盯、盯死。李保國說。

  那一年,疏果的時節到了。李保國在崗底村搞培訓,要求一條枝上每隔25釐米留一個蘋果。村民楊海堂卻打了一個小折扣,每10釐米留一個,為的是一條枝上能多留三到五個果。沒料到第二年,蘋果樹開花少了,結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裡明白,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樹負擔過大的緣故。不相信科學真是瞎忙。打那以後,楊海堂老漢嚴格按要求管理蘋果樹,再也不敢自作主張。

  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多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他從來沒有嫌麻煩。

  李老師不僅是我們的‘科技財神’,他還為我們培養了一批‘永久牌’的土專家。楊雙牛告訴我們,因為有了李保國手把手的傳幫帶,目前,崗底已有191名果農獲得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初、中級果樹工證書。他們不僅自己能致富,還活躍在山區傳授技術。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園,一面出去指導別人管理果樹,加起來一共掙了9萬多塊錢。村民王群書說。

  多年來,李保國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許多果農成了技術把式。

  多年來,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已達到四十多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有百餘個。

  井陘核桃曲陽核桃欒城楊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蘋果年前一次採訪中,我們發現,在李保國的手機通訊錄裡,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對此,李保國解釋說: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農民打電話來諮詢事情,又沒說清楚他們的姓名,我就這麼先存起來,方便隨時指導。

  2013年4月19日,蘋果樹正開花,下了場大雪,當年很多地方的蘋果絕收,但凡是經他電話指導過的農戶,減產都不大。

  李保國的手機中有將近900個電話號碼,其中農民的有三四百個。無論何時何地,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農民打來電話,他都會耐心地接聽解答。

  回憶往事,河北農大教授陸秀君唏噓不已。4月8日,李老師和我同車去石家莊,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識的農民電話,慕名請他推薦樹苗。李老師詢問了具體情況後,馬上把一位可靠的銷售商的***告訴了他,還囑咐了若干注意事項。

  回憶往事,楊雙牛涕淚交加。200多戶的崗底,180戶村民種了大小350多個果園,面積3500畝。哪個果園是誰家的,果樹管得怎麼樣,他都瞭如指掌。

  我是農民的兒子,見不得窮。還有許多山區農民在過苦日子,我必須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太行山的父老鄉親富起來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從武邑縣一個農民家庭走出來的李保國,一直有著濃濃的三農情結。

  他像一把火炬,點亮了貧困群眾希望,每年在山裡務農200多天,創新推廣36項農業實用技術,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帶領10萬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有人問我你們一年給李保國多少錢?他們覺得不給李老師錢,他不會這麼在村裡搞服務。實際上,他不僅不拿錢,有時還貼上了自己的課題經費。楊雙牛說。

  在付出與回報傾斜的天平上,李保國有著自己的平衡砝碼。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開了首屆崗底果農專家論壇,11位農民登臺演講,他一一點評。結束後,他高興地對楊雙牛說,這些農民真可稱得上專家了。楊雙牛說,那還不是你成就了他們?李保國搖搖頭,老兄你說顛倒了,沒有他們我哪來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們,而是他們成就了我。

  當我們發現,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蹟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當我們知道,崗底村改革開放30週年成果展示廳裡,一共五個部分的展板,四個部分裡有他的身影;當我們聽說,一次在山區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話不說,拆掉自家土坯壘成的院牆,為他闢出道路;當我們看到,他走後,許多百姓帶著自家的蘋果、雞蛋送他最後一程,李老師給我們指導,從沒收過我們一分錢,現在他走了,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我們的心,被一種熱辣辣的東西漲得滿滿的。

  在李保國心中,農民給予的這些回報,猶如腳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鬢染霜花,百姓的笑臉和認可成了他最大的財富。

  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誠,寫下了一個共產黨員、一個知識分子,對太行山區人民那種綠葉對根的情意。

  李保國事蹟心得體會篇2

  --“李老師是我們村的大恩人,沒有他就沒有崗底的今天。”李保國20年的老朋友、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說話間掉下了眼淚。“4月6日中午,我們還在一起謀劃崗底的美麗生態大花園建設,探討蘋果深加工專案……”

  平山縣李家莊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這是民俗一條街、休閒廣場、觀景平臺,這是櫻桃、紅樹莓產業園……”4月12日上午,站在村莊規劃圖前,李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樹彥難掩悲痛。“沒想到,產業剛剛起步,給俺村做規劃的李保國教授卻永遠地走了……”

  青龍滿族自治縣乾溝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國到乾溝村指導“國光森林文化觀光園”建設,這是他生前幫扶的最後一個專案。“4月8日晚上,我還就蘋果樹苗的事向李老師電話諮詢……”省委宣傳部駐村幹部、乾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趙鴻頗哽咽著說。

  採訪中,一個細節讓我們眼含淚水。

  在李保國離去後的兩天裡,他的手機還不時地傳出淳厚的鄉音:“李老師啥時來俺們村作指導啊?”那些深山裡不知噩耗的農民兄弟,還在期盼著他的幫助。

  山區百姓盼李保國,是因為在他們眼裡,李保國沒架子,是個“農民教授”。

  --他穿不講究、吃不挑剔,像農民。

  臉龐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塵土、兩腳泥巴,紮在人堆裡,李保國和農民沒啥兩樣。

  “李老師穿的衣服還沒有一些農民的好。有人說他不會講究,開始我也這樣認為。”楊雙牛講到,一次下地,李保國的衣服被樹枝劃了個口子,“我想給他換件新衣服,問他穿多大號。他說‘你省點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講堂的教授模樣,我咋和農民打交道?’我問這有關係嗎?他說‘農民不認可你這個人,技術傳授就會打折扣。’”

  --他說話直白、通俗易懂,像農民。

  “給農民講課,不能把給碩士生、博士生上課那一套搬來,得把你的技術變成農民能理解的、能記住的、能做到的東西。”李保國常說。

  教農民疏花,他講得很形象:“一棵果樹所供給的營養有一定的限量,打個比方,10個饅頭10個人吃,一人只能吃一個,誰也吃不飽。如果10個饅頭5個人吃,一個人就能吃兩個,大家都能吃得飽。”

  教農民剪枝,他總結的口訣朗朗上口、簡單易記:“去掉直立條,不留扇子面”“見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贊皇縣寺峪村有上千畝蘋果園,產量一直上不去。村裡請一位專家來講修剪技術,講了一天,名詞術語一大堆,農民聽得直撓頭。後來李保國去講課,只教大家認識兩種枝,一種是“結果枝”,一種是“不結果枝”,半個小時講完。鄉親們高興地說:“原來這麼簡單!”